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灵
摘要:供给侧改革主要是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对要素配置进行优化,实现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协调好经济和环境的关系,所以,社会中的绿色消费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论述了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区域经济发展中绿色消费行为的概述、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优化方案。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视角;区域经济发展;绿色消费行为
我国从2015年开始,经济增加速度提升速度较为明显,旧经济态势已经不再适用。尤其是当下互联网的时代,经济结构明显。我国为更好的适应这种变化,要对传统需求进行升级管理,对供给侧机制进行优化升级,以改善供给侧环境。供给侧改革可以对我国经济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是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区域经济中,要协调好经济和环境,做好绿色消费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绿色消费行为的概述
(一)供给侧改革的概述
供给侧改革是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达到增加经济数量和质量的目的。目前,供给侧改革的三种方式是:出口、投资、消费,其主要作用于资本、土地和劳动力。供给侧改革的三个方面是:1、建设供给端和生产端的管理制度,2、优化调整供给结构,3、改革原有制度,建立新的制度体系。这三个方面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是对投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在供给侧改革后,经济体制内的资源配置实现了最优化,扩大了供给,增加了生产效率,实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目标,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绿色消费的内涵
生态消费观是1944年被首次提出的,当时西方社会正面临较大的生态危机,归其原因是消费的异化。西方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保护环境,在社会中逐渐形成了绿色消费的观念。之后,很多国家也相继出台了政策法规,德国是世界范围内最早建立环保制度的国家,从1979年开始实施蓝天天使标志制度。在1987年,绿色消费被定义为一种避免危害他人和自身利益,防止处理和制造中消耗更多产品而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外国学者之后进一步解读了绿色消费行为,认为它是既能满足人们需求,又将对自身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的消费活动。绿色消费行为是一种友好的消费行为,是消费者自愿参与的。当下,保护自然资源、自带购物袋、回收废品等行为都可以被称为是绿色消費行为。国外将重复利用、多次使用,节约资源、减排污染。分类回收、循环再生,绿色生活、环保选购,保护自身、万物生存等都认为是绿色消费行为的内涵。
国内对的绿色消费行为是有消费者协会首先提出的,是指在消费时绿色健康、未被污染的产品,处置好消费中所产生的垃圾,做到环境无污染。在人们追求生活品质的同时,也要保证自然的健康,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在《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绿色消费行为具有特殊性,其表现为较少浪费,勤俭节约,产品和服务高效、环保,降低污染物排放,减少消耗。我国机构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定义较为繁琐,导致很多绿色消费工作在推广中产生问题。绿色消费行为的对象是广大消费者,也就是大众,他们在购买、使用、处理产生过程中,秉承生态文明理念,节约用水用电、低碳出行、回收垃圾,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1]。
二、绿色消费行为影响因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
影响绿色消费行为的因素有消费者所处的环境,包含:生活条件、自然环境、社会规范等等。社会环境对绿色消费行为的作用较为明显,污染驱动理论认为所面对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的情况越严重,他们进行绿色消费行为的可能性越大。政府会对绿色消费行为进行额外的奖励,还会控制好绿色产品的价格,这些都会是的绿色消费水平有所提升。完善的产品标准和社会规章制度都增加公众对绿色产品的信任,达到绿色消费水平的提高。在绿色消费行为中,道德责任和社会规范都具有较大的意义,在社会中应该增加绿色消费行为的宣传工作,在公众心目中留下积极的印象。
(二)人口统计特征
人口统计包含:教育、性别、年龄、社会地位、职业、收入水平等因素,绿色消费行为的主要对象是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大,年龄大的妇女。在绿色消费意愿中年龄、性别、收入的影响较大。在影响绿色消费行为的因素中,人口统计特征有着很大的争议。统计样本数量和地域的不同,所得到的结论也是不同的。在学术界,人口同统计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较为有效,很多已经转变为对消费者心理因素的研究。
(三)消费者心理因素
