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媒体转型与媒介技术变迁的关系

2021-09-10 07:22杨玉苹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手机

摘要:本文概述新闻物质载体从报纸到手机的变迁过程,着重论证手机这一新闻载体的移动性特点,解构了“新闻”本身的严肃性和新闻生产组织的权威性,并改变了新闻的性质,推动了传统媒体的转型,目的在于揭示新世纪以来,传统媒体的转型是通过将其组织思想植入新载体,重新建立起与主流信息传播载体的勾连来实现的。

关键词:媒体转型;媒介技术;新闻载体;手机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6-0001-02

一、新闻的物质载体:从报纸到手机

新闻信息的组织方式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新媒介的出现而发展出新的形态。造纸术的出现及抄书人的职业化推动了手抄新闻的发展,从而改变了即时信息传播的随意性。印刷机革命促成了印刷新闻的产生,新闻信息通过文字符号以组织程度更高的形式得以编辑和呈现。而从口语传播转为文字传播的过程中,信息逐渐脱离个体,更加抽象化、条理化和客观化。无线电技术的发展与广播业的兴盛,在加快新闻传播速度的同时,也孕育出了新的新闻表达方式。广播以传递声音信息为主,广播受众面对一个真空的信息界面,因而新闻信息的呈现必然要为“听”而组织。因此,广播新闻相较于报纸新闻更加口语化、通俗化。

对于新闻受众来说,电视新闻重现画面影音的吸引力足以让他们抛弃只具备传声技巧的收音机,投入电视机的怀抱。电视新闻也充分发挥了视觉传输的能力,文字信息作为“配角”出现在电视界面的边边角角。20世纪50年代的人们讨论着电视时代广播的未来,而当下的我们担忧着互联网时代电视的未来。最开始对传统新闻生产媒介产生冲击的是PC端门户网站。虽然门户网站最先拉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话语之争,但事实上,门户网站只是一个“转载大户”,是报纸与电视新闻的网络化。其最大的贡献是以超链接的形式扩大了信息的容量,而对新闻生产、信息组织形式并没有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所以,当移动通信设备开始成为承载新闻信息的装置时,门户网站立刻被归入传统媒体阵营,而当手机进化到不再仅仅是一部可以随身携带的电话之后,它逐渐发展成信息的新型载体并改造了新闻的呈现和组织方式。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推动着这场以手机为中心的新闻载体和信息传播界面的变革,这涉及作为社会生产力象征的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物质载体革新对信息组织方式、受众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也同样涉及由此引发的新闻媒体转型运动以及背后隐藏的新闻定位、新闻价值观等社会理念的变迁。换言之,当我们谈论传统媒体转型方向及新闻定位时,需要不断审视新闻信息的物质载体以及该物质载体的其他社会功能。

二、手机、人与新闻生产

德布雷在其书中引言:“每次当人们开始一个新阶段(个人演奏乐器的发展、作品的流行,甚至关于听音乐的时间和场所的发明),人们都会重新使用以往的作品,人们调整了对这些作品的理解方式,创造了新的巴赫……”[1]这提醒我们“变化的重点表现在陈述的载体上,而不是被陈述对象上”[1]。就新闻载體而言,在宏观层面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新闻传播载体的更新换代,而同时围绕着该物质载体进行的新闻生产所形成的微观媒体语境也会作用于社会结构,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改变固有的社会关系。本文仅从手机的移动性和界面特征出发,考察物质载体对新闻生产和生产组织的影响。

(一)新闻消费仪式场域的消解

传统新闻消费遵守着一套程式化的模式。从报纸到电视,信息的远距离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隔阂,但是,受众被禁锢在特定的时空场域去消费新闻。受众仿佛与新闻生产者签订了一份无形的契约,生产者在既定的时间分发、播放已经制作好的、标准规范的新闻内容,而受众也相应地在约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消费已预订的成品。

首先,手机的移动性特征将人从这套程式化的新闻消费模式中“解放”出来,打破了以往载体所建构的新闻消费场域,破坏了新闻消费的仪式性。广播、电视建构了一个集体的、固定的新闻消费场域,传统新闻模式化的组织呈现方式也增强了新闻传播的仪式性。而以手机为中心的新闻消费是一个个体私域下无序、偶然的情景,它在改变新闻消费场域的同时,也改变了个体消费心理,解构了“新闻”本身的权威性和象征意义。

其次,手机的移动性使人在任何时空场域下都可以完成新闻消费,这将人带入信息的包围圈,受众面临的问题是怎么选择信息,而信息生产者面临的是怎么让受众点击信息。因此,简短、注重感官刺激、娱乐性强的碎片化组织方式成为新闻的叙事逻辑。这导致强调情感的短视频新闻、娱乐新闻取代了强调理性逻辑的、有问题意识的严肃新闻。

最后,更为重要的是,传统媒体建构的新闻消费场域被打破之后,围绕着这一场域形成的社会关系结构也随之转变。布迪厄认为,一个场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是一个实力场,其中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2]。传统的新闻载体制约着受众消费新闻的时间和空间,这成为了传统媒体“统治”受众的途径之一,也是传统媒体权力话语形成的条件之一。而手机成为信息载体之后,颠覆了这一结构,受众自己掌握着新闻消费的时空场域,新闻信息的生产者反过来适应受众的时间、空间,并争先恐后进入受众的私人信息空间,迎合受众的消费喜好,由此个性化、分众化新闻生产成为热门议题。

