陈佳慧
2021年,大运河苏州段“运河十景”建设启动。其中,位于姑苏区平江街道内的平江古巷,作为苏州现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古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带着20余条纵横的街巷,13座布满历史痕迹的古桥,被称为苏州古城的缩影。
古巷内不止有原汁原味的姑苏风情,带着人文记忆的古宅、古井、古树、古牌坊更是星星點点散落其中。同时,巷子虽多,却各有故事,要懂得它们,就需要带点不同的欣赏方式。
在有文化积淀的巷子里,品故事
逛平江古巷,最常规的线路就是从观前街出来,穿过临顿路,走进一条通往平江路的东西向古巷。
这些支巷从干将路开始数起,分别是建新巷、钮家巷、肖家巷、大儒巷、南显子巷、悬桥巷、菉葭巷、曹胡徐巷和东花桥巷。其中的钮家巷与大儒巷,更因为状元、文人、世家的故居与痕迹众多,成为了最能代表姑苏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巷。
先说钮家巷,一进巷子就能看到苏州状元博物馆。此处也是清代状元潘世恩的故居。钮家巷周围原属凤池乡,颇具传奇。《宋平江城考》引韩洽《重修张武安君庙碑》云:“夷考凤池,始于周宣王时,有凤集于泰伯十六代孙吴武真家,故名。”康熙年间,河南巡抚顾汧辞官归乡,在此建成了一座私家园林——凤池园。到了乾隆年间,顾汧的后代已经守不住这片园子,之后,凤池园西部属于了状元潘世恩。潘世恩的父亲潘奕基移居凤池园。如今,潘家的凤池园成为了状元博物馆。除了保留了留余堂、纱帽厅之外,这里主要介绍了独具特色的姑苏状元群体,并展出了与苏州状元文化相关的珍贵文物。
出了苏州状元博物馆,往平江路方向走,会看到位于钮家巷9号的文学山房旧书店。空间不大的店铺里,满是各式各样的古籍。文学山房创办于光绪年间。民国时期,徐世昌参观书店后为书店题写了匾额,之后书店的名声大噪,李根源、张一麐、顾麟士等名人志士慕名而来。上世纪五十年代后,书店搬至了钮家巷,营业至今。
再往东走,34号为董氏义庄。董氏义庄建于清道光四年,相传茶商董秉玣经商致富后,因其族中贫困学子较多,以私蓄建立义庄。之后受到了道光皇帝的嘉奖,并在此建了“善好施乐”牌坊。
若从长发商厦南出发,走进的是大儒巷。原名为“大树巷”的它,正是因为明代大儒王敬臣在此居住而改称“大儒巷”。这个巷名就彰显了此处的书卷气。
巷内38号的古昭庆寺很值得一探。它始建于元天历元年(1328),在经历了明清数次废弃、修缮后,一度是学校的所在地。2005年,古昭庆寺全面翻修,仿佛一座雅致的苏式园林,成为了苏州平江文化中心。
48号是水利专家潘镒芬故居,也是苏州“富潘”后人的出生和终老之所,并不起眼,但打开手机搜一下“富潘”的故事,就能了解旧时苏州大家族的变迁。
8号的德邻堂吴宅和6号的丁宅,也是能够了解苏州近代史的老宅。德邻堂吴宅是明清建筑,宅主吴曾祚是清代状元吴廷琛的曾孙,曾留学海外,回国后创办电讯业务,民国时当过苏州、常州等地的电报局局长。而丁宅主人最早可以追溯创办苏州第一家民办电气公司的民族资本家丁春之。
在时尚艺术的老墙边,按快门
走在钮家巷,支巷里还藏着一些想不到的惊喜。若是看到东升里的路标,立刻转弯进去,那里有穿越时空般的惊喜等着你。
姑苏城的粉墙黛瓦邂逅新潮明艳的艺术涂鸦,现代艺术碰撞古典江南文化。这里有着来自法国巴黎和苏州的十多位画家的创意画作。尤其是“东升里文化艺术长廊”项目启动以来,东升里加上志恒里、酱油弄,以颜色靓丽、构思前卫的墙面,串联起了平江路的苏式文化和国际范儿,不仅使宁静的小巷增添了活力,也使古城新增了一处艺术感浓郁的潮流之地。
走进这几条明艳的街巷,不用努力寻老宅,也不要着急挖故事,拿出相机,摆上最喜欢的姿势,“咔嚓”起来就行。
在原味江南的黛瓦下,怀敬重
跨过平江路,另一侧的古巷内有着清新的江南原味风景。例如中张家巷,它因为恢复的河道和岸边的苏州评弹博物馆、中国昆曲博物馆而成为了“网红”巷子之一。
往北一些的丁香巷略显低调,却藏着一种诗意。这是一条典型的姑苏小巷,且满是生活气息。在这里,尘世的喧嚣声绝于耳外,淡雅的民居、泛青的古井,不断出现的支巷都彰显着苏州人家属于自己的宁静和惬意。
丁香巷是个浪漫的名字,常有人误以为它来源于戴望舒笔下的《雨巷》。但它来自于一位年轻的革命烈士——白丁香。1910年,一个小婴儿被丢弃在丁香巷圣约翰教堂附近被修女收养,取名为白丁香。15岁时,白丁香进入东吴大学学习生物和代数,并秘密加入共产党。1932年,婚后的她被派往北平从事地下工作,却不幸被叛徒出卖,并被国民党残忍杀害在雨花台。1951年,当时的苏州市政府根据文管会的意见,为纪念曾住在这条巷子里的白丁香,将巷名由从前的“丁晋公庙巷”更名为“丁香巷”。行走于此,除了体验小巷人家的氛围,更会带上一份肃然的敬意。
漫步平江古巷的秘籍,正是感受各中“气质”。赏的,是姑苏古城中的枕河风景;看的,正是街巷阡陌里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