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之前翻译美学嬗变研究

2021-09-10 07:22:44秦龙蛟
西部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嬗变五四翻译

摘要:中国的翻译美学思想在“五四”之前已发生显著变化:在佛经翻译中,强调“求真喻俗”的翻译功能,主张调和文与质两种审美再现手段;科技翻译则由文、质对立到两者结合,深化演变为对翻译审美功能和主体审美认知的关注,经世致用等审美功能得以体现;社科与文学翻译中,梁启超首创文言与白话互相映衬的新文体、严复强调“信达尔雅”、林纾促进翻译审美理念的传播、王国维融合中、西美学精华,提出了“神韵”等翻译审美态度和审美主张。“五四”之前的翻译美学特征表现为:佛经翻译促进了翻译美学原始形态的萌芽与发展,科技翻译加速了翻译美学的成熟与完善,而社科与文学翻译则通过融汇中西丰富了翻译美学的体系内涵。这使得翻译美学理论实现了由单一向多元、由局部向系统逐步演变和发展,具体包括再现策略、审美功能、审美语境观、美学体系构建以及审美终极目标的演变。

关键词:五四;翻译;美学;嬗变;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4-0158-03

一、引言

“五四”之前这段时间,是中国传统译论的蓬勃发展期。受传统文化和思想影响,翻译与美学的结合在中国是一种历史常态,“五四”之前的美学命题更是为刘宓庆[1]等人为代表的当代翻译美学(Aesthetics of Translation,AT)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深入研究“五四”之前传统译论中的美学思想及其嬗变特征,将对“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翻译理论和话语体系的构建起到重要的启示和推动作用。本文将立足于“五四”之前的传统译论,以翻译美学思想的发展演变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客观的角度对其演变历程和相关特征进行研究。

二、“五四”之前翻译美学嬗变研究

“五四”之前的传统译论常以本土文化和实践经验总结为基础,翻译话语中的美学思想较为浓厚。但受翻译对象变迁影响,“五四”之前的传统译论又可以分为佛经翻译、科技翻译、社科与文学翻译等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是翻译美学逐步发展的过程。

(一)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活动最早发生于东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至隋、唐达到空前繁荣,但经五代至宋、元时期却逐渐衰绝。所以,后世所说的佛经翻译理论多产生于唐朝及之前的一段时期。

受儒家“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等美学思想影响,在整个佛经翻译实践及理论发展历程中,文与质的争论作为一条主线,影响并贯穿了几乎所有的翻译思想和理论。首开中国译论先河的支谦在《法句经序》中曾就翻译方法与策略有过论述,认为“近于质直”的翻译方法“其辞不雅”,而其反對者则借用老子“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以及孔子“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等观点加以反驳,认为“今传胡义,实宜径达”,故而“因循本旨,不加文饰”才是翻译之策[2]。

支谦的这篇序言是有关翻译理论最早的文字论述,具有三方面的独创意义:首先,开启了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与发展的先河,将翻译的本质、方法、特征等问题纳入了考量范围;其次,引发了文与质的漫长争论,并在论争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翻译的美学内涵,使得文派的翻译审美思想能够在质派观点占理论优势的前提下,长期主导和把控翻译活动的实践事实;最后,开创了翻译的本土化阐释模式,开始以儒、道等中国传统文化解释禅宗学说和翻译问题,后世所沿用的信、达、雅等审美取向盖源于此。

后世的翻译理论主要是在支谦思想基础上的发展和演变,以几位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为例:道安在其“五失本”中对梵、汉两种语言的审美差异和文藻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慧远主张抛弃极端的文、质译法,倡导走中间路线,以防出现“文过其意”或“理胜其辞”等审美错位问题;鸠摩罗什反对“有似嚼饭与人”的翻译效果,强调“文藻”在翻译中的审美调和及优化作用;彦琮在其“翻译八备”中指出,译者需“工缀典词”,要有一定的语言修辞能力和艺术审美水平;玄奘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强调“求真喻俗”的翻译功能,主张调和文与质两种审美再现手段,从而达到“圆满”的翻译审美效果[2]。

综上所述,该阶段的翻译理论是在文、质方向上的嬗变,是孔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思想影响下对“文质结合”这一审美标准逐步探索和演变的过程。该阶段的译论成果构成了我国传统译论的核心,是翻译美学原始朴素形态的外在表现。

(二)科技翻译

明、清时期,翻译对象开始转向西方的科技文本,这其中以徐光启、李之藻、利玛窦以及南怀仁等人为代表。佛经翻译活动中酝酿、发展并沉淀的翻译美学思想在这一阶段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拓展和延伸。

