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术图书初审编辑应具备的知识素养

2021-09-10 07:22王小艳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6期

摘要: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初审编辑暨责任编辑作为第一责任人,全程参与图书审校,应着眼于提升3个方面的知识素养:提升政治素养,把好意识形态关;依托专业学科知识,提高审稿质量;夯实编校实务基础,妥善做好技术加工。

关键词:学术出版;初审编辑;知识素养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6-0187-03

2018年来随着控制出版总量、着力提质增效成为行业共识,“质量管理2019”“质量管理2020”等質控工作相继铺开。为进一步站稳脚跟、提升品牌效应,众多出版社视质量如生命,多措并举力求将图书出版工作做精做细。编辑是出版社的核心生产力,初审编辑往往作为责任编辑①全程参与图书三审三校,是与书稿打交道最频繁、最细致、最直接的编辑,职责重大。如果视书稿为一名“患者”,初审编辑的职责便是对其进行“全身体检”并“对症下药”。专业学术出版是出版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学术图书出版,从3个方面的知识素养培育入手,阐释从事学术出版的初审编辑如何胜任日常工作。

一、政治素养:加强意识形态把关

学术类出版机构作为上层建筑重要构成部分,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此拥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初审编辑的敲门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和新闻出版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1]。要做好新闻出版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第一位的。编好书、出好书要求初审编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

(一)与时俱进,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是我国新闻舆论宣传工作的历史使命。对稿件来说,如果政治方面不过关,则面临被“一票否决”的命运。为了做好本职工作,增强政治意识,初审编辑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对稿件的政治把关能力,包括判断稿件的立场是否公允、重要观点是否与中央精神保持一致等。具体来说,其中一个途径便是密切关注党召开的历次重要会议,结合自身工作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在精髓。例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这是会议中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改变了之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提法;党的十九大报告发展了我国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相关表述;十九届五中全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就是发展了“四个全面”的表述,即提出“新”四个全面②……

新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台,除了字面表达的更新,编辑还要善于通过学习解读系列文件,把握背后的涵义,以此为统领指导审校工作。如果疏于政治理论学习,面对具体稿件时一不留神就会发生误改,对作者、出版社造成巨大负面影响,严重者甚至影响个人职业生涯。比如在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来经济领域的巨大成就时,关于经济制度,作出了如下表述:

在经济领域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原稿)

某初审编辑看到此处,凭借自己“以往”的“知识储备”,将其修改为:

在经济领域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错改)

稿件到三审阶段,三审人员看到此处驳回了初审编辑的改动,恢复原有表述。依据在于,2019年10月28日—31日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所发布公报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3]。从这段表述可见,公报首次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一个重要创新点,是新一届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创新。依此表述,作者原有表述并无问题,而初审编辑自身疏于理论学习,导致稿件出现重大误改,属于典型的“无知妄改”。鉴于此,编辑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相当有必要。

(二)保持敏感,排除显性隐性“小地雷”

如今从事学术图书出版的编辑大多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本身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但投身实际的稿件审校工作时,面临的语言表达情境千差万别。具体而言,编辑要严格遵照《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相关规定,强化底线思维,对涉嫌违背国家宪法和法律的稿件勇于说“不”,对潜在的涉及政治、民族、宗教等的敏感表述必须擦亮双眼加以修正。本文以笔者在稿件处理过程中遇到的两个案例来说明。

例1:2019年12月13日,环保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干杰主持召开部党组(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错例)

2019年12月13日,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干杰主持召开部党组(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正例)

此为显性政治问题。初审编辑修改学术类稿件讲求“改必有据”,此改依据在于: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根据该方案,将组建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不再保留。此外,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也为新组建部门。

例2:除G20成员国外,本次日本大阪G20峰会还邀请了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重要的国际组织和其他非成员国参加。(错例)

除G20成员外,本次日本大阪G20峰会还邀请了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重要的国际组织和其他非成员国参加。(正例)

