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通过探索贵州傩面具探索关于贵州傩面具的历史与手工艺现状,分析贵州傩面具的造型手工艺特点。并与其他国家的面具文化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如何使傩文化结合自身完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一、傩面具的历史与手工艺现状。
在旧石器中晚期,中国出现了傩戏这一仪式,傩戏最原始的目的是作为一个驱鬼逐疫的仪式,之后随着时间的发展便成了了古代的“驱傩”和“逐傩”。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对于死亡和疫病感到恐惧和迷惑,他们不能用已有的观念来解释这些现象,便会将其转为迷信思想认为这是由于厉鬼导致的。这时,他们便会举行隆重的仪式来驱鬼,原始先民们会点燃烛火,戴上画有恐怖凶恶图案的面具。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变,傩戏这一文化现象已然濒临灭绝。然而傩戏面具作为其文化载体,它的制作工艺和他的纹样图案,却历经了几千年的传承,而且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好的还原当年的纹样和设计。
傩戏面具是贵州同仁的传统民间艺术,是傩戏的道具,根据傩戏的人物不做佩戴不同的造型的傩戏面具。贵州傩戏面具更好的保留了远古的傩祭面具的基本图案配色以及用途,即使是现在贵州也较好的保留了傩戏的活动,即使跨越千年,观看傩戏的表演,仿佛就能透过这些远古的面具看见原始先民们的生活轨迹。在篝火旁人们脸上挂着可怖的面具,森森火光冲天伴随着人们口中“傩、傩”的呐喊声,脚下是跳着是激烈的舞蹈,心中挂念着却是族人的安康。傩祭面具作为原始宗教的产物,因此他的形象也取材于宗教,在远古时期,方相氏是傩戏的司仪官,因而后世就把戴着面具的方相氏就认为是其本人,之后制作的面具也是根据印象中的方相氏形象来制作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傩戏不仅仅传承了原始社会的宗教性质,而且在它发展的历程中逐渐加入新的成份寓意内涵日渐丰富,并渐渐加入了很多有关现代宗教的内容,形成了体系更加完整的传统民间信仰。
手工制作贵州傩戏面具的分为以下八个步骤,分别是选材、取样、画形、 雕刻、挖瓢、打磨、油炸生漆以及开光。首先也是最主要的是要注意面具的选材,傩戏面具十分讲究木料的选取,白杨、柳树的木质密度好,即使长时间放置也不容易造成开裂现象,在民间传说中认为白杨木和柳木能够驱鬼避邪、除魔纳祥。第二步是取样,制作者定好面具的形状大小,选取合适长度的木料用锯子将木材锯掉,然后把木头从中间劈开,形成对称的两块以便于雕刻。之后就可以在木头上面画出自己需要的形状,雕刻者根据傩戏中所需要的人物形象在木底上勾画出傩戏面具图案的轮廓。第四步就可以进行雕刻了,根据面具轮廓形象,按三庭五眼的比例把人物五官雕刻出来。待雕刻好之后再进行到第五步挖瓢,这一步的目的是旨在将面具雕成合适的形状以便戴在脸上。制作者将适当地挖掘雕刻面具的背面,要能够看见东西而且不会感到不适和压抑。第六步就进行到面具打磨的过程,将面具放置于打磨台,将面具进行充分打磨直至表面光滑。之后将打磨好的傩戏面具进行油炸,等到面具被木桐油炸透后再捞出来,冷却风干后将面具再上一次生漆,这样做成的傩面具就永久不会变形和变色。最后一步就要进行开光,这一步就是要将傩戏面具再打磨一次然后再开光,经历了这些步骤,终于可以制成一张傩戏面具。一张看似简单面具最少也要花一两天的时间。
二、日本能面具的发展与传播方式
面具作为世界性的文化符号,它凝结了这个民族的缩影,是其他国家对于中国民族的主要印象。日本作为一个面具大国,拥有着公认的工匠精神以及众多种类面具和优秀的制作技巧,日本的能面具在日本动漫里出镜率非常频繁。
在日本鬼怪传说中,诸如鸟山石燕所著的《百器徒然(下部)》就提到面灵气这种妖怪,它是寄于面具之中的灵魂,而今这个形象被多次运用于游戏、动漫、影视之中。在动漫中,日本都在无时无刻插入自己的文化符号,在漫画动漫中宣传着自己的文化。日本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中就创造了无脸男这个经典形象,无脸男,又叫无颜或是无脸鬼,它是一个通体为黑色的鬼怪,他不会说话,一直默默无闻,头上戴着一个白色的面具。不同于照搬照抄能面的图案,宫崎骏创造性的将面具与角色的性格结合起来,因而创造出一个既有日本特色还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经典形象。日本一点点通过影视、动漫等方式宣传着自己的文化,并且在大大小小的景区都能看见各种日式面具的精致伴手礼。对于日本是如何推广自己的文创产品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去借鉴的,而傩文化也恰恰缺少一个契机去向世界宣传自己。
三、儺文化结合自身完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甚至是任何一种文学作品,都有着“面具”这种元素的存在。欧洲,有着自己独特的面具文化,最有名的便是威尼斯面具,再看其他国家乃至印第安部落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面具文化。然而在中国,一提起面具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京剧脸谱。所以,如果要再给中国的面具文化找一个标杆,傩面具便是不二之选。除去傩面具恐怖的外在,我认为它的核心是一种人文关怀,当傩面被完善的保存而且不断的融入更多的人物形象这一点,我们可以发现,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当原始的祭祀神灵这种需求被废除之后,它的艺术性就被凸显了出来。傩这种原始的仪式,增加故事性,表演形式也更加丰富,而且也吸收了更多的民间文化。面具的属性,从一种宗教产品,变成了文化产品。
在未来,傩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应该不能离开其古老而神秘的内涵,并且要在此基础上发掘新的符合现代工业生产的新的周边。要加速推进贵州当地的傩面具伴手礼以及周边等商品的开发销售。此外,还可以开展手工试做或者制作过程参观等活动,在保留傩面具的原汁原味的同时,加入现代工艺、简化繁琐的制作过程,让游客能够亲手参与面具的雕刻和绘制。通过这种方式,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傩面具的历史、爱上贵州傩文化,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张超.贵州傩戏面具的形式语言浅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4(1):31.
[2]杨晓辉.贵州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3]庹修明.贵州筹建中国傩戏傩面具博物馆的评估与建议[J].文化遗产,2010
[4]卢维佳,何人可.文创产品的设计元素获取与创新[D].长沙:湖南大学,2015.
[5]沈国清.贵州傩戏艺术的审美价值探讨[J].贵州社会科学,2012
[6]谭高荣.傩戏的多维视角的文化解读——基于城步桃林苗族傩戏的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
作者简介:关新春,(1997.03——),女,满族,辽宁大连,硕士研究生,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