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基础日语》生态课堂建构

2021-09-10 07:22余幕英林晓卿余聪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生态课堂生态环境

余幕英 林晓卿 余聪

摘  要:近两年随着国家发展对《基础日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今大部分《基础日语》课堂存在的生态失衡问题将导致其教学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培养要求。本文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出发,探索由课堂生态环境、生态主体(教师、学生)所构成的生态课堂的优化策略。研究发现,缩小班级规模、分组学习有助于优化课堂生态环境,发挥教师与学生的既有能力有助于生态系统的优化,而生态环境与生态主体之间只有达到良好的动态生态平衡,才能建构一个优质的生态课堂。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基础日语》;生态课堂;生态环境;生态主体

中图分类号:G434;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5-00-02

《基础日语》是日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它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日语基础及学习兴趣。2018年发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外语人才的能力、知识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日语专业教学指南》建议将《基础日语》课时削减为每周6课时(削减了2~4课时)。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基础日语》的教学效果是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大部分高校《基础日语》课堂教学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校《基础日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四个问题:一是班级规模过大。此问题在民办高校尤为常见,有些高校班级人数多达40~50人,班额过大难以保证教学效果。二是学生就座问题。大部分课堂没有分组学习,影响交际任务的进行。三是师生互动缺乏问题。四是对学生既有能力重视度不够。以上问题倘若不解决,将导致《基础日语》教学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培养要求。

近几年备受外语教师关注的生态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语言使用以及与之相互依存和作用的环境构成了语言的生态系统[1]。何伟(2018)认为生态语言学的主题突出,即“从生态的角度去看语言或者从语言的角度去看与语言有关的生态问题”,同时具有强大的应用功能[2]。黄国文(2016)认为生态语言学促进了外语教学的“生态化取向”[3]。因此,本文尝试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看待《基础日语》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基础日语》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由课堂生态环境和课堂生态主体构成,教学效果与生态系统的运作有直接关系。因此,上述所提到的4个问题就是《基础日语》课堂生态失衡的问题。本文将基于生态语言学视角,探索优化基础日语课堂生态、建构基础日语生态课堂的策略,以期为新时代基础日语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二、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基础日语》生态课堂建构探索

(一)课堂生态环境的优化

课堂生态环境是在课堂生态圈内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各种因素的总和[4]。笔者认为,《基础日语》课堂的生态环境主要包括课堂的自然物理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班级规模、学生就座环境等。基本上高校都建设了优美舒适的教室,配备了多媒体教学,因此当今《基础日语》课堂的生态环境主要面临班级规模及学生就座环境问题。

第一,班级规模。《基础日语》课堂主要教授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也会进行发表、角色扮演等任务,因此过大的班级规模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知识的检测、教学效果的把握,也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加之现在课时缩减,缩小班级规模势在必行。

第二,就座环境。大学没有固定座位,也没有同桌的说法,因此大部分学生都是随心所欲就座,也容易出现部分学生单独就座的现象。这样的座位安排非常不利于《基础日语》课堂教学开展。首先,单独就座的学生无法完成对话、角色朗读、角色扮演等任务;其次,自由选择同桌的原则一般是关系亲密,而非看重对方日语水平。两个水平都比较差的学生组合将不利于促进各自水平的提高。鉴于此,本课题团队提出分组学习的构想。首先,对广州工商学院的2019级实验班进行了“《基础日语》课堂学习是否需要同伴”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答卷33份,其中30人认为课堂需要同伴,3人认为无所谓。可见学生整体对分组持支持态度。而如何合理、公平地分组是一大难题。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排斥和异性同桌,有些学生不喜欢和关系不亲密的学生同桌。出于相对公平原则,团队尝试借助对分易、学习通平台辅助随机分组,每周分组一次。通过一年半的分组实验,发现大部分学生乐于接受平台分组的做法,确保了交际任务顺利开展,课堂生态环境得到了优化。观察中还发现成绩差的学生会主动请教成绩好的同桌,部分成绩差的学生还会主动要求教师安排一个成绩好的同伴。在学期的最后一周复习周进行不分组实验,结果发现有些学生会主动和以前分组同伴同桌。总之,分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加了学生的口语交际机会,激发其学习动机。