此为隐性政治问题。修改依据在于:G20作为一个国际组织,其成员既包括国家,也包括地区,如欧盟作为一个联合体存在于G20内,因此不能泛称“G20成员国”,而应将之修改为“G20成员”或“G20成员方”。

综上,稿件中的这些“地雷”看似很小,实则均是政治问题,政治问题无小事。初审编辑要通过关注时事要闻、日常多积累查证提高个人“扫雷”水平,确保稿件政治方面过关。

二、专业知识素养:学术问题处理与质量提高

随着学科发展越来越细且交叉学科越来越多,从事学术图书出版的编辑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学科背景,力求成为专业属性突出的优秀审稿编辑。具体而言,初审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应从两个方面增加并充分运用个人学科知识储备。

(一)熟悉本学科基本面,了解学科前沿动态

学术图书的作者和读者一般层次较高,因此从事学术图书出版的初审编辑需要受过一定的学术训练,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储备,否则难以胜任。坚持专业审稿,减少乃至杜绝跨学科审稿是保证编校质量的基础。鉴于此,初審编辑首先要熟悉学科基本面。具体而言,应熟谙本学科构成体系,了解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学科发展史;知晓学科发展的“排头兵”,包括教研水平领先的高校、科研机构、基地、实验室名单,一级乃至二级学科带头人、专于特定研究领域且学术影响较大的知名学者等。在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的同时,初审编辑要善于在编中学、学中编。“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术是一湾流动的清泉,编辑只有紧紧跟上才不至于落伍。因此,初审编辑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编校稿件的机会,读懂作者,撷取新知,为己所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参加专题学术会议,包括发布会、研讨会等,围绕一定的会议主题,了解学者们在讨论什么,有哪些专家“大佬”,又有哪些后起之秀,尽可能多地结识学者,并积极争取与学者围绕相关议题进行对话。在未来的出版工作中,这些学者既是潜在的作者资源,又是分散在各条战线的审稿专家,要充分与之联系,服务选题资源储备。

(二)编审分开,重点在审

初审编辑拿到一部书稿,第一件事是审校,要先审后校。结合日常工作经验教训来看,在审稿环节应下大力气。一些编辑抛开审稿环节,直接开始稿子编校工作,在工作开展到一半时才发现稿件框架结构不当、章节内容重复、文不对题等,需要对稿件动“大手术”,而这种手术又需要作者本人亲自来做。更有甚者,发现稿件存在严重问题,需进行退稿处理。这种情况下编辑很被动,既错过了最佳的修改时间,又延误了出版周期,给自身增加额外的工作负担。实际操作中此类情形常常出现,凸显了在来稿初期加强审稿的必要性。所谓审稿,第一是审作者:查询作者的“来头”,了解作者的学术经历、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所获奖项等基本信息,掌握了这些信息后,对其提交稿件的研创水平,编辑便能大致作出判断。第二是审稿件:一是审核要素是否齐全,一部合格的学术著作应包括书名、作者及著作方式、目录、正文、引文、注释、参考文献等[4];二是审核书名是否切题、是否符合出版规范(主书名最好在15字以内);三是审核政治导向,是否涉敏,是否符合主流基调;四是审核学术水平,包括选题学术价值如何、结构布局是否合理、逻辑是否严密、所用材料是否权威新颖、结论是否客观鲜明、是否立论有据等;五是审核语言规范性,包括语言表达是否突出学术性、格式体例是否规范等。只有顺利通过这几方面审核,方可进入编校环节,而有一项或几项不合格的,均需要进行退改处理,严重者可直接退稿。

比如某稿件围绕“文化自信”问题展开论述,在结构布局上,前三章对文化的构成展开论述,内容分别为:

第一章 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树立时代精神旗帜

第二章 坚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传承民族精神命脉

第三章 坚定革命文化自信 挺立民族精神脊梁(原稿)

编辑审稿后将其调整为:

第一章 坚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传承民族精神命脉

第二章 坚定革命文化自信 挺立民族精神脊梁

第三章 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树立时代精神旗帜(改后)

