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秀芳
什么是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载体,它是学生需要具备的数学素养之一。它让学生学习数学从关注形式转向关注本质,让学生抓住要点说清思路,让学生在表达、交流中提升数学敏感度与学习能力。如何在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些拙见。
一、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的发现常识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材设计中充分诠释了这一点。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且乐于参与到学习中,才能唤起学习欲望,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如这样一道题:两个鱼缸,一缸红金鱼30条,一缸黑金鱼20条。教师让学生阅读后提问:“你觉得从这条数学信息中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1:“一共有多少条金鱼?”师:“这里的金鱼指的是?”生1:“红金鱼和黑金鱼。”生2:“还可以提红金鱼比黑金鱼多几条,也可以说黑金鱼比红金鱼少几条。”师:“我拿走其中一缸鱼。大家提出的两个问题还能解决吗”?生:“不能。”师:“为什么呢?”生:“因为少了一个数学信息。要解决一个数学问题,至少要有两个信息才可以。”师:“至少是什么意思?”生1:“就是最少的意思。”生2:“也就是说要2个或2个以上已知条件。”
接着教师在原情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信息“一缸花金鱼40条”,然后提问:“现在有几个数学信息了?”生:“3个。”师:“还能解决‘一共有多少条金鱼’‘红金鱼比黑金鱼多多少条’这两个问题吗?”生:“可以解决‘一共有多少条金鱼’,但这里的金鱼指的是红金鱼、黑金鱼和花金鱼。”师:“能解决红金鱼比黑金鱼多几条吗?”生:“能!但解决‘红金鱼比黑金鱼多几条’,只要用到红金鱼和黑金鱼的信息,而花金鱼的信息是多余的。”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信息(多个信息、多余信息、信息不足)情境中不断探寻,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与思考问题的兴趣,最后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关注过程,培养学生乐于思考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条件想起或者从问题想起,帮助学生厘清信息中的条件先后顺序和最后问题,促进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上,让学生抓住要点(数量关系等)说清思路,让学生在表达交流中追寻解题思路,启迪数学思维。
教师出示第二道题:红金鱼30条,黑金鱼比红金鱼多20条,一共有几条金鱼?随之提问:“我们可以从一共有几条金鱼问题入手,看看需要什么信息,也可以从已知信息入手,从前面想到后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教过的方法想想,如果从已知信息入手该怎么想?可以借助草图来画一画示意图。”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后汇报交流。
生1:红金鱼30条 黑金鱼比红金鱼多20条
红金鱼30条 想到求:黑金鱼有多少条?( 30+20=50)
两种金鱼一共有多少条?(30+50=80)
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出的想法各具特色,反馈出的想法也是不同思考层次的表现。面对学生的想法,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进一步追问:“如果红金鱼不是30条,是300条或者更多呢,觉得哪一种方法更好呢?”问题引发学生激烈思考。马上就有学生发现:“生3的方法不好用,要画300个或者更多的圆圈表示金鱼很麻烦;生4的线段图好用,同一段线段可以表示30条金鱼,也可以表示300条金鱼,甚至可以表示更多的金鱼。”这里不仅引导学生对各自的解题方法进行整理,还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
三、关注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反思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关注学生发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可以让碎片、零星的數学知识结构优化,让学生把杂乱、模糊的数学思维过程清晰化、条理化。教师通过在教学中创造契机且提供表达范式,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反思,就是为表达思考立序(从哪里想起,解题的关键点在哪里等)。当学生熟悉了一定的表达范式,他们的思路也会更加清晰,思维能力也在数学语言表达中获得提升。
在上一部分的教学后,教师问:“刚才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哪位同学来说一说?”生1:“可以从已知信息出发,从前面往后面想,并借助草图画一画。从已知信息里看,黑金鱼比红金鱼多20条,可以求出黑金鱼有多少条。列式是:20+30=50(条)。又已知红金鱼有30条,就可以求一共有多少条金鱼。列式是:30+50=80(条)。”生2:“已知红金鱼30条,黑金鱼比红金鱼多20条,可以求出黑金鱼的条数:30+20=50(条)。知道红金鱼(已知)和黑金鱼的条数(先求),就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条金鱼。”生3:“我是从问题开始想的,要求一共有多少条金鱼,就要知道红金鱼的条数(已知)和黑金鱼的条数(未知);可以先求黑金鱼几条,知道红金鱼的条数(已知)和黑金鱼的条数(已求),最后求一共有几条金鱼。”
教师在学生表达环节结束后,总结解决问题可以从前面信息入手,一步一步往后想(如生1和生2);也可以从问题入手,从后面往前推,寻找解决问题的已知条件(如生3)。然后引导学生可以用“知道什么和什么可以求什么,知道什么和什么,最后求什么”这一方式进行思考。教师通过关注学生思考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初步策略意识,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解决问题中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就是指导学生展开思维的过程。低年级的教学过程看似繁琐,然而从低年级开始就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过程中向教师展示思维的过程,使学生的思路“看得见、摸得着”,对于学生数学能力、数学品格的培养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亭江中心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