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网络传播手段的不断更新,网络直播这一新兴的网络社交方式应运而生。青少年作为网络直播的观众与主播,在参与网络直播的过程中,既受到积极影响,又受到消极影响。因此,青少年应正确对待网络直播,提高自身的能力与内涵。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直播;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6-0031-02
一、网络直播对青少年的双重影响
(一)青少年作为网络直播观众
1.网络直播易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第一,直播有助于丰富青少年教育形式。在网络直播的过程中,一些较高学历的网络主播潜移默化地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及专业知识。网络直播作为一种隐性教育形式,影响着青少年的方方面面。随着网络直播的发展,其内容层次不断提升,涵盖各个领域。目前,网络上已经出现了慕课等网络直播课程平台,而且直播课程内容不仅仅局限在基础教育方面,还包括社交礼仪、商务金融等。可见,网络直播的不断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与教育资源。
第二,直播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多维交往观[1]。网络直播集合了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群体,形成了网络直播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生态。在观看直播的过程中,青少年可以通过分享观点、探讨话题在众多用户中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而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学会与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人交往。这种形式的社会交往,有助于青少年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现实交往与虚拟交往相融合的多维交往观。
第三,直播有助于满足青少年心理情感寄托。青少年在观看直播的过程中,会将自己投射到主播身上,将自身对未来的期望以及其他心理欲望寄托在主播身上[2],同时形成自我认同及心理慰藉,并将主播的生活作为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从而对主播产生依赖感、共通感和归属感。青少年心理敏感,对寻找与自己有共同点的人的欲望强烈,当遇到与自己相似的主播时,内心会产生强烈的安全感、认同感,从而使现实生活中身份迷失、个体独立、社群瓦解导致的空虚寂寞之感得到了缓解。
2.网络直播易消解青少年的理性思维
第一,直播打赏易使青少年情绪化消费。在以视觉经济为主的网络直播中,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主播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粉丝的礼物打赏,但随着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以及网红经济的流行,这种正常的商业行为逐渐变质。网络直播实时性、互动性的特点,在为网络直播消费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冲动消费。在直播过程中,主播可以通過语言营造出多人消费的假象,青少年观众极易在这种气氛中冲动消费,长此以往,极易形成情绪化消费观。
第二,直播易使青少年审美观念低俗化。网络直播调动人们的所有感官进行审美活动,深刻地影响着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谈吐举止等审美行为。而网络直播的审美文化是基于直播观众的感性意识,以市场原则为导向,以吸引观众为目的的[3],这种独特的审美文化使审美世俗化成为必然趋势。在网络直播中,网络主播为了吸引粉丝及得到打赏,常常穿着性感、暴露的服饰,使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直播一些哗众取宠的内容。这类直播会不断侵蚀青少年的审美观念,使其只关注人类最基本的感性欲望,而忽视审美应具有的理性思考。
(二)青少年作为网络直播主播
1.直播易提升青少年的综合能力
第一,直播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能力[4]。网络直播的观众来自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性格特点各不相同。网络主播在直播过程中,需要与不同的观众进行交流,同时,对观众的评论和打赏,主播需要迅速阅读与分析,并作出反应与回馈。这一过程,能提升青少年主播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使青少年主播不断扩大自己的社交圈、社交领域,提高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第二,直播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实践能力[1]。网络直播的观众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因此主播想要吸引更多观众,必须不断挖掘有吸引力的直播内容。同时,职业主播越来越多,直播的类型也越来越多,粉丝不断“爬墙”。在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压力下,主播需要明确自身的特点及定位,创新直播内容,巩固自己的粉丝群体。因此,青少年作为主播参与网络直播,一方面能丰富社会实践,另一方面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第三,直播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5]。