修改依据在于: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是一脉相承、接续融合的关系,编辑进行以上调整是基于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统一原则。这一修改也得到了作者的高度认可。

综上,只有将那些大面上的又非常关键的框架结构等逻辑性问题消灭在前端,后续编校过程才能顺风顺水。这种前置性操作能给作者留下“规范、严谨”的学术出版印象,为后续合作播下种子。

三、编校实务素养:追求文字匠精神

在提升政治把关能力和学术评判能力之余,初审编辑还应着眼于夯实自身的编校实务基础。编校实务主要指初审编辑围绕作者容易忽略的语法、词汇、修辞、逻辑、标点符号以及其他体例问题开展的修改、查核、润色加工等一系列工作。这是最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一关,也是考验编辑基本功的一环。很多时候,一部书稿在完成出版进入大众视野之前,除了作者本身,初审编辑是对稿件内容最熟悉的人。因此,初审编辑锻炼编校基本功至关重要。

(一)熟练掌握学术类图书编校加工规范

有多年文稿编校经验的编辑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即自己加工的书稿完成出版后,往往“怯于翻阅”,因为在浏览过程中如果发现一处文字硬伤,会顿觉如鲠在喉,坐立不安,久久不能释怀。从事编校工作,提高编校质量是无止境的事,中华书局的俞国林先生曾说:“没有错误的图书,应该是出版社或是编辑追求的最高境界。”为了减少这种成书后无可补救的“后悔事”,专司编校加工的初审编辑应以文字匠的精神鞭策自己,谨小慎微,从严从实。首先,要知晓并熟悉本行业内的案头必备工具书,如《现代汉语字典》(第七版)、《姓名译名手册》《外国地名译名手册》等,确保在处理稿件中的相关问题时有据可依。其次,要熟练掌握学术类图书编校加工规范。例如,近年由全国新闻出版标准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的《学术出版规范》的“一般要求”“科学技术名词”“注释”“引文”“表格”“插图”“关键词编写规则”等③,较全面地归纳了学术图书编校加工的基本规范,初审编辑应以此为基础,全力以赴,针对语言文字表达常出现的语法问题、引文格式不规范问题、图表格式问题、数据计算问题等,逐个严格对照、加以核改,确保编校完成后的稿件文从字顺、体例规整、版式规范、数据确凿、引文准确,力求稿件出版后经得起广大读者和业内质检部门的考验。

(二)因地制宜,对特定类型图书进行特殊处理

从著作者属地来说,学术图书包括本土原创和译著,按出版形态来分有专著、论文集、教材、研究报告、工具书等。不同类型的图书有不同的编校侧重点,例如,针对译著,应关注翻译的准确性,包括是否漏译、误译,译文的流畅性,人名、地名、事件翻译是否规范以及前后表述是否统一,索引是否规范等;针对论文集,应注意各篇文章要件基本统一,稿件水平基本相当,最好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归类并保持逻辑严密;针对研究报告,比如智库产品“皮书”,应关注文章是否有问题意识,关注内容的原创性与时效性、数据材料的权威性、结论的前瞻性等;针对研究经典古籍的专著,应注作者通篇引用的古文献是否准确、版本是否权威……换言之,学术类书稿的编校加工既有章法又无定法,初审编辑在日常工作中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书稿,应根据不同书稿的编校侧重点,做到因地制宜、特事特办。

四、结语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从事学术图书出版的编辑多出精品力作是助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满足人民更高层次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初审编辑暨责任编辑应认清自身肩负的时代责任,怀敬畏之心,做好每一部书稿的编校工作,从政治素养、学科知识素养和编校实务素养培育3个方面增加个人知识储备,将成为编辑家、文字匠作为个人职业生涯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1-332,36.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17.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26.

[4]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EB/ OL].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zwgk/ 2012-09/24/content_2231969.htm,2012-09-24/2020-10-24.

作者简介:王小艳(1989—),女,河南济源人,硕士,编辑,研究方向:图书出版及编校实务。

③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负责起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