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加春
摘要:持续深化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幼儿教学工作中逐渐提高了对发展师幼关系的重视,而通过开展集体教学活动,不仅能夯实发展良好师幼关系的基础,且有利于师幼互动有效性的提升。幼儿教师在集体活动教学中,通过细致观察幼儿参与的表现、反映、发展及学习需要,适时解答幼儿面临的难题,能促进师幼间形成有效的互动,帮助幼儿实现自由发展。基于此,本文就幼儿园小班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渗透策略展开研究,以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集体教学;师幼互动;渗透策略
集体学习活动的学习方式,与个体学习之间的差异相当明显,集体学习侧重于合作方式,而个体学习则强调学习方法,虽然两者有着相同的目的,但在过程方面始终不同。所以,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开展中,同样有必要对幼儿主体地位予以关注,通过师幼互动策略的渗透,密切教师与幼儿间的关系,并带动教学效率及质量的提升,帮助幼儿实现自由发展。
一、树立平等的互动观,彰显幼儿主体地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对参与活动的幼儿表现及反应予以关注,准确把握幼儿兴趣及需要,引入针对性的教育行为,结合适宜的方式帮助幼儿解疑答惑,促成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教学中师幼互动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所以教师在看待幼儿时需要保持平等的眼光,注重“你”与“我”间师幼互动关系的形成,切忌出现凭借自身权威恐吓幼儿的行为[1]。小班幼儿因刚入园不久,缺乏适当的生活能力,在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时必然会有一系列需求产生,而教师此时需要准确把握幼儿认知发展特点,适时予以反馈和指导,弱化幼儿内心教师的威严。同时,教师在互动期间应以幼儿年龄特征为根据,强调幼儿主体性,以幼儿情绪的安抚作为互动的主要内容,帮助他们稳定情绪,消除胆怯心理。
教学中,教师可引入“接住幼儿抛出的球”等游戏,如集体教学活动《大鼓与小鼓》中,可结合幼儿兴趣爱好进行本节教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幼儿了解大小鼓乐器的形状特点及功能:首先,将大鼓和哑铃的图片展示给幼儿观看;其次,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完成兴趣点的捕捉,夯实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该活动中,彰显幼儿的主体地位,把握幼儿兴趣点,突出师幼互动间的平等性,能获取更显著的成效。
二、创设情景化环境,增强幼儿情感认知
师幼间通过有效互动,能使彼此间的距离缩短,并形成更密切的关系,能紧密联系教与学,夯实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础。教学活动中,虽然有趣的教学活动内容能将幼儿注意力吸引,但教师本身也是一个关键点[2]。鉴于小班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影响的缘故,通过适当的教学情境创设,能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并透过学习活动引领他们感受乐趣,保障精神状态时刻维持饱满,且有助于幼儿情感认知能力的增强。
例如以谷雨节气为主题的活动开展中,选择古诗《相思》作为载体,结合绘本《豆腐哥哥》导入话题,借助简单有趣的绘本内容有效调动幼儿的兴趣。大多数幼儿在进餐时都不愿意吃豆腐,而在绘本结束后为他们提供新鲜豆腐,通过亲手摸一摸、闻一闻,并要求思考豆腐是怎么来的。紧接着,准备水、黄豆和石磨,组织幼儿们参与豆腐的制作,感受石磨转动下黄豆被研磨成汁水的过程,了解黄豆制作为豆腐的所有环节。整个过程中,能够激发幼儿参与热情、增强情感认知。同时,在当日的午餐中利用新鲜的豆腐做成对应的菜品,以往不太喜欢吃豆腐的幼儿也垂涎三尺。
三、适当调控互动情绪,营造良好互动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需要热爱学生,将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使他们对教师的爱形成深刻的感知。幼儿教师在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时,也应当注重自身职业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对自身与幼儿互动时的情绪进行适当的调控,面向每个幼儿予以平等的对待,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在教学中處处流露出爱[3]。同时,因幼儿情绪情感具备情境性和易感染性的缘故,所以在师幼互动中,教师情绪状态和言语感染力也会发挥一定的作用。教师是决定互动氛围的关键,通过良好精神环境的创设和互动氛围的调控,对待幼儿行为时维持平和、正向的心态,可促进轻松自在、和谐愉快的师幼互动的形成。例如,教师面对小班幼儿时,情感倾向应当尽量保持积极,且要注重自身消极情感的克制,用赏识、肯定的态度回应幼儿,通过热切地目光、赞赏的语言,使幼儿感受互动的快乐,可促进互动有效性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在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时,在与幼儿沟通交流时需要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以成为幼儿生活学习引导者为目标。同时,教学活动开展期间,教师需对幼儿本身予以更多地关注,细致观察、全面掌握幼儿不同行为的深层次含义,并以此作为教育教学行为调整的依据,突出针对性,保障幼儿能够实现自由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江琴.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研究[J].教育界,2020(37):88-89.
[2]于广雷.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分析[J].家长,2019(31):109.
[3]王静,周冠环.幼儿园小班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33(04):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