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萍 王清艳
摘要: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图书馆服务功能的不断改善,在现阶段的各个图书馆中,不仅需要保持高质量的纸质图书馆藏服务,同时,还需要充分结合信息技术的优势,推动数字化阅读的发展。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图书馆的各项服务进行升级和管理建设。近年来,随着数字化阅读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并不断的深化;加之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产业的进一步变革。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5G时代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及服务机制的构建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5G时代;智慧图书馆建设;服务机制;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6-384
引言
新一代智慧图书馆业务功能和应用场景的创新发展,不断为图书馆的转型变革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撑。通过智慧新平台,构建科学高效的智慧应用场景模型,创新重构智慧服务整体生态链,持续推动图书馆的转型升级,是智慧服务研究的新使命与新方向。
一、5G技术概述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波长为毫米级,具有高速度、泛在网、低功耗、低时延、万物互联、重构安全等特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移动通信的每一次变革都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福祉:1G实现了模拟语音通信,“大哥大”没有屏幕只能打电话;2G实现了语音通信数字化,功能机有了小屏幕,可以发短信;3G实现了语音以外图片等的多媒体通信,屏幕变大,可以看图片;4G实现了局域高速上网,通过大屏智能手机可以看短视频;5G彻底唤醒了物联网的发展,使人与物、物与物始终保持网络互联,真正进入了万物互联的时代。在未来,5G技术将推进无人驾驶和大数据领域的发展,帮助智能家居迅速崛起,促进智慧建设和虚拟现实的快速发展。
基于互联网和图书馆相结合的大趋势及新模式,读者能利用不同终端设备对图书馆网站进行访问,以此更全面地获取知识、文献或信息。但因为网速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我国很多图书馆网站都没有添加很多视频和图片,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加载的速度,而即便如此也存在用户体验感相对较差和兼容性不足等实际问题。在今后的5G网络中,网速峰值可以超过10G/s,这样会使网站的建设进入到全新阶段,将动态网页作为核心的响应式网站必定成为图书馆网站的主要发展方向。对于响应式网站,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网站可以实现自动适配和多端响应,在此基础上还能实现统一管理。用户在浏览这一网站时,基本不会受到限制,能对屏幕进行自动识别、对图片的尺寸进行自动调整,真正使一网兼容了每一种终端。无论读者所处何时何地,都能通过任意智能终端对图书馆网站进行访问,从而满足读者自身的浏览、阅读、下载等要求。在不断建设与发展智慧图书馆过程中,针对5G网络引入后提出的挑战,在网站建设方面不能只停留于静态与低速状态,应尽快建成门户网站。对于技术人员,应通过对Bootstrap等工具的应用建设与图书馆相适应的响应式网站,然后采用代码库为不同接入设备提供良好的查看与浏览等体验。对响应式网站进行设计时,应始终将增强用户体验作为核心,在内容与感官等方面抓住用户,使所有读者都可以轻松地与网站实现交互。
二、智慧图书馆的新挑战
2.1对资源建设的挑战
设想5G时代超高速宽带的无限加载且成本低廉,人们利用智慧图书馆获取知识的方式可能更多地借助于富媒体,届时智慧图书馆的业务流程、系统支持、服务方式等将向富媒体方式转型,因此,引入富媒体馆藏资源并重组业务流程就被提上了重要日程。
2.2对现代化管理服务平台的挑战
目前,5G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和应用都存在诸多问题,如:新技术标准尚未统一、设备成本较高、与图书馆管理服务平台技术对接難度大、网络规划建设与维护优化的复杂程度较高、新技术管理缺乏强有力的协调和领导等。
三、5G时代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及服务机制的构建策略
3.15G技术助推图书馆智慧服务手段不断创新
3.1.15G与ML(机器学习)+AI(人工智能)技术
云计算、虚拟化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为AI提供了良好的成长土壤。“信息技术应用的高级形态就是智能化,一个智能化的图书馆反映在服务上就是智慧图书馆。”机器学习是通过利用已有数据训练出模型,而后利用模型预测的一种方法,它是让计算机利用数据而不是发号指令来完成工作任务。5G所具备的大宽带、低延时、广联接的特性,促使机器学习在智慧图书馆服务中可以深度挖掘用户海量数据信息,预测用户需求方向进而为期提供智慧化服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通过大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逐渐形成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并在国家战略、应用普惠、技术突破、数据集聚的驱动下进入迅速发展阶段。人工智能不断地挑战着人们的感知与认知的极限,从而引起了图书馆界的高度重视。
3.1.25G与SI技术
体感交互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已经不是热门话题,但是5G赋予体感交互技术的新技能又一次让智慧图书馆心动。0.1Gbps-1Gbps的用户体验速率、10Tbs/km2的流量密度、时速高达500km/h的移动通信环境让体感交互设备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场景更加广泛。智慧图书馆利用生物认证传感器的面部识别认证功能优化图书馆服务,通过光学感测、惯性感测和光学联合感测捕捉并生成复杂、可靠且难以篡改的生物认证身份,避免了读者用户携卡的不便,同时也加强了图书馆的安全管理。智慧图书馆的移动服务端可为用户提供手势识别、运动捕捉、面部表情识别、眼球追踪等服务内容,并动态捕捉用户的心理行为特征,进而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3.2架构智慧图书馆生态系统
智慧图书馆的生态系统是以数据为基础、以用户为中心、以技术为支撑,综合运用5G、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RFID等多元智能技术,与智慧图书馆网络相互融合,最终形成技术融合、万物连接、信息交互、信息感知、智慧服务的网络化、融合化、数字化、交互化、智能化的新生态系统,进行用户分布和馆藏定位以及环境信息的感知,实现馆员与用户、用户与图书馆、用户与用户、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各类信息互联互通,进而提升智慧服务,促进智慧图书馆转型升级。
3.3提高用户利用信息的能力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不仅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同时对于用户的身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的智慧图书馆发展缓慢,除了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信息技术建设程度的约束之外,还受到所在地用户的受教育程度、思想观念、借阅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一些年长的用户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以及利用其获取资源的能力较弱,导致智慧图书馆无法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对于这类用户需要对其进行定期的教育和培训,向他们介绍智慧图书馆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并逐步改变用户的一些陈旧的思想观念,培养用户利用信息的习惯,帮助用户高效地利用智慧图书馆,从而推动智慧图书馆的快速发展。
结束语
总体来说,我国图书馆的智慧服务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尚处于探索阶段,当前研究侧重于对服务模式、技术的理论探讨,而在概念规范、实践案例、技术应用、标准认定等研究领域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还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在未来发展中,国内图书馆应立足于本馆实际,确保技术先行,引进并合理运用先进技术,集中力量解决技术成熟度低、成本高等问题,制定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计划及相关标准,逐步构建日益完善的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图书馆界学者应加大图书馆智慧服务各领域的研究力度,积极参与到图书馆智慧化建设实践当中,加快图书馆智慧化转型升级的步伐,最终促进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娟莉,王若鸿.5G布局下图书馆多场景VR服务构建[J].出版广角,2019(18):70-73.
[2]岳和平.5G技术驱动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场景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9(04):119-121.
[3]宋莹.关于智慧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8):297-298.
[4]任广闊.5G时代下智慧图书馆的发展[J].信息通信,2019(06):98-100.
[5]张丽娜.5G与图书馆的发展应用[J].南国博览,2019(04):67.
作者简介:
王清萍,云南省普洱学院图书馆,13769917418,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普洱学院图书馆。
王清艳,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教师进修学校,18908799840,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教师进修学校。
1.云南省普洱学院图书馆 2.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