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加满 张佳轶 刘晏祯
摘 要:从全球范围的艺术环境看,艺术氛围的培养是各国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采用实地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深入了解当前新媒体以及高校的艺术文化发展现状,分析高校艺术文化氛围构建中的问题与不足,并以宁波市的应用型院校为例,探究并讨论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构建文化艺术氛围,寻求创新的新模式,旨在引起高校对艺术氛围构建的重视并通过新媒体等媒介实现传递,从而为社会发展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也为艺术与科技信息的交融创新提供思路。
关键词:艺术教育;高校艺术文化教育;新媒体高校艺术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and artistic atmosphe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Take Ningbo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一、绪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逐渐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在教育领域的交融愈加明显。新媒体当今已不仅是信息社会进行传播的支柱媒介,更是引导教育创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催化剂和工具。关于高校文化艺术氛围的构建研究与新媒体的结合也越来越成为高校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然而,就目前的学术研究来看,国外的一些学者虽然强调了艺术氛围构建的重要性与新媒体技术课程的设置,但对于两者之间的具体可行性措施并未有明确的研究成果。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虽也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传播交流的需求出发,对高校公共艺术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究,将文化构建视作目前我国高校发展战略的核心环节,但对于高校的艺术氛围构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模式也并未有全面的表述,更未有结合具体的高校进行实际案例推广,由此可见,学术界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亟待丰富和完善。
(一)研究背景与动机
从人类学和文化视觉的角度来看,教育者和教育学家历来都关注于视觉和所有教授课堂中产生的符号意义的过程,试图培养学生的感知、内化和使用美的价值观的能力,并使之在审美教育中发挥作用。当今的教育正在进入电子教育时代。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教育部门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情况日益突出,可见培养学生的新媒体媒介技术手段的掌握能力已成为培养新一代教育制度的创新驱动之一。从2016年开始,就有学者在Velrz①大会向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建议,希望修改所有不同教育层次的课程,并为共同认识、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和共同学习制定课程。课程应该考虑以下几点:让学生能够解决问题;让学生接触世界,实现全球发展;具备团队合作能力,能与不同文化的人建立合作关系。[1]而信息通信技术,或者说新媒体技术在课程中的实施就具有这些优势。例如,技术的整合可以有助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等。国外的研究表明,新媒体技术平衡了视觉和文本之间的信息,图像的信息容量和相对容易的感知能力将使其成为最有前途的媒体之一,[2]应该成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在2016年还有学者提出,让香港和加拿大的学生体验一种新的参与文化——以新媒体文化为基础的教师专业培训项目,该项目旨在帮助学生发展信息和技术方面的技能和能力,发现视觉艺术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学科方法,包括摄影、艺术装置、动态图形视频、数据可视化的制作,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并陶冶他们情操,以构建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使他们能够面对更美好的未来,适应当前连接教与学技术变革的新时代。
(二)研究目的
本项目以宁波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情况为样本,了解目前高校的教育体系中艺术氛围培养的现状,具体分析技术背景下艺术氛围构建中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当前的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找到行之有效的改进方法,以宁波市應用型高校的个性问题的解决为蓝本,拓展至全国应用型高校艺术构建的共性问题的解决上。
(三)研究范围与限制
本项目研究范围是以宁波市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分析单位,以高校内的师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以及小组访谈的方法,寻找新媒体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方面的优秀实践案例和构建艺术教育相应的策略,并探究这些实践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最后将所研究探讨出的实践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和完善,并结合最新的媒体发展情况,创新性地将最终成果应用于具体高校中,观察实施结果并且作好记录,其限制在于是否能将有效的方法由个性到共性地广而推之。
