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依芳
【编者按】革命传统作品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文化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既让语文要素得到落实,又让学生读懂作品主题,是值得语文教师深入探究的问题。本期专辑围绕“统编版小学语文革命传统作品解读及教学”进行探讨,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语文学习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载体。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通过适当安排革命传统作品,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革命英雄人物、了解革命传统文化,帮助学生从小树立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在教学革命传统作品时,要正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精准把握革命传统作品的意涵,采用精准适切的教学策略,把革命传统教育和语文学习深度融合。
一、意涵:革命传统作品教学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 正确理解什么是革命传统作品。
革命传统作品,具体指反映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共产党人人格光辉的文章和文学艺术创作,既包括革命英雄人物自己撰写或创作的作品,也包括其他人以重要革命事件、革命英雄人物事迹为题材撰写或创作的作品。统编语文教科书选入的革命传统作品,有散文、诗歌、小说等不同的文体形式。如散文有《吃水不忘挖井人》《难忘的泼水节》《朱德的扁担》等,诗歌有《延安,我把你追寻》《七律·长征》等,小说有《小英雄雨来(节选)》等。选入教材的革命传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革命领袖、革命烈士、英雄模范、仁人志士等,文章主旨包括责任与担当、伟大的品格、家国情怀、革命岁月、理想与信念等。
2. 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要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教科书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革命斗争精神等爱国主义思想,渗透在文本中,发挥了语文教科书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作用。在教学革命传统作品时,要引导学生从革命领袖、革命烈士、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中汲取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做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3. 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既要完成语文教学的知识、能力目标,又要完成语文教学的育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旨归。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只有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入大量的革命传统作品,就是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国奉献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认识到当下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前辈奋勇拼搏,甚至是壮烈牺牲换来的,要让学生懂得珍惜美好生活,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的伟大理想。
二、建议:精准教学是革命传统作品教学落地的重要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正确把握教科书革命传统作品的分布情况,把語言文字的学习、训练和革命传统文化的培育融合起来,运用多种策略,达成教学目标。
1. 正确把握教科书革命传统作品的分布情况。
正确区分革命传统作品与其他题材的文学作品,整体把握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传统作品的分布情况。
2. 双轨化教学,兼顾三维目标统一。
双轨化教学,即在语文教学中,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双管齐下的教学模式。基于整个语文教学的体系框架,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革命传统作品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精心选择的。在教学革命传统作品时,既要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培养,又要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双轨化教学,确保三维目标的统一,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1)落实语文教学的常规目标。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工具性是它的根本属性。革命传统作品作为语文教科书的一部分,同样承载着大量的语文学科知识、技能,这些知识、技能中的某些部分,如识字写字教学、朗读教学、语言积累等,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又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性目标,同时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在小学语文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中,如果要落实常规目标,就要扎实开展识字写字、朗读等教学活动,扎牢语文学科根基,确保语文学科基本目标的实现。
(2)落实语文教学的单元要素重点目标。从小学三年级开始,阅读和习作教学进入序列化,教科书以单元为教学单位安排单元语文要素教学。各年级的单元语文要素经过精心的编排,横纵交织,形成了完整、严谨、螺旋上升的语文要素系统。每一个单元语文要素都是下一个相关联语文要素学习的基石,是学生阅读能力和习作表达能力形成的重要支撑,是每一个单元的重点教学任务。革命传统作品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系统中同样起到单元语文要素落实的载体作用,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单元要素目标的落实,更要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落实到位。
(3)落实课文承载的革命传统主题目标。革命传统作品教学在完成常规性目标和单元语文要素目标的同时,还要根据主题内容的安排,落实好革命传统主题目标。文以载道,课文的知识、技能目标和革命传统的主题目标共融于文章的教学中,在完成前者教学的同时,也要落实后者的教学。
3. 阶段化区分,形成螺旋上升。