徐光启受“会通以超胜”思想影响,比较重视翻译的媒介作用,将翻译对象扩展到了宗教及文学以外的科技领域,并基于以美学为核心的传统译论发展了翻译的社会功能[3]。李之藻秉持经世致用的儒学理念,在翻译实践中丰富了翻译的审美内涵[4]。利玛窦出于宗教传播的目的,在翻译中采取文化适应的方式以契合中国读者的审美认知[5]。南怀仁与利玛窦相似,采取“适应性”翻译策略,强调文化的审美调和与读者的期待视野[6]。

科技翻译与佛经翻译相同,均以宗教传播为目的。相关译论由文、质对立到两者结合,然后深化演变为对翻译审美功能和主体审美认知的关注,总体上是对翻译美学内涵的逐步完善和发展。翻译美学在该阶段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儒、道等传统文化及美学命题对翻译活动的整体观照,经世致用等审美功能得以体现,译文更是对源文本的解构性审美再现,这是翻译美学理论走向成熟前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

(三)社科与文学翻译

对西方社科与文学的译介始于晚清时期,以“鸦片战争”和“五四运动”为时间节点。翻译济世安邦的社会功用此时受到重视,以封建士大夫和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知识分子开始翻译西方社科与文学作品,并对各种翻译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述。该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马建忠、梁启超、严复、辜鸿铭、林纾、王国维等人。

马建忠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系统论述翻译问题的学者。他在《拟设翻译书院议》中痛陈当时的各种翻译问题及相关解决方案,力主在熟练掌握源语与目标语的基础上开展语言审美分析,以理解原文的意旨、神情和语气,实现“善译”的审美目的和效果[6]。马氏通晓中、西美学,讲究艺术审美等追求,而且其意旨、神情等概念皆不曾脱离中国传统美学的范畴。

此外,近代维新思想家、翻译家梁启超倡导走翻译强国的道路。他在《论译书》一文中详细分析和阐述了翻译实践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通过翻译和介绍莎士比亚、孟德斯鸠、拜伦、马克思等人的作品或思想,首创了文言与白话互相映衬的新文体[7]。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一新文体其实是对玄奘“圆满调和”译法的批判性延承,与其“求真喻俗”的审美追求相似。

严复是近代以来对中国翻译思想和理论影响最大的一位翻译家,其翻译思想主要出自为《天演论》所作的序言。严复认为,“辞诚”“辞达”以及“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等传统文艺美学命题乃“译事楷模”,所以翻译要“信、达而外,求其尔雅”。这一标准符合中、西美学中简约与模糊的审美原则,是从美学意义上对翻译学科学属性的初步界定,兼顾了译文的社会功用与审美效果[8]。

林纾受维新思想影响,格外重视翻译的审美功能。他立足于传统文艺美学的价值取向,译文通俗典雅,极好地契合了公众的审美趣味,有效促进了翻译审美理念的传播,这对鲁迅、钱钟书等后世翻译家影响极大。此外,林纾与他人合作的翻译方法有效结合了语际和语内两种翻译类型,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存在,同时也是在兼顾具体语境等条件下,对审美主体主观能动性和审美价值观的充分发挥和体现。

辜鸿铭是第一位向西方世界阐释中国文化的译者。他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通过《论语》《中庸》等经典译作向西方世界完美展现了东方人的思想与智慧。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辜氏的初衷与玄奘、李之藻、严复等人大同小异甚至如出一辙,都是顾及了译本受众的审美期待及其所属的审美文化。这不仅与现代西方的“改写理论”[9]目标一致,更是对我国儒家“和而不同,同而不周”等审美理念的有效践行。

王国维是近代中国最后一位享誉中外的学者。他融合中、西美学精华,提出了“神韵”等翻译审美态度和审美主张[10]。同时,王国维的“境界”说在译界影响极大,这其实是在文、质、信、达等传统翻译美学命题之外向翻译终极审美目标的初步探索。

这一时期的相关译论主是在外来暴力因素的影响之下,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在救亡图存和民族独立伟大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所作出的由被动到能动的积极探索,是翻译美学渐渐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具体而言,这一阶段的翻译美学思想逐步摆脱了本土传统文艺美学理论的桎梏,转而开始借鉴和吸收西方相关学科的思想理论,在传统翻译理论命题之外,对文化审美差异、读者审美期待、审美主体特征、翻译的社会功用、译语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属性等一系列现代话题进行了超前性的探索与挖掘,这其中尤以马建忠、林纾、王国维等人为代表。多元的研究视角促进了翻译美学思想理论的丰富与充实,是其贯通中西并予以融汇创新的开端。

