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燕
我是一名初中心理教师,专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逾15年。其间,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初中生成长的深远影响。
近期,我通过“问卷星”发起一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调查,发现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十分普遍。其实早在十年前,我就做过类似的调查,两相比较,发现后期除了在焦虑方面的比率有所上升外,其余基本没有显著变化。为什么十年都不足以让教师群体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有所改观?如今又应从何处着手去改善呢?本次调查中有四个数据给了我特别的启示:50.54%(职业倦怠),48.39%(工作量大),46.24%(实际工作内容和理想工作内容差距大),34.41%(等时间把问题带走)。
世界卫生组织于2019年5月27日首次将“过劳”纳入最新修订版《国际疾病分类》,正式承认它是一种慢性病。依照世卫组织的描述,“过劳”有三个特征:感觉精疲力竭;与工作的“精神距离”越来越大,对工作感到倦怠或愤愤不平;专业效率降低。由此可见,前三个数据对应的情况着实令人担忧。而面对这般现状,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师都在等时间把问题带走,其背后潜藏着众多原因。
1.个人原有认知结构中缺乏应对相关问题的知识,最初不知道那是需要随时注意的问题,直到感觉身体不适才觉察到问题的存在;或者,总是将问题解决的希望寄于学校管理的调整和社会教育的改革,而看不到自己的能动性。
2.个人儿时选择并形成后沿用至今的思维模式中缺乏相关问题的应对方式,即知道那是问题,但是不知道如何有效应对;或者知道怎么做,却因顺从习惯的驱使而无法坚持做出改变。
3.工作量过大或作息时间缺乏管理,导致没有时间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
鉴于此,我们可以做一些不一样的尝试。
一、利用“鲇鱼效应”,激活教师群体的活力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的沙丁鱼。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带活沙丁鱼回港。为了避免沙丁鱼在中途窒息而死,他们在装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几条以沙丁鱼为食的鲇鱼。沙丁鱼见了鲇鱼便四处躲避,这样一来缺氧的问题得到解决,大多数沙丁鱼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鲇鱼效应”。
有很高比例的职业倦怠的教师群体每天在大工作量的压力下埋头苦干,疲于应付,没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甚至没有时间思考。教师或被动或主动地用手脚的繁忙来掩盖头脑的懒惰已经成了当下学校教育教学的一大顽症。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基于教师的个人成长,引进优秀人才或者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以激活教师群体的活力,可以产生“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学校可以聚焦课堂教学,打造精品课,或多组织教师参与阅读和写作、运动等赋能活动,定期邀请校内外做得出色的教师或专家做讲座,然后学校确立相应的有助于教师身心健康或者专业素养提升的活动项目。
二、运用四象限法则,管理好时间
在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時间管理很重要。时间不够用、分身乏术在很多时候让我们感觉精疲力竭。所以教师要学会管理时间。
每年、每学期、每月或每周开始前,先厘清接下来的某个时间段内需要做哪些事情,筛选后列出清单。筛选是时间管理得以实现的开始,所以我们需要考虑任务与个人能力的匹配度和对目标实现的价值以及时间的可操作性。
(一)放下“时间靠挤,试图把所有事情都做好”的念头,先做最重要的事。
尝试使用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
1.先把任务清单中的内容依据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分成四类。重要与否是看其对目标是否具有重大的贡献,紧急与否是看其是否需要立刻处理。
2.先做重要且紧急的任务,接下来重点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集中放在处理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上,避免其随着时间的过去成为重要且紧急的任务。
3.一天中不重要但紧急的任务可以委托别人去做,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任务尽量少做。
4.做力所能及的事,使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去靠近目标。
5.注意适当休息。意志力是消耗品,会用完的,所以要把适当休息以便复原意志力纳入每日安排中。
(二)设置自我时间,为理想而改变
与工作的“精神距离”大,是很多教师工作效率低,甚至感到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实和理想之间往往存在差距,教师要学会在这两者之间找一个让自己相对舒服的位置,使得自己既接地气,能安心工作,又有可期待的空间。因此,每天、每周、每月、每年都要为自己保留一段时间,我称之为自我时间(视个人情况而定,可长可短),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与自己的理想相对接,为自己而活,从中可以生成强大的动力。
问题解决的方向或方式可以改变,但有一条规律永远不变,那就是行动决定一切。别再等时间把问题带走,我们要主动解决问题,并收获问题的馈赠。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