消费者心理因素所包含的内容较多,有环境告知效率、知识、意识。环境知识是消费这消费者对问题的了解,主要影响绿色消费水平的因素。环境知识是间接影响消费的消费意向和态度,并呈现正向相关性。环境知识可分为介绍行为的程序性和描述事实的陈述性知识两种,其中对绿色消费行为影响较为直接的是程序性知识。环境意识是消费者对环境的责任感和态度,如果大众对环境的态度约为积极,则采取消费行为来保护环境的可能性越大。受到环境的压力,目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对发展质量和生活条件重视,更容易进行绿色消费行为。环境感知效力是消费者为达到心理预期,所采取的绿色消费行为。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证明了影响绿色消费行为最为重要的因素是环境感知效力。公共可以感知到自身绿色消费行为的效果和对环境的改善,会进一步积极的采取绿色消费行为。当下,很多公众良好的态度并不能转变为绿色消费行为,主要原因是调查方法的局限,主观规范、实施成本、产品特征、个体能力等因素的影响[2]。
三、区域经济发展中绿色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环保价值理念滞后
我国最初的GDP考核多以地方政府的绿色GDP为主,片面的追求GDP发展,只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环境和持续发展。在GDP核算的福利、社会、环境、资源、生态因素中,绿色占比较少。公众没有很强的环保意识,很多情况下都是政府主导,导致大众没有重视绿色消费行为。当下,在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国家更加注重协调、可持续发展,大众的消费意识也在逐渐转变,但是有一定的滞后性。
(二)市场和政策环境不完善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家需要出台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政策法规作为保障,但是在绿色消费的问题上,政策制度存在不及时的情况,容易造成时间上的脱节。很多政府出现了落实和执行缺位,环境出现严重问题时,会影响绿色消费行为。近年来,我国环保总局通过不同的方式整顿了污染情况,并取得了一定成绩。规定的节能减排标准是化学需氧量在1958吨以内,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环境控制质量和噪音达标,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在11183吨以内。各级政府机关虽然增加了节能减排指标,但是仍存在监管漏洞,效果并不明显,由此可见,相关政策还未完善。
(三)监督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工作的开展需要以完善的激励机制作为配套,做好监督和激励机制可以提升绿色消费行为效率。在绿色消费行为的开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主体较多,且各自间的情况也有所不同。绿色消费行为的配套制度并不完善,大众多为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被利益所蒙蔽,出现监管制度无法落实情况。国家层面上激励和监督的缺失,会导致大众绿色消费的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回影响绿色金融的长期发展。
四、区域经济发展中优化绿色消费行为的策略
(一)提高消费者绿色意识
在媒体和政府的宣传下,大众逐渐认可绿色消费,但是却没有理解绿色消费中的内涵,甚至还存在曲解的情况。这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初衷背道而驰,大众多只关心自身利益,所以,要增加对绿色消费内涵的理解,认识其意义。当下,我国正处于浅消费阶段,所以大众要转变自身生活方式,增加绿色意识,在社会中形成绿色消费的氛围。大众绿色消费行为的积极性与个人能力、消费惯性等主观因素有关,不同消费者的态度和消费行为不同的。为了对绿色消费行为进行统一,大众应当积极影响社会号召,积极行动起到,从自身做出,发动身边人参与到绿色消费中,形成社会绿色消费风潮。
(二)强化绿色有效供给
綠色消费行为可以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利于人与自然的高效、和谐发展。供给侧改革和绿色消费行为有着相同的目的,在供给侧视角下,绿色消费行为可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在绿色消费行为中,可进行市场调研,并分析分析调查数据,得到结论,以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高效率。政府也要监督好绿色消费行为,对大众强调绿色,减少浪费和污染。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前提下,增加绿色消费行为。
(三)企业要进行技术革新
在打造绿色产品方面,企业是核心力量,所以企业要增加对产品创新的投入,来改变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也帮助企业自身获得更多的市场竞争力。技术上的先进可以压缩成本,降低价格,吸引大众进行绿色消费。部分企业为抢占先机,用很短的时间来生产出虚假的绿色产品,靠嘘头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这样不仅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还会让大众对绿色产品望而却步。所以,企业要提高自身的技术,保证绿色产品的高水平,增加产品的可信度,获得绿色品牌认证。企业要宣传绿色理念,打造良好的口碑,实现良性循环。
绿色消费行为的对象是广大消费者,所以要将生态文明贯穿到整个产品购买和使用过程中。我国影响对绿色消费行为有所界定,企业重视研发和创新工作,大众提高消费意识,实现社会资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雪,郑海岳.绿色消费文化助力城市隐形贫困人口“脱贫摘帽”[J].理论建设,2020(02):103-108.
[2]洪勇,郄红梅.用新绿色消费促进绿色生产与流通[J].供应链管理,2020(02):11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