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军 肖轶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存在诸多不足:办队目标不明确‚运动员总体培养目标不完善‚人才选拔与生源培养衔接不合理等。探索并建立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新体制至关重要。
关键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大学生运动员;体育强国
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举措,在普通高校中培养竞技体育人才,迄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近年来,高校体育人才生源紧张、教练员水平偏低、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出现了一些问题,运动技术水平还没有完全达到理想的成绩,参加世界大运会的运动员大都是现役国家队选手,而真正在校就读的大学生运动员却寥寥无几。在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一举获得了54枚金牌,而在校大学生仅获4块金牌。据有关资料介绍,参加第21届奥运会的美国国家队运动员当中,大学生就占60%之多;前苏联参加第21届奥运会获得前3名的运动员,有78%来自体育学院的学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指出:21世纪各大洲竞技发展仍不平衡,走学院化之路将成为今后发展的总趋势。纵观当今世界体育强国。他们大都将业余竞技体育纳入教育体系,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己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在中国体育改革方针指导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对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现状进行改进和提高,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培养的研究是现实迫切需要的。
1.普通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对策
1.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上要更新观念,以我国教育制度和竞赛体制改革为切入点,建立一套既适合市场经济体制又有利于人才培养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树立体育人才目标市场机制,并及时建立优化机制和后备人才奖励机制。
2.疏通竞技人才的选拔渠道,扩大高校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数量,提高人才质量,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将文化教育与运动技能训练紧密结合,使运动员的身心同时得到发展。同时大力宣传各高校优势学科的“品牌效应”,完善三级训练体制,充分利用发展优势,扩大高校的社会影响。
3.不断提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与综合素质。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运动训练的管理的科学性。采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练员工作的积极性,选派高水平教练员学习深造。
4.增加经费投入,建立高校体育专项基金。把高校竞技体育推向市场,充分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促进资金投入的多元化。
5.改革高校体育竞赛制度,创造良好的比赛环境,举办高校联赛和各种单项竞赛,充分发挥竞赛的多种功能。
2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竞技体育何以徘徊不前?其中不乏高校体育经费紧张、训练设施不足等这些外部原因‚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于高校竞技体育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要么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与运动员的培养割裂开来‚要么盲目地挖专业队的墙角。目前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办队目标不明确。在一些高校中‚主管竞技体育的领导往往只注重当前的成绩和局部的利益‚却忽视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很多高校乱拉、乱借省队或国家队的优秀运动员参加大学生比赛‚为争夺金牌不惜代价‚以金钱操纵比赛‚使大学赛场呈现杂乱无序的状况。这充分说明了高校对办高水平运动队的不明确性。没有明确的办队目标‚何谈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只能产生借专业队运动员“生蛋”的短视行为。这些运动员“创造”的好成绩也通常只是昙花一现‚却无人能在奥运会等世界性大赛上一展身手。通过对北京市54所高校60名主管体育领导的调查发现‚50%的学校领导认为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20%的人认为办队目标是为学校体育部争得荣誉‚巩固体育部在学校的地位‚11.67%的人選择完成学校上级领导安排的任务‚还有8.33%的人认为办队目标是锻炼身体‚激励精神‚只有10%的人认为办队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优秀运动员‚加快竞技体育的发展。这充分说明了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办队的目标还存在相当的不明确性。
2.2运动员的总体培养目标不完善。当然‚很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热情‚是随着学校高层领导的人事变动而改变‚喜欢搞竞技运动的领导全力扶持学校体育的开展‚而一旦换上对竞技体育不感兴趣的领导‚高校竞技体育将很快在这个学校消失‚竞技体育的开展也将会失去持续性。高校竞技运动全凭学校领导的主观臆断‚从而形成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经常被“踢来踢去”的局面。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的建设人才。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对“体”的认识自上而下贯穿于文件、指示和条例之中‚“体”的基本概念仅仅局限于“体质”‚并未包含竞技运动人才的培养‚当然也不可能具备培养这种人才的体制。竞技运动特别是现代高水平竞技运动‚是具有特殊规律的领域。体委系统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完备的体系‚没有体制的保证‚围绕产生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竞赛、管理等不会合乎规律地运行‚不能光凭喊口号就建立起真正的高水平运动队。
2.3高水平运动队的人才选拔与中学的生源培养衔接不合理。目前‚我国高校竞技运动员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省级以上专业运动队的退役运动员‚二是省市体校二线队伍未入选体工队一线队伍的运动员‚三是应届业余训练的普通学生中选拔出来的运动员。原本应该是高校竞技选手主要来源的普通中学生占有非常小的比例。很多有发展潜力的运动苗子过早地进入体委专业系统训练。据调查‚我国运动员的受训年龄有的从4~8岁就开始了‚受训时间长达8~20年不等。一方面‚运动员苗子过早地专业化;另一方面‚中小学的课余运动训练严重不足。
参考文献:
[1]郭经宙.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2):18-20.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3]曲宗湖‚杨文轩.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4]厉丽玉.竞技队伍与人才培养[J].浙江体育科学‚2000‚(3):23-26.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417000
娄底潇湘职业学院 4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