二、文献探讨
(一)新媒体
对于新媒体的定义,在学界不同的学者有其自己的看法,学者杨继红在《谁是新媒体》(2008)一书中,认为新媒体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网的P·戈尔德马克在1967年针对一份电子录像报告所提出的名词,它的范围涉及方方面面像最早的论坛,以及网络电话、数字报纸等,又包括现在的微博、微信和网络直播等,他们都属于新媒体的形式。但也有学者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发展的概念,今天所有的新媒体都带有传统媒体的基因和新媒体的元素,它是一种互动的数字媒体。而在罗伯特·洛根②所写的《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中则又认为新媒体是一种非常容易处理、储存、转换、检索、超链接的一种形式,可以达到轻松的搜索和访问的互动形式,即当今的用户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消息的接收者,传受一体化是新媒体存在的显著特点。如果有必要从学理的角度看,新媒体又是一种以全新的技术实现既往未有的传播功能,或是对既存媒介在传统技术与功能上实现了某种质化的超越性介质。[3]但是,如若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我更加倾向于彭兰老师在网络传播领域所认为的,新媒体是一种集合了多媒体功能、对信息高效处理,实现了云计算与存储功能的数字化技术。从传播史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相对于“旧媒介”的创新的存在形式。新媒体已经渗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高校的艺术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它是艺术创新的引擎、杠杆甚至是本体。[3]因此,对于高校内新媒体教学的融入就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对于需要用新媒体作为教具的艺术类教学课程。
(二)高校文化与艺术氛围构建的重要性
关于“艺术”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学者刘红做出了一个具体的解释,她认为艺术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校园文化精神的培育,同时,高校也是艺术发展的重要基地,发展和弘扬民族艺术文化,是高校的使命与担当,由此推论出高校不能忽视对于艺术文化的发展。事实上,在国外的高校中,尤其重视对艺术的培育,MCE③的艺术与设计课程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教育理论和道德教育要求,本门课尤其重视专业实践,在艺术系的最后一年所有学生都要制作一个个人的项目,内容设计某个专业领域的研究,鼓励他们与当地执业艺术家或工艺师建立联系,让学生体验“第一手”研究,并加强与它们文化遗产和传统的联系。[5]例如陶瓷烧制课程,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学到很多和加工现成的当地材料的知识,另一方面,这种指导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现有工艺技能的发展,加强在校学生与社会小微企业的联系,增加当地的经济增长值,由此可见艺术对于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构建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还有利于推动高校创新文化的建设。[6]说到创新,现代高校的本质特征就是创新文化,而艺术文化的建设是创新的核心内容,因此,高校文化创新对于人才的培养也尤为重要(卢丹)。近十年来各专业艺术院校和普通高校——以宁波为例,虽相继开办了艺术管理专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但由于在教学上缺乏与新媒体数字技术的结合,高质量的艺术人才仍相当匮乏,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将对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文化艺术氛围的构建研究进行具体案例分析与探索性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
本项目研究对象的选取,即所涉及的高校均为非艺术类应用型的高校,而不是艺术专业类高校。例如宁波工程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和宁波财经学院等等。通过采用实地调查法与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其文献资料和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寻找新媒体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方面的优秀实践案例和构建艺术教育相应的策略,并且探究这些实践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二)研究实施与步骤
1.首先经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了解当前高校使用的新媒体环境,并设计相关的问卷。研究团队分为几个小组,以宁波市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分析单位,以这些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对其进行实地的调查或者发放问卷的方法,搜集师生对于目前艺术氛围构建发展中的反馈和建议。
