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宁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教育教学的环境与时俱进,个体生命也因信息处理技术的变革,产生了新的发展诉求。教育教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学生获取资源、信息的渠道增多,学习方式也更自由;但另一方面,对自我约束力弱的同学,脱离了原本庄重的学习场所,怎样确保学习任务的完成,这就需要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环境和任务的创设,混合式学习方式就应用而生。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文言文;尝试
“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语文学科教学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作为一线教师,应立足于语文核心素养,依托“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借助于信息技术工具,力求优化资源,创新设计,利用混合式学习方式,以此拓宽课堂的深度和生活的外延,引领学生高效学习,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结合大量问卷调查及教学实践发现,大多数师生浅显地将文言文学习的策略简单定义为“背多分”和“题海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迷、效果不佳等现象。混合式学习将时空效益最大化,改变单一的传统课堂,丰富学习情境,改善学习体验,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心,提升学习内驱力。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内涵及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混合式学习形成比较宽泛的定义是“线上网络学习(Online)与线下面授教学(Face to Face)的结合”。就是把传统的线下学习和数字化线上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整合线下和线上学习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弥补相互缺陷,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利用混合式设计任务板块,整合优化学习资源,以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为指引,通过细致地个体学情分析,设计有层次的学习目标,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及探究能力。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发展历程
关于混合式学习的说法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存在,随着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混合式学习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和研究方向。
21世纪以来,美国斯隆联盟(Sloan Consortium)、印度国家信息技术研究院NIIT等分别对混合式学习进行了理论层面的奠基,普遍形成共识,混合式学习借助于多媒体平台和信息技术,可以达到优化学习效果的目的。
2003年我国何克抗教授在借鉴国外学者对混合式学习定义的基础上,在国内倡导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将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创造兴趣结合相结合,并开展相关研究;2009年,黄荣怀等在《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中提出了混合式学习课程资源、活动的框架设计及相关课程设计案例。
2015年至2019年,冯晓英在《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等文章中,系统阐述了混合式学习的概念框架和分析框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给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层面和可操作性方面提供了范例;2020年,北师大吴娟教授以《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设计——以语文学科为例》为题,以大语文背景下语文学科教学为例,介绍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设计方法和实践成果。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国内外研究对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及应用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在高校教育、职业教育、教育管理等领域中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探究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混合式学习与具体学科,尤其在语文学科教学方面的实践并不多,经验性的总结和方法性的指导并不普遍,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又不乏趣味性方面,可借鉴的研究成果不多。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现状和探索实践
文言文,是古人智慧的留存,记录着先贤的思绪,传递着名族的风骨。但时移世易,文言文学习成为师生在语文学科中的一大难题,会有教师课堂生硬、学生兴趣低迷、文本解读空洞等现象。常常陷入两个极端:一是死扣字句,二是弃“言”谈“文”。前者师生将文言文的学习定义为文言知识的传授。释义字词,翻译文句,识记文本中心成了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形式,过分追究一字一词的落实;后者脱离“言”,直接谈“文”,语文课成功第沦为道德说教、思想灌输。这种形式与之对应的则是学生对千篇一律文言文教学的排斥和厌倦。这就迫使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寻求打造有趣、有意涵的文言课堂的方式,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为文言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线上资源及微课的运用
文言文的学习不仅限于字词的识记与积累,更在于将古人的智慧内化成利于修身、立业、报国的宏图远志,借鉴先贤圣哲的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课堂中,文言文教学因字词的讲授使文本的延展性和创造性发挥的空间较小。混合式学习中,一方面,可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围绕文言文中作者、文体、意涵、技巧等方面设立专题,学生组成项目式学习小组,各司其职,围绕感兴趣的问题展开探究性学习,最终将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形成“微课”;另一方面,课堂内进行展示、分享、交流,学生从不同角度的探究,有效地弥补了单纯讲授的局限,丰富了学习的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单篇文言文学习向整本书阅读、专题性研读过渡。
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知人论世”,教师可以围绕作者和文本背景,设置难度适当的文体,让学生搜集整理作者的相关资料,围绕一个关键词,用不同的文学样式来叙述自己对作者的了解。在《岳阳楼记》的学习中,课前推送《百家講坛》之“家国情怀岳阳楼”和“万家优乐在心头”,用课前预习的网上资源展示导入情境,学生全方位地了解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间的关系,以及范仲淹作《岳阳楼记》的背景,此时的课堂生成才是“真实发生”。
(二)线下录制原创线上学习资源
文言文要重视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大家经常可能会采用名家大师的诵读作品来示范读,这种形式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如若将自己班级优秀学生的诵读作品作为课堂上使用的资源,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无形之中引导更多学生积极自主学习,我们的课堂自然会别开生面。在学习《岳阳楼记》时,课前已经录制了学生们自己的朗诵,课堂自然参与度极高。
(三)线下思维导图的使用
语文学科教学以语文文字为核心,教授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既兼顾到了学生感性思维的文学鉴赏与创造,又能发展学生言为脑思、言为心声的逻辑思维能力。
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文言字词的释意是最为基本的,也是最难以掌握的。在文言文字词的教授过程中,预习和复习阶段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能够更加容易、高效的帮助教师找准学生难以记忆、掌握的知识盲区,更加便捷、形象、直观的帮助学生梳理文言字词,建立思维体系,充实自我的文言字词库。有时,学生学再多的文言文,遇见新的文章,依然读不懂。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比如说在文言字词一词多义现象和古今异义词类的梳理归纳時,面对庞杂的文言文篇目和语句,简单的分析和归纳是远远不够的,拓展迁移文言字词的典型用法才是能力提升的关键。
利用思维导图工具,界面简化、操作简单、可供使用的模式多样:
首先,明确学习目标,目标即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单一的中心,有助于学习明确学习的核心要点;其次,明晰常见四种类型,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的变化,类型即分支主题的类目,分类有助于学生将概念性的知识解析成经验性的知识;最后,罗列每一类型中典型、常考的词汇,典型及分支主题下子分支的意义;最终,辐射性的知识体系刺激脑思维的形象记忆,深化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比简单的条分缕析更加直观,更容易消除学生面临处理庞杂知识的恐惧心里,更加有效、便捷的构建知识体系,强化记忆效果。语文强调感性,感性必须借助于基础知识的理性构架,思维导图很好地帮助了学生疏通文意,掌握重难点字词,为进一步的文本赏析提供了支撑。
四、结语
文言文的学习不能停留在应试阶段,文本的内容要印刻在学生的心目中就必须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中,教师适当的退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给予学生更多发现和探究的机会,文本的营养才不会枯竭,但是,教师全方位的让步会使整个学习活动时空,而混合式学习在最适宜的时空条件,给予了最充分的保障。混合式学习的方式避免了教师千篇一律的教学设计,课前线上资源的推送及课后个性化的评价,真正做到了为学生“私人订制”。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也从本质上实现了文言文学习的针对性和现代性。
参考文献:
[1]姜艳.混合式学习视野下的初衷文言文教学模式初探——以《陈涉世家》为例语文教学通讯,2019.
[2]霍恩,斯特克.混合式学习:用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革命[M].聂风华,徐铁英,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3]王兰珠.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问题与对策[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06):111-112
附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中考语文混合式学习策略优化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 [2020]GHB3025。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甘肃省庆阳市 74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