在现实生活中,部分青少年由于自身能力有限、表现机会少、性格内向等,缺乏认同感,缺少他人的关注,转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找内心的满足感。在网络直播平台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受学历、职业、年龄等方面的限制,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中更为轻松,更容易释放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及诉求。即使是内向的人,在这样的交流中,也可以卸下内心的戒备,敞开心扉。同时,在主播角色的加持下,青少年可以在网络平台上锻炼自己,减轻现实生活中交往的自卑感、恐惧感与羞怯感,展示自己的特长,从而提升自信心。
2.直播易扭曲青少年的思想观念
第一,直播易诱发功利主义职业道德观。网络直播不仅是信息传播的过程,也是资本运作的过程。大量青少年主播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与礼物,刻意迎合粉丝的喜好,传播一些低俗的内容,甚至触及法律和道德底线。同时,一些主播的快速成名容易使青少年相信读书无用、不劳而获等观念,久而久之,极易使青少年形成功利主义的职业道德观。
第二,直播易淡化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4]。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青少年主播有了属于自己的全新的身份,容易沉溺其中,忽视自身言行带来的社会影响以及法律法规的约束。同时,青少年能通过直播构建一个与现实世界中的自己不同的、独立的社交个体,将自我与现实剥离。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的巨大差距,易使青少年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对现实生活感到失望,从而受到心理冲击,出现轻生等极端想法与行为。
二、青少年参与网络直播的建议
(一)作为直播观众应提升自身能力
1.青少年观众应主动提高审美能力
从众、猎奇、窥私、性渴求[5]等心理特征是青少年受网络直播吸引的内因,同时也是网络直播乱象产生的动力。一部分青少年倾向于观看低级趣味的直播,是因为他们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念。在这样的环境下,青少年观众无法自主辨别真、善、美,审美低俗化。在“全民直播”的热潮下,为了避免文化理性价值的流失,青少年应主动提升审美能力,学会欣赏具有价值内涵、文化意义的直播,不仅要将直播作为娱乐项目,更要将其作为汲取文化营养的平台,从而间接引导网络直播健康发展。
2.青少年观众应主动提升信息辨别能力
随着网络直播的形式不断拓展,网络直播包含的信息也在不断丰富。这一方面为青少年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平台,另一方面也易使缺乏信息判断能力的青少年成为谣言的助推者。一些网络主播为了吸引眼球,不惜违法造谣,而青少年的价值判断能力不足,对网络直播内容缺乏认知和鉴别能力,极易听信谣言与传播谣言。因此,青少年应主动提升个人的文化涵养、媒介素养与信息辨别能力,理性、辩证地看待各种各样的信息内容。
(二)作为网络主播应提升自身内涵
1.青少年主播应增强社会责任感
网络主播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因此,提升网络主播的社会责任感,无论是对网络直播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的进步都十分重要。网络主播在享受网络直播为自己带来的成就感与经济利益的同时,应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傳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抵制庸俗、腐朽的文化,在遵守法律规范的基础上,发挥模范作用。
2.青少年主播应丰富作品文化内涵
目前,网络直播存在内容简单重复、缺乏特点的问题。一些青少年主播倾向于跟随大众,翻拍其他主播已经成型的直播内容,缺乏自主创新思考。从长远发展来看,这样的直播方式只能赢得受众短暂的关注,不仅不利于吸引粉丝,甚至可能导致原有的粉丝流失。青少年主播的思维活跃,接触的知识广泛,应该是网络直播创新的主体,不能被现有的直播内容禁锢。青少年主播要不断提升自身作品的层次与内涵,使其具有文化意义及创新意义。
三、结语
在网络直播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不断参与其中并受到影响,网络直播既可以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助推力,也可以成为阻力。因此,青少年要学会利用网络直播这一工具,将其作为教育平台,发挥其正面作用。我们必须重视青少年参与网络直播存在的问题,推动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华栋,赵亮.“网络直播与网络主播”走红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分析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2):131-135.
[2] 陈霭婷.精神分析视域下的网络直播[J].西部广播电视,2020(05):14-15.
[3] 高宇先.网络直播时代受众的审美趣味与审美异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5):164-166,172.
[4] 刘椿凤.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8.
[5] 宋嘉玉.网络直播的受众心理研究——以“酷狗直播”为例[J].视听,2018(09):119-121.
作者简介:宫慧颖(1999—),女,辽宁庄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