2.其次,通过用SPSS等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找到这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艺术教育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原因,结合个别优秀实践案例和构建艺术教育相应的策略,并且探究这些实践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3.最后,将所研究探讨出的实践方法通过小组访谈法,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和完善,创新性地将最终成果应用于试点高校中,观察实施结果并且作好记录,对未来高校艺术氛围的构建提出发展建议。
(三)研究样本的选择
本项目拟共发放问卷300份,实际收回281份,去除宁波市应用型高校界定范围以外的问卷后,有效问卷共有240份,覆盖5所高校,其中宁波工程学院的问卷69份、浙江万里学院的问卷58份、宁波财经学院的问卷53份、宁波大学科技学院46份、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14份,如图1所示。回收的有效问卷按专业划分,覆盖面积较大,如图2所示主要涉及11个专业,除军事和医学类专业外,受访问者中农学、历史学、教育学的学生较少,文学、经济、工学的学生较多,更多是比如艺术学、管理学的包含在其他类型的学生,这对于研究新媒体在艺术文化氛围的构建主题上具有更全面的研究价值,因此后面的研究全部围绕这240份有效问卷展开。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藝术发展的问题
经过SPSS等软件对有效问卷的处理后,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宁波市应用型高校在用新媒体进行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编排
在宁波的应用型高校中普遍都有将新媒体引入教学,形式以“提供在线课程”为主,但是“设立网络虚拟展览馆”的形式相对较少。在五所高校中,又以“宁波理工学院”和“宁波财经学院”对于学校提供在线课程的认同度较高,“宁波工程学院”对这一项的相对认同度较低。只有“浙江万里学院”和“宁波工程学院”的学生表示他们的学校设立有网络虚拟展览馆,其他学校的学生均未选择这一选项。
另外根据问卷的29-32题的分析发现,如下表1所示,信度系数值为0.908,大于0.9,因而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很高。针对“CITC值”,分析项的CITC值均大于0.4,说明分析项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同时也说明信度水平良好。进一步分析发现,学生们普遍希望多开设电影视频剪辑类的课程、微信平台新媒体编辑类的课程,更希望开摄影拍照的新媒体课程,只有2.5%-3%的人不同意开设有关新媒体的课程课程。
综上所述,宁波应用型高校学校普遍均已将新媒体引入高校,但是其形式只限于“在线课堂”,课程中需要多多开设电影视频剪辑类的课程、微信平台新媒体编辑类的课程、以及摄影拍照的新媒体课程等。
2.老师教学安排
在对老师课堂上教授课程所使用新媒体的频率问题上,问卷中13-16题使用了李克特量表,这里设计的是五级量表,1、2、3、4、5分别对应“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个选项,通过对这几题的平均值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学生们比较认同对新媒体设备的使用频率在每周三到五节课,对新媒体设备几乎不使用的认同度最低,且除了宁波财经学院以外,其他院校都有超过50%的人认同学校通过可移动设备向学生发布有关艺术教育类的各种信息。
另外,根据11-20题的满意度调查,在宁波的应用型高校中,同学们对新媒体课程的教学安排普遍为“比较满意”,也较为认同新媒体课程对于艺术文化类课程的作用比较大。综上所述,教师教学安排对于新媒体的使用频率较为高。
3.学生学习资源
宁波应用型高校普遍认同学校里有新媒体的学习资源,包括课程内的资源以及课外的部门、组织和社团,都有新媒体所涉及,但是对于若开展关于新媒体的讲座,学生们的认同度相对较低,同学们更加倾向于在文化艺术类的课程设置方面增大新媒体的应用。
4.宏观政策(政策扶持与财政投入)
问卷设计了26-28三个问题进一步探究新媒体在课程中较少应用的原因,总共3项构建3阶判断矩阵进行AHP层次法研究(计算方法为:和积法),分析得到特征向量为(0.940,1.019,1.041),并且总共3项对应的权重值分别是:31.340%,33.971%,34.689%,如表2所示。由此可见,学生们更倾向于选择是由于“学校的设备不足”为主要原因,因此,在资金投入方面还需要加强学校的新媒体设备的相关配置和采购。
(二)高校文化氛围构建模式的探究与创新
首先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学生普遍认同新媒体的应用对学校文化艺术氛围的构建具有深刻意义。其次,新媒体在构建艺术氛围上比起传统媒体也更具有现代化和便捷性的价值,新媒体不仅使大学艺术文化活动更加多样化,使大学艺术文化教育更加丰富,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艺术潜能的开发。
但是,通过进一步探究这些学校在文化艺术氛围构建上的不足,发现主要问题存在于制度僵硬问题,使得组织的活动学生难以充分投入,调查发现,除了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未选以外,其余几所大学的主要原因都在于制度问题,这一原因的所占比均超过了50%,另外具体分析不同应用型学校的情况,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和宁波财经学院还存在构建氛围低,活动组织良莠不齐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应用型学校也都存在“创新性不足、缺乏专业指导”的问题。由此可见,学校氛围的构建光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不足,在重视宣传新媒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合理改进制度,增强创新性和专业性的新媒体教学形式,使学生提高活动的参与度,才是应对之策。
