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媒体迅猛发展,信息传播也愈发便捷。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上出现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在网络中引发舆论热潮。为避免负面舆论广泛传播,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应保证新闻报道具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在宣传时应体现时度效,保证对舆论进行有力、正确的引导。
关键词:新闻报道;社会价值導向;时度效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6-0128-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作为记者,在新闻报道工作中,应充分体现时度效,从推动事件妥善解决这一目的入手,保证不失语、不迟语、不乱语,强有力地抓住正确的社会舆论价值导向,将事实全面报道给民众,在社会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以此稳定民心、激励士气。
一、新闻报道时度效及社会价值导向的概念
新闻报道必须遵循时度效这一要求。所谓“时”,即在新闻采访与发布时要确保及时性,要在第一时间报道权威新闻内容,抢占舆论制高点,对社会舆论起到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的指引[1]。所谓“度”,即在新闻报道的撰写过程中,必须从多个方面考虑,如事件的背景成因、性质特征以及影响范畴等等,从而选择不一样的引导手段,掌控好引导时机、节奏及力度,使想要传播的内容实现大范围传播,使不想传播的内容尽量做到不被公众注意。对于某些突发事件中部分比较敏感的话题,应当对其介入点进行有力的把握,把控好报道节奏,避免出现恶意炒作。所谓“效”,即在新闻报道的撰写过程中,应当坚持以效果为导向,充分体现社会价值理念,将获得最佳的社会价值引导效果作为发布报道的目的。
二、保证新闻报道的时度效以及社会价值导向的思考
(一)新闻报道应抓住时机,抢占舆论制高点
在进行突发事件内容的采访和报道时,记者与媒体应抓住时机,抢占社会舆论的制高点,提升新闻报道的吸引力与传播力,对社会舆论起到正确的引领。“时”是指时机。众所周知,一则新闻报道是否可以发挥最佳的传播效果,重点在于其使用新闻采访资源的时机是否恰当。只有记者把握住新闻报道的最佳时机,其文章才能够起到最好的传播效果,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总之,把握好新闻报道的时机是非常重要的,这关乎新闻的传播效果。
例如,针对安徽男子“丢肾”这一社会事件, 2016年5月5日早上开始,众多媒体纷纷在其官方新媒体账号和网页醒目位置对此事件进行转发报道,题为“宿州男子在徐州做胸腔手术 出院第二天右肾‘失踪’”的报道迅速引起了网民的广泛关注。事件中,刘某某因车祸住院,进行了胸腔手术,事后却意外得知自己右肾缺失。之后,其带着疑问开始了寻肾之旅,然而却没有得到答案。这则新闻经新浪等主流媒体转发、宣传以后,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猜疑,掀起了巨大的网络舆论。事件发酵后,《徐州夜新闻》媒体进行了及时跟踪,并安排相关记者前往事件主要医院进行了实地采访,对刘某某的胸腔手术的主刀医师胡波、医院处长杨煜等人进行了采访,同时与当事人取得了联系,通过采访和交流,记者全面了解了事件的缘由,并撰写了一篇真实、详尽的新闻报道,最终通过不同的媒体端如微博、电视等呈现了事件真相,解答了广大网民的疑惑,对不良的网络舆论进行了及时的引导,避免了舆论的进一步恶化。在电视媒体端,《徐州夜新闻》陆续报道了10多则与该新闻有关的内容,如《安徽某媒体:男子车祸后做胸腔手术,出院后右肾“失踪”》《徐州卫计委回应:已成立专项调查小组进驻徐医附院》等等;而在微博等网络媒体端,《徐州夜新闻》则将图文形式的新闻报道发布在了自己的官方平台上,将此事件的动态与进展及时报道给了广大网民,并在官网设置了讨论话题,针对此事件对专家学者进行了采访报道,引发了广大网民的阅读,大量媒体如央视广播电视台等进行了转发,在3~4天内,这一事件报道的微博阅读量突破了30万[2]。在较短的时间中,媒体进行了实地采访,将采访内容撰写成了有吸引力、详尽的文章,并通过多种渠道在恰当的时机进行了传播,及时将事件真相报道给了广大网民,使网络舆论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使网络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由此可见,把握事件发展的重要节点,掌控采访时机,是相当关键的。而要想具备适时挖掘新闻资源的能力,就不仅要持续增强自己的新闻敏感性,还要拥有储备新闻资源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把握住最佳时机,撰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在最恰当的时机进行报道进而引导舆论。