革命传统作品作为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重要内容之一,贯穿于各年级的教学中。从年级安排的情况来看,具有数量由少到多、难度由浅入深的梯度化特点。在教学中,要依据年级的阶段区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1)课文篇数由少到多。革命传统作品年代比较久远,与当下学生的生活经验差距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科书编写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的课文篇数由少到多。一年级开始接触革命传统作品,安排了《吃水不忘挖井人》;二年级安排了《朱德的扁担》;三年级安排了《手术台就是阵地》;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安排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责任与担当单元,开始出现以革命传统精神为主题的完整单元;五、六年级也安排了革命传统主题单元。
(2)主题内容由浅入深。从整套教科书的编排来看,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主题由浅入深。一、二年级的革命传统作品主要是一些革命小故事,如《朱德的扁担》,课后主要安排了识字、写字的教学内容,对文章主旨内容的理解涉及较少。三年级开始,基于文本表达的主题思想,安排了对革命传统人物、革命事件的作品教学。如“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说对‘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理解”是《手术台就是阵地》的主要教学内容,显然,本课的教学与“美好的品质”单元主旨紧密相关,希望学生更多地了解革命英雄人物,了解革命英雄故事,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四年级之后,革命传统作品的整组教学,有散文、诗歌、小说等,时间纵深拉长,文体形式多样,引导学生从更多的视角了解革命传统,了解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从而受到更多革命传统的熏陶与教育。
(3)相关联的内容螺旋上升。教科书革命传统作品的选文体裁既有多样性,又有关联性,有的人物多次出现,但不是简单重复,每一篇选文都从不同的视角呈现不同的主题。如一年级下册的《吃水不忘挖井人》讲的是毛主席在革命战争年代为群众办实事的小故事,体现了革命者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优良传统。五年级下册的《青山处处埋忠骨》描述了毛主席在获悉儿子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这一噩耗时的悲痛与坚忍,体现了毛主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革命者气概。六年级上册的《七律·长征》则表现了毛主席气吞山河的革命豪情壮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六年级下册的《为人民服务》凸显了革命领袖毛主席治党、治军的谋略与格局,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有关毛主席的系列作品,从生活小故事到战争主题,由个人情感到治党治军理念,螺旋交替,层层上升,体现了革命家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高尚情操。在教学中,应根据文章主旨的变化,前后关联,逐步加深学生对革命传统内涵的理解与感悟。
4. 随机化处理,实现文情融合。
小学语文革命传统作品教学既要落实语文要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要落实革命传统教育,培育学生的革命传统意识。要做到双线合一,文理交融,随机推进,发挥教科书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
(1)渗透式教学。渗透式教学是指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以语文学科知识、技能教学为主,革命传统教育为辅,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随机渗透革命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把革命传统教育融入语文课的方方面面,无痕迹、不刻意,有着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如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中的 “挖井人”“毛主席”“鄉亲”“战士”四个生字词语时,可引导学生理解挖井人就是毛主席和战士们,他们为乡亲们挖井,解决了乡亲们的喝水问题,让乡亲们深深感动,永远难忘。这样,词语教学与文本精神的教学渗透融合,一气呵成。
(2)主题式教学。主题式教学是指以文章的革命传统主旨为核心问题,带动语言文字的教学。主题式教学可以统整文本资源,避免教学的碎片化,有利于教学的整体推进,达到突出情感教育主题的效果。如《军神》的核心问题是:“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后来为什么称他为‘军神’?”在教学中,抓住这个核心问题,解决“从沃克医生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中体会他的内心变化”这个分支问题,以研究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为教学主题,从而理解文本内容和意蕴,理解刘伯承的“军神”品质。
渗透式教学与主题式教学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在教学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教学方式的选择可因文本特征和教学推进的需要灵活选择。
5. 多样化阅读,增进文化了解。
革命传统故事因年代久远,学生阅读时有陌生感,难以产生共鸣。为了更好地推进课堂教学,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革命传统作品外,还要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一些革命传统作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进学生对革命传统文化的了解。常用的阅读方式有:分散式阅读、主题式阅读、人物类阅读、表演式阅读、多元化阅读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此类文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受到更多的革命传统教育。
(1)分散式阅读。分散式阅读也可以称为自由式阅读,阅读时不必刻意要求阅读文章的类型。建议学生扩大阅读书目的种类,适当安排革命传统作品,丰富阅读体裁,开阔阅读视野。
(2)主题式阅读。主题式阅读与单元主题类似,以相同的主题归类,寻找同主题的文章阅读。如五年级下册“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可引导学生阅读相类似的故事,扩大学生阅读面,加深学生对革命人物的了解和对单元主题的理解。
(3)人物类阅读。许多革命英雄人物身上散发着革命者的光芒,留下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从他们的故事中,学生更容易受到崇敬英雄、为国争光、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导学生以人物为主题,开展走近英雄的阅读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对革命人物有更丰富、更全面的了解。
(4)表演式阅读。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演一演革命人物,不仅可以加深对革命人物、革命事件的理解,还可以分享阅读收获,更好地受到革命精神的教育。
(5)多元化阅读。引导学生观看革命传统主题的影视作品,化抽象阅读为直观视听活动,可降低阅读难度,提高阅读质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侯县甘蔗小学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