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文化产业与文化产品的对外输出日益得到关注,中国影视剧存在的问题也渐渐显露。一些影视剧存在内容层次低、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比例失调等问题,导致中国影视剧传播效果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本文从经典影视剧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出发,为克服当下困难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中国影视剧;对外传播;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6-0164-02
中国影视剧作为中国文学文化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良好载体。但由于意识形态、价值观、历史文化、民族习惯等的差异,一些经典影视剧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遭到了国外部分受众的误解,导致中国文化价值体系被歪曲,进而影响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间的联系与影响日益加强,同时,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也是各个国家需要面对的现状。因此,提升文化对外传播能力成为现实需求。电视剧作为我国文化产品输出的主力军,相比其他文化产品,具有直观、真实和开放的特点,可以向海外受众讲述中国故事。
然而,我国虽是电视剧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但海外传播的数量、区域以及影响力都没有取得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称的地位,我们需要探讨电视剧如何更好地实现对外传播。
一、中国影视剧的对外传播现状
近年来,国内电影市场发展良好,呈稳步上升态势。从近5年的数据来看,全国生产故事影片686部,相较于10年前年增长了160部,电影总票房有了明显增长,相较于10年前增长了338亿元。与此同时,受西方话语霸权的影响,中国电影逐渐被边缘化,呈现出外冷内热的状态。
同时,作为世界最大的电视剧生产国,我国每年制作的电视剧作达到1.5万集,但海外销售额却不及总量的5%。主要购买国家集中在东南亚地区,欧美地区购买的国家寥寥无几。即使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电视剧,也未能在国外形成“华潮”,对外传播代表中国文化、承载着中国核心价值体系的作品任重道远。
二、中国影视剧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影视剧文化传播内容层次低,比例失调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加拿大学者弗莱认为,文化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次,指某种民族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等;中间层次,指政治、经济、宗教、社会制度、上层建筑等等;高级层次指价值观、哲学、艺术、文学等等。
目前,我国的影视剧作对外传播内容尚且停留在基础层次,例如近年出口的电视剧《甄嬛传》《琅琊榜》,以及早年出口的电影《十面埋伏》《无极》等。這些影视作品的传播内容为宫廷内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手足间的互相残杀,为了钱权名利枉顾人伦情感等肤浅内容。整体空洞乏味,不能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无法满足受众对积极向上、充满创新、与人类发展和历史进程有关的影视作品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电影无法展现出经济高速发展、文化产业欣欣向荣的大国的形象,不仅无法让国外受众了解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会使其对我国产生误解。
(二)中国文化的国际认可度偏低,创新不足
从影视剧传播的内容来看,目前以传统文化为主,而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与中国不同,价值认同存在差异,故易对我国影视剧的内容感到不解。
例如,外国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大都停留在实物部分,如熊猫、长城、茶叶等。这一现象的发生有价值观、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存在差异的原因,但主要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国际认可度不高。
同时,我国的影视剧作品在创作上缺乏创新,甚至为了商业利益照搬国外影视剧的框架及内容,没有创作出真正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影视作品。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创作方式不仅无法使积极向上、内涵丰富的中国文化得到传播,反而表现出了中国文化缺乏自信的状态,影响了中国优势在国际舞台上的发挥[1]。
三、影视剧对外传播对国家形象的构建意义
影视剧作为对外传播的一种特殊文化载体,承担着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责任。在全球化时代,政府应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将中国影视剧作为对外传播关键的一环。譬如,政府可以给予以资金、资源帮助,有目标、有计划地对特定影视产品的开发进行引导。资助的力度也可以适当加大,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出口补贴级别的提升等措施,鼓励影视公司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海外市场竞争。
影视剧对外传播对国家形象的构建意义重大。正确的、正面的对外传播方式恰好可以消除各国对中国的负面印象和误解,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使国际大众客观地了解到一个更全面的、更真实的中国,这也对中国在国际环境中构建大国形象有积极的作用[2]。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文化多样性的提高,以及信息网络的深入发展,“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到来并迅猛发展。与此同时,舆论环境与媒体传播方式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宣传工作以及对外传播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3]。
四、中国影视剧对外传播的策略
(一)打造中国风格,传播中国文化
目前我国的影视剧作品尚且停留在展示日常生活、民俗习惯的阶段。
应该创作更多能够体现中国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文化风格的影视作品。“内容为王”,影视作品制作再精良、宣传再到位,最终也要靠质量与文化内涵征服受众。在对外传播中,必须多创作能反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代表新时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高层次作品,树立积极正面的大国形象。
(二)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展多领域文化传播
近年来,数字技术发展迅猛,使文化传播方式产生了巨大变革。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文化差异,而当今社会各界倡导的文化共通性,是指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社会背景的大多数人都能理解、认可及接受的特性。在跨文化传播中,要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确解码和对外国文化全面了解中达到平衡。这意味着,不仅要保持中华优秀文化的民族性特色,而且需要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精粹,只有这样,中国影视剧才更容易被国外受众接受。影视剧不仅仅可以按照传统的方式播出,还可以通过新的传播手段和智能数字平台拓展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将其传播给更多受众。同时,数字化的流通手段也可以提升我国影视剧的市场覆盖率,这是提高我国文化国际认可度的最基础与最明智的手段[4]。
(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创新
在信息全球化的网络时代,对文化内容进行对外传播,一定要利用好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这一国际传播的新路径。眾所周知,互联网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工具,具有传播速度快、成本低、搜索便捷、互动性强等优势。互联网的传播优势使海外受众不仅可以接触到不同题材的、最新的中国影视剧,还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随心所欲地观看。
纵观国际影视市场,已有美国利用中国元素创作出《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卖座电影的先例,因此我们更应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创新,完善文化市场,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升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创造更多有活力的文化品牌,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
五、结语
随着互联网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传播手段的增加使影视剧的播放途径和收看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受众选择通过互联网、移动客户端获取信息。因此,国际主流媒体必须加快转型,以适应传播技术和收看习惯。
更重要的是,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下,我们更应该重视多元文化背景下,历史与文化思维方面的差异,根据不同民族的不同特性,调整我国影视剧对外传播的途径及手段,使目标受众更好地接受我们传递的中国文化与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在国际环境中树立一个友好、正面的大国形象。
这样的时代背景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受众需要提高对前沿科技的学习及运用能力;文化产业单位要加大力度提高语言技术研究水平,加快影视剧对外传播的进程;技术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完善全媒体工作平台与智能媒体应用平台,并更新技术,为影视剧的传播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各领域人员集中力量提高媒介智能化水平,提高传播效率,丰富传播手段,为传统内容注入新鲜血液,能提升中国影视剧对外传播的高度和影响力。
中国影视剧要实现从“走出去”到“走得好’的转变,仍有很长一段路,也面临无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不仅要提升技术水平,优化平台空间,而且需要转变思想意识与思维方式,通过影视剧的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共享文化成果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景,但中国影视剧走出国门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需要从国际话语构建的角度探寻讲述中国故事的新思路,即用他者听得懂的方式讲述他者想要了解的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软实力[D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13-12-31/c_118788013.htm,2013-12-31.
[2] 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文史哲,2003(3):21-23.
[3] 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1.
[4] 张昆.跨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383.
作者简介:綦源楚(1996—),女,陕西西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对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