(二)新闻报道应拿捏好尺度,以抓住民心
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必须拿捏好尺度,真实客观地呈现事件真相,不能有所隐瞒甚至扭曲事实,要基于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展开撰写与报道,从而对社会舆论起到正确的引领。换言之,在引导主流舆论时,应坚持适度性,而不能过度。何时发布,何时不可以发布,应报道到哪种程度,都需要合理掌控,切忌随心随性,不可以违背新闻传播的规律,要充分体现出客观性、真实性、可靠性。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适度性并不意味着应该畏手畏脚,在优质新闻资源面前,必须保持“大度”,要充分开采其中的优质内容和深层次的故事。
例如,某记者为了进一步了解某社区党支部书记与社区民众间的动人事件,对该书记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积累了多样且真实的素材。在初次采访后,记者撰写了新闻采访文章——《社区百姓的贴心人》,并在网络、报纸上进行了发布。5个月以后,该记者又给予原先的采访,有针对性地挑选了与之相关的素材,接连撰写和发布了两则新闻,分别是《撞出来的好“母女”》与《爱的“感染”》。虽然这两则文章在那时并不适合刊登到人物通讯栏目中,不过文章特别感人,且具有很好的社会价值导向的引领作用,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地运用这一新闻采访资源,该记者对其进行了大胆创新,以小说语言撰写了这一新闻事件,取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由此可见,在开采新闻采访资源时,对“度”进行合理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这关乎新闻采访文章是否可以取得预期的社会引导效果。记者心中必须要有谱,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客观、公正的新闻传播态度。只有心中有谱,报道才能掌控好“度”,撰写的文章才能牢牢把握住时代脉搏,充分感知百姓冷暖。
(三)新闻报道应内外结合,以提升引导效果
面对宝贵的新闻采访资源,新闻工作者必须恰当地挖掘与报道,要采用更易讓读者接纳的报道形式和传播手段报道新闻事件。面对各种各样的新闻资源,记者必须灵活高效地选择优质的资源,挖掘出更宝贵、更有价值的资源,采用通讯、报告文学等多样化的形式,传播新闻中具有价值与引导作用的内容,以体现新闻报道的“效”,对社会舆论起到正确的引导[3]。
例如,针对韩亚客机美国失事新闻的报道,某电视媒体共发布了26则相关新闻稿件,对于事件的一系列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采访与报道,包括事件发生经过、赔偿谈判等。在这一过程中,为了使全市百姓及时了解到市委市政府赴美工作组抵美首日的工作状况及进展,地方台媒体特别增加了该日的新闻播出时长。在遇难者去世的第7日,媒体根据当地的传统习俗特别策划了一则回顾新闻——《凋落的花瓣永远鲜艳》,在全市创设了哀悼的氛围。市委市政府的种种做法以其及时性、有效性让失事事件得到了广泛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这件事的缘由、经过以及后续的处理结果。有关该事件的报道不仅局限于新闻事件,还体现了对失事师生的关怀,以及对遇难学生的哀悼与怀念,这不仅起到了很好的政治效果,而且同时还极大地强化了社会效果,纠正了错误的社会舆论,使这一事件得到了迅速、及时的处理。该事件传播可以取得优异的效果,与当地媒体采取内外宣传报道关系紧密。在事件发生之初,当地媒体就特别注重对外宣传工作,其充分利用了本土优势和上级媒体的优势,从全球角度报道事件,使新闻报道站在了一定的高度上,同时,报道还以丰富的细节创设了全市共克困难的外部舆论氛围。
新闻采访资源的灵活、高效使用,是没有任何套路可循的。记者在采访和撰写新闻文章时,不能一味地按照既定框架展开,应当在尊重新闻规律的基础上,多角度、深入地挖掘新闻内容。
三、结语
把握好新闻报道的时度效以及社会价值导向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以真正避免新闻报道产生的不良舆论影响,避免错误舆论的进一步扩大。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应牢牢把握导向,切勿抢跑越位,要怀揣建设性的心态呈现社会矛盾。
参考文献:
[1] 海冰.新时期主流媒体把握热点问题报道的“时度效”浅析[J].视听,2016(10):23-24.
[2] 于潜驰.主流媒体舆论监督报道的“时度效”把握策略[J].青年记者,2020(27):52-53.
[3] 殷清卉.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探析[J].记者观察,2020(12):129.
作者简介:薛续友(1965—),男,河南偃师人,本科,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与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