(三)未来发展的建议
根据前面问卷分析的结果,结合实地走访调查,对于新媒体在构建高校艺术氛围方面,主要可以从增加学校新媒体配置的经费入手,增设相关的网络媒体教室,为学生预先提供一个好的硬件基础,其次要在课程设置上多样化、提高创新性,学生们普遍认同可以在美术课、音乐课上提高新媒体的使用率,可以通过增加艺术宣传或者增设艺术讲座等形式,加强高校文化艺术氛围的构建。
五、结论
本文前期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以及后期对宁波市应用高校实地走访,回收了有效问卷240份,经过统计和分析,发现高校在新媒体与艺术文化氛围的构建发展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1、需要加大对校内新媒体等相关配置的经费投入。2、需要改进僵化的传统教学体制,增设艺术性的课堂。3、学生虽然对新媒体有积极的兴趣,但需要专业的课程指导,增设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课程。4、需要丰富课程形式,增加相关的艺术讲座。5、需要增强新媒体应用的创新性,丰富课堂以外的活动,寓教于学。不同的学校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具体展开,以实现新媒体环境下文化艺术氛围的构建,与此同时,还要加强艺术宣传,从而引起师生对艺术氛围构建的重视并更好的对新媒体加以利用,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新媒体艺术人才。
注释:
①伊朗的某种会议。
②罗伯特·洛根(Robert K. Logan,1939—),加拿大物理学家、传播学家,从事跨学科研究,是麦克卢汉思想圈子的核心成员、媒介环境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
③MCE是指莫勒波洛尔教育学院,其课程主要分为三个领域:专业领域、艺术欣赏/艺术史和专业实践。
参考文献:
[1]MahinTeimoorniaa,FaridehHamidib, Seyed Mohammad Reza Imam Jomehc, SomayehForoozesh-nia.The implement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of Education system in Iran [J].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2011(3):617–622.
[2]Dmitry Karpov,YuriyKryuchkov.Analytical photography as a new tool for the representations of reality[J].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166): 675-679.
[3]吴信训.新媒体:文化艺术创新的引擎、杠杆和本体[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01):157-160.
[4]刘万年,王建军.论互联网等新媒体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作用[J].大舞台,2012(12):273-274.
[5]Geraldine Brennan.Art Education and the Visual Arts in Botswana[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Design Education ,2006,25(3).
[6]马雪艳,李克林.构建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推动高校创新文化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08):155-157.
[7]Pirkko Pohjakallio.New and Old: Multimedia as a Tool for Providing Interpretation and Meaning: Reflections on the Finnish Art Education History Project[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Art&Design Education ,1998,17(3).
[8]韦庠,秦佩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艺术教育与管理的对策研究[J].四川戏剧,2019(08):181-184.
[9]魏平,韦思铭.传统文化视阈下高校艺术社团核心竞争力构建研究[J].四川戏剧,2018(12):177-182.
[10]任航,潘逸尘.高校图书馆艺术教育主题服务内容、途径与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18,36(12):83-89.
[11]刘红.对弘扬民族艺术之于提升高校文化建设价值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83-84.
[12]吴佳佳.用新媒体创新高校艺术教育[J].青年记者,2017(14):127-128.
[13]羅润来.文化育人视域下高校艺术展演平台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6(13):118-120.
[14]周姗姗,张宝玲.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科技风,2015(05):229.
[15]王易萍.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本土化及实施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15(01):31-33.
[16]夏雅敏,屈琳琳,黄晞建.论非艺术类高校文化艺术社团多维度建设[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2,21(02):3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