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地球逾3亿千米的神秘红色星球火星第一次迎来了中国的访客。中国国家航天局2021年5月15日宣布,天问一号探测器于5月15日7时18分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区域,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
?国家天文台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在观测中取得了重要进展,新发现了201颗脉冲星。作为FAST重大优先观测项目之一,脉冲星快照巡天项目已于2020年初正式开启观测。脉冲星是大质量恒星死亡后的残骸,是研究宇宙极端环境中物理规律的理想实验室。作为世界上灵敏度最高的射电望远镜,FAST配备的19波束L波段接收机,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脉冲星搜寻利器。
中国暗物质卫星项目团队公布科学成果,基于4年半的在轨观测数据,“悟空”绘出迄今最精确的高能氦原子核宇宙射线能谱,并观察到能谱新结构。这是“悟空”继精确测量电子能谱、绘制高能质子宇宙射线能谱后,第三次发布重要科学成果,标志着我国在空间高能粒子探测方面已跻身世界最前列。“悟空”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天文卫星,于2015年12月17日升空工作。目前“悟空”已进入第二次延寿运行阶段。
2021年5月7日,“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标志着中国第三十七次南极考察任务圆满完成。本次考察系“雪龙2”号首次单船执行环南极考察任务。考察队于2020年11月10日出发,历时179天,行程3.6万余海里,顺利完成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物资补給和人员轮换任务,开展了南大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环境综合调查,成功回收西风带环境监测浮标。
2021年5月17日,中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发布最新成果:在银河系内发现大量超高能宇宙加速器,并记录到能量达1.4拍电子伏的伽马光子。这是人类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突破了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的传统认知,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学”时代。这一成果表明,科学家们需要重新认识银河系高能粒子的产生、传播机制,进一步研究极端天体现象及其相关的物理过程,并在极端条件下检验基本物理规律。
继“九章”量子计算机原型机发布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成功研制出全球超导量子比特数量最多的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宣告全球最大量子比特数的超导量子体系的诞生。该成果将为促进中国在超导量子系统上实现量子优越性奠定技术基础,也为后续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通用量子计算的研发提供支持。之所以命名为?“祖冲之号”,是为了纪念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进行了广泛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之后,绘制出了新冠病毒迄今最精确完整的基因注释图谱,确认了几种蛋白质编码基因。此外,团队还分析了自新冠病毒首次被发现以来,已经出现的1?800多个突变,并比较了每个基因在过去的进化速度和疫情暴发以来的进化速度。结果表明,大多数情况下,在疫情暴发之前长时间快速进化的基因仍在继续快速进化,而缓慢进化的基因也保持着自身的节奏。
科学家首次发现,人类和动物的DNA可从房屋内的空气中收集提取。该项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将彻底改变未来如何研究古怪的动物行为、类似新冠肺炎等的传染疾病,以及为法医学和考古学提供重要线索。该技术现在主要用于研究难以触及的隐藏物种,这种新兴技术依赖于将房屋内的空气抽吸入过滤器,这意味着从更大的房间里获得DNA会更加困难,比较适合空间狭小的室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