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宣传标语的言语行为分析

2021-09-10 07:22丁昱王晶贺琳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

丁昱 王晶 贺琳

摘要:宣传标语在基层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社会动员形式,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防疫斗争中可谓功不可没。本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社会上出现的防疫宣传标语为语料,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入手进行分析,旨在探析疫情期间标语的言语行为特点,从而发现防疫标语是如何从语言使用层面实现动员效能的,并就进一步提高其动员效能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防疫标语;言语行为理论;动员效能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6-0050-02

一、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在2020年春节期间暴发,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社会各地政府为了让民众认识到疫情的严重性、传播理性声音与防疫知识,设计了结合民众生活、充满语言特点的防疫标语。防疫标语在这个特殊时期为科普疫情、动员防疫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防疫标语的语言特点和社会动员效能,本研究收集了疫情期间网络媒体报道的112条防疫标语,运用言语行为理论,从7个语言角度探究防疫标语的社会动员效能。

二、防疫标语的言语行为分类

首先,根据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对收集到的112条防疫标语进行分类整理,如下表所示。

(一)指令类直接言语行为防疫标语

指令类言语行为是直接对听话人表达一种愿望和想法,让听话人去做[1]。指令类防疫标语意在向群众快速作出正确指示,传递“要怎么做”和“不能怎么做”。在本次标语的收集中,此类型防疫标语数量最多,这是由客观现实需要决定的。由于疫情暴发的紧急性、严重性与高风险性,疫情防控需要民众在行为上实现快速配合。因此,为正确引导防疫行为,避免发生错误行为,防疫标语的设计多用简洁明了的直接指令。例如:(1)为了你和他人的健康,请尽量减少外出访友聚会;(2)戴口罩,勤洗手,喷嚏咳嗽捂口鼻;(3)有症状,早就医,不恐慌,不传谣;(4)外省返乡人员请主动自我隔离。

上述指令类标语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照应了防疫标语的动员目的,即引导民众快速采取积极正确的防疫措施。具体来看,其中(1)强调疫情期间应减少人员流动与接触;(2)要求个人做好防护,包括“戴口罩”“勤洗手”等;(3)强调有症状的人群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并报告,从而使相关机构能全面了解和控制国内疫情;(4)则对流动人群提出了隔离要求。

(二)断言类直接言语行为防疫标语

断言类言语行为旨在描述客观世界发生的内容,对客观现实作出表态[1]。此类防疫标语旨在说明疫情环境下的现实情况,在句式上以陈述句为主。例如:(5)保护自己就是保护他人,保护自己也是保护社会;(6)科学防控疫情,文明实践随行;(7)新型病毒不可怕,就怕乱跑不听话;(8)症状留观不可怕、只为减少把病传。

断言类防疫标语传递了科学理性的声音,包括自我防护与社会防疫之间的联系,“病毒”与“留观”不可怕等,缓解了群众的恐慌心理。

(三)表达类直接言语行为防疫标语

表达类言语行为旨在表达某种心理状态[1]。防疫标语中,表达类言语行为多传递积极情绪,如祝福、祈愿、鼓励、团结、致敬等。例如:(9)特殊时期,再努力加油!早日战胜病毒!(10)向奋斗在防控新冠肺炎一线的工作者致敬!(11)愿武汉能早日战胜所遇的困难!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表达类防疫标语在沉重的疫情环境下传递了积极正能量,同时激发了群众的爱国热情和集体主义意识,鼓励人们共同抗击疫情。

(四)承诺类直接言语行为防疫标语

承诺类言语行为指说话人在不同程度保证未来会做某种行为[1]。在防疫标语中,承诺类标语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种类型,积极类包括许诺、承诺等,而消极类包括威胁、恐吓等。例如:(12)我们同努力,疫情定可防;(13)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14)出门打断腿,还嘴打掉牙;(15)出门放毒赶出村。

(12)(13)属于积极类承诺,主要以传递政策精神、增强群众信心为目的;(14)(15)则属于消极类承诺,以威胁为主,且多含暴力因素,多出现在农村地区,强调村民应遵守防疫要求。在紧急的疫情防控背景下,该类威胁性话语虽有一定震慑作用,但不符合社会文明发展要求,存在争议。

(五)宣告类直接言语行为防疫标语

宣告类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通过言语使客观世界发生变化[1]。防疫标语中,宣告类言语行为以通知政策方针为主要目的。例如:(16)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人群聚集场所环境整治;(17)加强联防联控,构筑群防群治抵御疫情严密防线;(18)防止疫情扩散,小区进行封闭管理。

