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仔细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各个阶段的具体政策发展,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方法论对政策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因此本文从《资本论》方法论的角度出发,研究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以使我们更加重视《资本论》方法论,更加灵活的利用《资本论》方法论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资本论》;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引言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开始萌芽,而他的萌芽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经济建设的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特色主义发展的起始点。自邓小平理论萌芽到1987年它的基本形成,可以说这段过程使中国开启了特殊的社会主义道路之门。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方法论对政策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因此本文打算利用《资本论》方法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进行探究。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全部见解不是一种教义,而是一种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张薰华教授认为《资本论》中的方法论就是唯物辩证法,并且将唯物辩证法分为了“矛盾分析法,资本形态变化运用分析法,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数量分析法这五种”。
还有一种观点则是林岗、张宇提出的,他们认为马克思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并且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原则可以论述为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其带来的影响、社会经济中整体和个体行为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对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性,经济关系对政治法律和伦理的影响,实践逻辑在经济发展中的体现。在本文中,我们使用林岗、张宇观点中的四个方法论基本命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行分析。
二、《资本论》方法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影响分析
本文我们利用林岗张宇的所定义的《资本论》方法论原则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几个因素即生产力发展、共同富裕、坚持公有制进行分析,来说明《资本论》方法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
(一) 首先,我们对生产力发展进行分析,列宁根据自己对于《资本论》的理解曾写道,应将社会关系归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说,研究生产关系最重要的前提在于生产力水平,而社会主义先进的生产关系,则必须有先进的生产力水平与之相匹配。新中国对于经济发展、经济建设很早就产生了重视,然而中间出现了一些波折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当决定重新将国家战略中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了党和国家长久不变的战略核心,可以说《资本论》对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重视,是中国重新把生产力作为中心的理论支撑,而生产力发展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命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实现低水平的平均主义,工人、农民与官员收入差距很小。然而,经济总量的增长缓慢,极大地制约了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于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要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社会经济中整体与个体的关系这个方法论原则可以用来解释共同富裕产生的原因、这个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未曾改变的原因。从整体主义原则出发,我们就不仅仅从个人的角度来思考经济问题,也需要考虑现实社会结构的历史延续性。这样我们就会发现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人们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而不僅仅是满足人们自利本性。而要从根本上实现人类幸福,而实现人类幸福必须要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一直坚持共同富裕原因,并且对这一原则的坚持永不会变。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直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及狭义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而且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标志。而实行公有制的原因在于生产的社会化,资本主义下生产的生产方式下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是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要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必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始终坚持公有制,但是公有制在我国经济中的比例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变化在不停的变化,原因在于尽管开放前的中国通过社会主义改基本上实现了全部的公有制,但原先的单一公有制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是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的必须条件。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应置于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基础上。因此,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改变完全的公有制和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才能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明确了解《资本论》方法论对于中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决策、社会价值观等也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于《资本论》方法论的探究和认识,并积极的将其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以使《资本论》方法论在指导中国各方面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06页.
[2]张薰华:《辩证法在〈资本论〉中的应用》.
[3]林岗、张宇. 《〈资本论〉的方法意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五个方法论命题.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4卷,人民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44页.
[5]李砚忠:《理解中国经济奇迹—基于政策连续性和制度弹性的视角》,《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年第2期.
作者简介:冯思宇(1995.3-),男,山西省长治市,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