(二)课堂生态主体的优化

第一,课堂学习主体。冈田敏雄(2007)认为学习主体生态指的是学习主体的既有能力。既有能力主要包括五种能力,即语言能力、认知能力、情感能力、社会能力、文化能力。人们常说学生日语零基础,但在冈田看来,“外语学习从零开始的”这种说法没有考虑到如何充分发挥学习者母语基础上已经建立的各种能力。本团队主要关注实验班学生的既有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既有语言能力主要包括母语、英语、日语能力,而学生在这三种能力中呈现较大差异。近几年,广东省高考外语选择日语专业的学生比例逐年上升,而目前尚未有高校为这批学生专门开设班级,只是平均分到各个班级。高考外语选择日语的学生日语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自学过日语,有的从小接触日本流行文化输入了一定的日语。因此,教师在开展《基础日语I》教学前应通过问卷、访谈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既有语言能力、对日本文化的兴趣度及了解程度,做好记录并在课堂有的放矢地运用,因材施教。例如,在《基础日语》教学中,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多向有基础的学生倾斜,耐心对待没有基础的学生;语法的讲解及练习尽量关联学生喜欢的的日剧、动漫等要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堂教学主体生态位。教师生态位是指在教育教学复合生态环境下,教师个体或种群在教室群落或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以及与其他相关环境主体(学生、教室、领导等)或生态环境因子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由“态”和“势”两部分组成[5]。“态”指教师过去生态作用的积累,包括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文化素养、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5]。作为《基础日语》教师,应当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做学生的道德榜样;应当具备扎实的日语专业知识;应当具备传统文化素养及跨文化素养;应当综合运用任务型、演绎、真交际等教学方法;应当扎实开展教学研究,做到教学与研究相互促進。另外,笔者认为《基础日语》教师的“态”还应包含以下三点个人魅力:一是嗓门相对“大”;二是比较严格,因为《基础日语》需要学生完成大量听说读写任务,严格的教师更能做好监督;三是热爱日本文化,这对拉近师生距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起到重要作用。“势”是指教师对环境的占据能力、适应力和现实支配力[5]。作为《基础日语》教师,应当具备适应各种制度、教学资源、学生需求等生态环境的能力。

第三,课堂教学主体与学习主体之间的生态。如何确保《基础日语》教师与学生两个生态要素保持和谐共生的关系呢?首先,教师要扮演好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当今提倡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但并不意味教师是“旁观者”的角色。《基础日语》教师要将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在语法讲解、学生发表环节,教师也要扮演好点拨、点评的引路人角色。其次,加强师生互动。《基础日语》课堂尤其需要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建构一个互动频繁、让学生忙起来的生态课堂。建议借助问题教学法,加强师生、生生的问答互动。再次,保持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在实践中发现,《基础日语》教师同时担任班主任的做法有效可行。通过课后交谈了解了学生的爱好、家庭情况、个人经历等,可将其应用于语法举例、课堂有针对性的提问等教学环节。

在实验班开展了一年半优化探索发现生态课堂对学风、成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听力、阅读、会话课教师一致高度评价该班学风。另外,以二年级的阅读课(由同一个教师负责教学)为例,实验班(39人)期末成绩的优秀率(90分以上)占5%,良好率(70~89分)占54%,比最差的班级(38人)优秀率高出5%,良好率高出25%。

三、结语

课堂生态环境、教师、学生是《基础日语》教学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要素。只有要素之间达到一个良好的动态生态平衡,才能建构一个优质的教学生态系统,从而提高基础日语课堂教学效果以适应新时代的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勃然,赵雯.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大学英语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生态建构[J].外国语文,2020,36(6):134-140.

[2]何伟,魏榕.生态语言学:发展历程与学科属性[J].国外社会科学,2018(4):113-123.

[3]黄国文.外语教学与研究的生态化取向[J].中国外语,2016,13(5):1+9-13.

[4]王翠英,等.大学英语生态课堂与生态教学模式构建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5]雷丹.生态学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师生态位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生态语言学生态课堂生态环境
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污染分析及治理举措
关于生态语言学下高校英美文学教学开展思考
这里的课堂扬起低碳、生态的风帆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生态学视角下的英语习语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