以上宣告类防疫标语为防疫政策宣告和通知发布,语言直接清晰。

在直接言语行为类型中,听话人可以直接通过句法类型明白字面意思,而在间接言语行为中,听话人需要依靠共知的背景信息进行推理,从而明白字面意思之外的用意[2]。在日常生活对话中,人们大量使用间接言语行为,在防疫标语中,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也为提高其动员效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防疫标语

规约性指已经形成的一种惯常使用的标准格式。它一向用以实施间接言语行为,因此,说话人可能察觉不到这类言语行为在字面上的意义,不需要推理而直接关注其本质意义[1]。在标语上则多表现为通用的格式写法。例如:(19)防控疫情,人人有責;(20)抗击疫情,你我有责;(21)防控新冠肺炎,你我责无旁贷;(22)宅在家里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规约性言语行为多使用“人人有责”“作贡献”等标语常用格式。人们在看到此类型标语时即能心领神会,但是过多使用规约格式会有易被忽视和吸引力弱的问题,因此规约性言语行为运用于标语设计领域要注重表达的创新。

(七)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防疫标语

非规约性相比规约性更加复杂和不确定,更多取决于互知的背景信息和语境。因此,它不拘泥于一定的格式,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以下主要按照夸大影响与类比对象两种表现形式来分析。

1.夸大影响

防疫标语多通过夸大某行为带来的结果和影响,从而引起人们的重视,以达到提倡或阻止该行为发生的效果[3]。例如:(23)家中老人口罩戴,福报绵绵传三代;(24)戴口罩,福星高照!不串门,福气临门;(25)隐瞒病症不上报,黄泉路上提前到;(26)今年上门,明年上坟。

(23)(24)对所要提倡的正确防疫行为“戴口罩”进行了结果夸张处理,戴口罩即可“福报绵绵”“福星高照”,这些用词虽然有不切实际的成分,但适当使用能够吸引人们注意,此外,由于疫情初期正处于新春佳节,这些用词蕴含的美好寓意受到群众的喜爱,舒缓了疫情期间的压抑气氛。(25)(26)则是对所要阻止的行为“隐瞒病症”“串门”进行了结果夸张处理,“黄泉路”“上坟”等用词扩大了消极和否定的态度,在紧急事态下,这些极端用词快速吸引了群众注意力,加深了群众对此标语的感受,但是过于负面的情绪甚至暴力因素可能会引起群众反感,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要求。因此,在使用夸张效果时应注意把握好度,谨慎用词。

2.类比对象

为了加强理解,引起共鸣,防疫标语也常使用类比修辞,将防疫标语所要阐述的道理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或情景表现出来[4]。例如:(27)现在请吃的饭都是鸿门宴;(28)不戴口罩满街走,胜似粪池自由泳;(29)湖北回来不报告的人都是定时炸弹;(30)发烧不说的人都是潜伏在人民群众中的阶级敌人。

上述四例标语都使用了类比对象,来达成间接言语行为的目的。通过将“请客串门”“不戴口罩”“返乡不上报”“隐瞒病症”这些要抵制的行为,与同样的负面现象类比,以说明以上行为是有极大危害的不良行为,应坚决抵制。“粪池泳”“炸弹”“敌人”所蕰涵的负面意义都是直接明了的,因此双方的共知预设条件得以轻松满足,而“鸿门宴”来自中国传统历史故事,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或对于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人来说,其间接言语行为的推理有失败的风险。因此,在设计间接言语行为标语时,要充分考虑环境和受众群体的因素,避免推理失败而导致的动员失效。

三、结语

通过对以上各类型标语的分析,可以得知,各类型防疫标语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而其目的都是动员社会成员参与防疫实践。通过对一些例子的分析,得出防疫标语的设计上应做到四点:第一,注重标语类型多样化,只有将各类型标语相互配合使用,才能全面实现其动员效能,在信息传递、改正纠偏、激发情感等方面发挥作用;第二,减少暴力用词,标语的设计应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第三,创新标语内容形式,比如通过改编流行语、使用恰当的类比等方法,可以提高标语的吸引力;第四,考虑环境和受众群体的特点,标语设计应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以预期动员目的为导向,根据不同的条件设计合适的标语,以达到动员效能的最大化。参考文献:

[1]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79-100.

[2]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本)[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133-160.

[3] 王新.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标语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20,34(2):109-112.

[4] 丁安英.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山东地区户外标语分析[J].现代语文,2018(1):125-129.

作者简介:丁昱(2001—),女,河南長葛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王晶(2000—),女,陕西神木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贺琳(1980—),女,陕西西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言语行为理论
浅析中英商务信函中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
中韩“劝说”言语行为的界定探究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研究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视阈下艾丽斯.沃克_紫色中男权话语的显现
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有效性研究
论“言语行为理论”的涵义及其中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