三、“五四”之前翻译美学特征

“五四”之前的传统译论美学特色鲜明,佛经翻译促进了翻译美学原始形态的萌芽与发展,科技翻译加速了翻译美学的成熟与完善,而社科与文学翻译则通过融汇中西丰富了翻译美学的体系内涵。“五四”之前这段时期,是翻译美学理论由单一向多元、由局部向系统逐步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翻译审美再现策略的演变。佛经翻译由“因循本旨”开始,这是传统译论中“信”与“质”的现实基础;但“传可众心”的审美要求,以及“鲁拙”、缺乏“藻蔚”之译文令人“呕秽”的审美效果,又为文、雅之说提供了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所以慧远与玄奘有意识地探索了文与质的结合之道,由折中逐渐发展为调和,到后来严复提出“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梁启超提出“半文半白”的新文体,这算是对文、质的辩证关系以及审美再现基本策略的最终界定。

第二,翻译审美功能的演变。在文、质之外,译者注意到了更高的翻译审美诉求,从“传可众心”的审美效果逐渐发展到对“喻俗”这一翻译审美功能的认知,而明、清之际徐光启、李之藻更是将这一审美功能具体演化为“经世致用”,其覆盖面由普通个人逐渐延扩到了国家社稷层面。

第三,审美语境观的演变。源语与目标语所属的文化语境和审美差异在翻译思想及理论体系中的地位逐渐显现,从对“胡经尚质,秦人好文”的认知,到发现“改梵为秦,失其藻蔚”,再到明、清科技翻译出于意识形态、文化、诗学等因素差异而采取的本土化、文化适应等策略,最终演化为严复、林纾、辜鸿铭等人的归化式翻译,这其实都是对文化与语言审美属性的探索,是翻译背景下整体审美语境观的不断演变。

第四,翻译美学体系构建的演变。从佛经翻译中的译场和相关译论到马建忠、梁启超等人对译本选择、翻译标准、人才培养等话题的系统论述,翻译作为一个语言服务产业,其理论体系构建之轮廓由模糊渐变为明显,而其背后的哲学基础却始终都不曾偏离中国的传统美学。

第五,翻译审美终极目标的演变。从文、质之争到圆满调和,古人对于翻译的探索从未停歇。而在解决了文与质的问题之后,新的问题——即“信、达、雅”之外翻译的终极审美追求与目标——开始出现在翻译研究者的视野之内。从对“呕秽”审美效果的反对,到“不过鲁拙”的艺术追求,再到马建忠的“善译”,都是在文、质之外所进行的审美探索,而王国维的“境界”说则为五四之前这一终极探索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也为后世翻译美学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方向。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五四”之前的主要译论与思想,对翻译美学在中国的嬗变历程进行了回顾、分析和总结。研究发现,翻译与美学的结合是历史常态,而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翻译美学是中国传统译论发展与演变的主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在长达两千余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演变过程中,翻译美学在审美再现策略、审美功能、审美语境、审美终极目标以及理论体系等层面的内容逐渐得以完善,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翻译美学的相关研究对我国翻译理论体系和翻译话语的建设及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和启示作用,具有积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章艳.翻译美学教程[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16:14.

[2]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M].北京:中國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15-90.

[3]许文胜.徐光启“会通-超胜”翻译思想例说[J].同济大学学报,2016(4).

[4]张栋豪,张胜前.从明末译介的西方逻辑学看中西文化的交汇[J].湖北大学学报,2017(1).

[5]王佳娣,刘祥清.利玛窦世界地图译介中的文化适应策略研究[J].中国翻译,2017(1).

[6]许晨琪,张政.南怀仁对科学文本的选择与翻译——以《穷理学存》为例[J].中国科技翻译,2019(2).

[7]王秉钦,王颉.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58.

[8]罗选民.解构“信、达、雅”:翻译理论后起的生命——评叶维廉《破<信、达、雅>:翻译后起的生命》[J].清华大学学报,2002(S1).

[9]Lefevere,A.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0:7.

[10]李昌银.王国维翻译思想概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5).

作者简介:秦龙蛟(1988—),男,汉族,河南林州人,单位为长治学院,研究方向为翻译美学。

(责任编辑:董惠安)

猜你喜欢
嬗变五四翻译
关于衡州花鼓戏的嬗变及传承探微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1:45:08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18:27:43
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嬗变与未来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50:58
怒江州纪念“五四”运动97周年暨“怒江青年五四奖章”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共青团曲靖市委成功举办纪念“五四”运动97周年表彰座谈会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36:47
习朱会确定“五四”登台
环球时报(2015-04-25)2015-04-25 22: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