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茗秀 李炎 胡展翔
中图分类号:G8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1-046-01
摘 要 拓展训练也被称为“外展训练”,或者“自我突破人格训练”。这项运动起源于西方国家。与传统的授课方式有所不同,拓展训练更加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可以深入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学生体育素养。在当前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拓展训练已经成为高校体育课程中的一项内容,并实现广泛应用。基于此,笔者展开以下探讨,分析拓展训练的主要应用价值和教学意义,并探究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关键词 拓展训练 高校 体育教学 教学意义 应用策略
體育科目是高校必修课程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国家体育强国战略的背景下,高校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的培养。从这一层面来讲,将拓展训练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具有极高的教育意义,它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其身体健康素质,从而升华学生的体育精神品格。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加大对拓展训练教育的投入,并对其教学体系进行合理规划。
一、构建教学体系
笔者认为,要想将拓展训练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要构建教学体系,力求以应用和实践为教学基础,提升训练指标[1]。以篮球运动为例,拓展训练教学计划必须以发挥篮球作用为主要目标和方向,紧贴教学流程。其次,应该在原有的教学场地基础上进行完善,引用实践课题,从学生角度出发,为其指导真正篮球比赛中的技术配合和战术应用,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机结合竞技内容,让学生熟练操作进攻与防守策略,科学调整和选择进攻时间,强化对比赛节奏的控制,有效提升学生的竞技水平,为其补充和完善实践经验。此外,还应该根据篮球运动的具体项目特点,找准拓展训练的教学切入点,尤其是在一些难度动作和重点动作的教学上,比如“定点投篮”、“三步上篮”等,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手段中融入拓展计划,组织“棚板接龙”、“斗牛”、“三对三”等多种篮球游戏,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促进整体训练计划的完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建立集体荣誉感,提升训练水平。
二、多元化、多层次训练
除了构建体育教学体系,笔者认为高校体育教师还应该进行多元化、多层次训练,丰富拓展训练的知识含量,根据不同的特定情景,结合各项基础设施提升学生身体素质训练。比如:(1)提升学生综合体能的训练。对于团队中的核心球员,在整个队伍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进攻得分的关键,因此应该提升核心球员与其他球员之间的配合度和默契度,在个人强大的同时才能提升整个球队的综合技能素质,通过意志方面的训练,充分发挥核心球员的作用,提升进攻防守意识加强队伍之间的进攻能力。(2)提升团队精神的拓展训练[2]。对于整个篮球队来讲,影响队伍整体成绩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个人因素,另一方面是团队因素,只有队员之间完成特定配合目标,设置团队训练,在进攻时经过几次传球和几次掩护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投篮,这一过程就是团队精神建立的过程。(3)提升分组对抗的拓展训练。分组对抗就是指在日常训练过程中,将学生分为两个组别,通过模拟真实比赛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对抗意识。在日常中,教师要根据各个队员的运动技巧和实际能力制定下一步训练计划,强化学生对篮球技巧的掌握程度,提升其实战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拓展教学宽度
将拓展训练方式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不能仅仅依靠教学体系和多元化、多层次训练,还应该拓展教学宽度,扩充学习广度。从篮球发展和起源上看,比赛规则、技巧运用、实战内容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和创新,因此在高校体育拓展训练过程中不能故步自封,仅仅依靠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这样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信息,难以完成篮球教学任务,学生只能从理论基础知识方面对篮球运动加以理解,不能实现充分运用,因此实战能力和技术先进性有待提高。从这一层面来讲,应该有效融入拓展教学,拓宽学生学习宽度,普及高校体育网络教学,利用互联网平台,深入为学生讲解战术应用,将篮球理论技巧用实际行动展示出来。此外,还可以为学生播放经典篮球赛事的片段,比如美国职业篮球赛,让学生观看真正的职业球员之间是如何配合的,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战术配合的意义,通过网络教学为其提供专业篮球指导,从而提升教学的广度和宽度,加深对拓展训练项目的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拓展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独立能力和协作能力,磨炼学生意志力,完善其体育人格。因此,应该将拓展训练方式融入高校日常体育教学中,构建教学体系,紧贴教学流程,引用实践课题,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训练,拓展教学宽度,扩充学习广度,从而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霍岩.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34):257+259.
[2]韦经富.体育训练中安全因素的考虑与对策——评《大学生体育活动安全指南》[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9,15(10):194.
温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