(二)手机信息界面与新闻生产

显然,受众通过手机阅读新闻的过程是一个人机界面互动的过程。不同于报纸和电视,手机的小屏空间所承载的信息体量不可能太大,这就对新闻的生产与组织提出了异于报纸、电视新闻编辑的要求,即在有限的屏幕空间里既要完成信息的传达,还要兼顾视觉效果以吸引受众。从这个角度出发,纸质媒体的转型并非只需实现电子化、数字化,更关键的是,在转换新闻载体的过程中,信息组织方式也要随之转变,主动匹配新的物质载体,而多数纸质媒体的数字化过程只完成了第一步。竖视频的兴起同样也是视频信息生产适应手机使用的结果,可以看出,新闻的呈现是其物质载体(媒介技术)、受众行为习惯与生产者互相作用的结果,正是这三者的互动共同推动了每一次的传统媒体转型。

三、传统媒体转型的实质

不难发现,传统新闻媒体的转型也是围绕着各大移动互联网设备,特别是手机而进行的。与其说传统媒体转型以受众为取向,不如说媒体的转型以受众使用了什么载体为取向。载体的性能决定了新闻通过文字符号还是图像符号去组织,也决定了新闻定位是以问题为导向还是以情感为导向。因此,媒介技术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载体的更换与其用户的互动引导着媒体组织的变革方向。

载体的替代引发的是权力主体的变迁,进而引发社会制度的更迭。媒介技术的变革及其所产生的信息空间容许更多元的社会力量介入,从而影响了社会文化实践,重构了社会权力系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信息载体更替时,权力组织没有借此谋取话语权的扩大,相反,由新兴物质载体建构的信息空间成了社会权力话语谱系中不同话语实践者相互竞争的场域。故而,信息物质载体变革过程就是新旧话语实践力量重新争取权力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历史进程中传统媒体积极谋取转型运动的背后是旧有权力努力适应新媒介技术,为重新控制信息传播载体而努力的过程。

从当前的时代语境来看,互联网移动技术的发展使受众获得了支配信息或新闻载体的权力,并进一步通过载体的使用和偏好影响了新闻信息的组织、分配和消费方式,由此赢得了发言的机会,即所谓的技术赋权。这冲击了传统媒体通过把控信息载体,垄断话语渠道所建构的权力系统。而且基于新的生产力技术平台进行生产组织和编织生活内容的新社会阶层往往是思维最活跃的新社会主体,对制度建构的正当化和程序化有最敏感的诉求,酝酿改变或重构社会关系的新游戏规则[3]。故此,在该时代语境下,媒体谋求转型是必然的。而这转型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传统媒体又借助了什么力量进行转型呢?

从媒介学上讲,在技术发展的每个阶段,占统治地位的媒介和占支配地位的思想之间的相关性都可以理解为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技术与政治技术之间的现行衔接[4]。进一步推论,传统媒体转型面临的话语危机揭示的是固有权力主体主导的思想与主流的信息传播技术并不勾连,承载着旧有权力话语信息的物质载体并非社会所偏好和使用的信息载体。因此,在新闻传播领域,从新世纪以来,传统新闻媒体积极进行转型的实质是由媒介技术体系变革引发的微观媒体话语和宏观社会话语实践主体应对权力危机,主动重构话语权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发生是通过将其思想植入新载体,重新建立起与主流的信息传播技术之间的勾连。

四、结语

本文通过论证手机这一新闻或信息传输的物质性载体的可移动性及其特有的信息界面,分析其对新闻性质和新闻生产的影響。可以看出作为被组织的物质技术的更替对社会话语实践的强大作用力,而作为被物质化的组织想要继续发挥社会功效必须与物质技术相关联。同样,物质技术也需要进入组织系统才能合法化,继而推动更大的社会变革。故而,可以推断媒体转型过程实际上是旧有权力结构对新兴技术权力合法化、制度化的过程,即物质技术的革新迫使传统媒体转型,而媒体转型的方式恰恰是通过将物质技术重新纳入其组织体系来完成的。这意味着在主动寻求媒体转型的过程中,急于完成媒体组织的新媒体实践只是为传播技术的合法性进程做“嫁衣”,真正实现媒体转型需要积极为组织权力话语的文本结构与媒介的物质性的适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雷吉斯·德布雷.媒介学引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112,11.

[2] 布迪厄.关于电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65.

[3] 陈卫星.新媒体的媒介学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2016(02):114-122.

[4] 雷吉斯·德布雷.普通媒介学引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349.

作者简介:杨玉苹(1996—),女,云南大理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国际传播。

猜你喜欢
手机
利用数码相机或手机自主开发物理教学资源的研究
浅析移动端视频的发展
智能手机时代隐私权的保护
苹果手机黑产案件侦查与法律适用研究
关于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的思考
手机锂离子电池充电电路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