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要理论的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模式构建

2021-09-10 07:22李洁刘艳
关键词:学生党员高校

李洁 刘艳

摘  要: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是推进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重要载体。构建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模式有利于保持学生党员先进性,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同时也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模式以信息反馈为支撑,在满足学生党员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构建生活帮扶、学习互助、思想引领等一体化服务模式。为确保服务模式的有效性,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模式运用于实践中,应加强队伍建设,提供组织保障;提炼服务特色,打造品牌项目;建立激励机制,推动志愿服务的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关键词:需要理论;高校;学生党员;服务型党支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上提出,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要深入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1]。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是时代赋予党建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做好党建工作的重要基础。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中提出要重视教育培训实践环节,组织大学生党员广泛参加自我管理、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承诺践诺等活动[2]。如何利用好志愿服务的载体建设服务型党支部,以深入推进学生党建工作,提升党建工作效果,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意义

(一)保持学生党员先进性

建设服务型党支部要利用好志愿服务这个有效载体。志愿服务的核心价值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相一致,是党员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方式。在大学生党员中开展志愿服务,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服务广大群众,为社会发展贡献个人力量,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是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建设服务型学生党支部的重要载体,是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平台。

(二)强化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

大学阶段是人最具可塑性的时期,此时人处于“三观”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因此需要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大多注重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的前期考察和培养,但当学生发展成为预备党员后,后续的教育和管理则相对放松,而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党员接受思想教育提供了广阔舞台。大学生党员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践,在实践舞台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在实践舞台中增强刻苦学习、服务人民、共筑中国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契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生党建工作也要围绕教育教学中心工作开展,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认真组织大学生实践活动,而志愿服务是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将学生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优化知识结构、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党员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实现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型,有利于青年学生实现全面自由发展。

二、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模式的构建

将志愿服务引入党员发展、教育工作中,既可以倡导奉献社会的新风气,又可以加强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推进党支部建设,同时更是大学生党员在成长成才的重要实践途径。但是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工作起步较晚,与团的志愿服务相比,还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成熟模式,依然存有一些问题,如服务意识不足、活动形式单一、角色意识薄弱等,难以满足学生党员的服务需求。

(一)理论基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94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用以解释人的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动机起源于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这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两个基本前提[3]。马斯洛还指出人类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种需要从高到低,呈阶梯状逐层递增的,如果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了满足,那么人就会把其更高一个层次需求的满足作为自己继续努力的推动力[4]。每一个党员志愿者都是具体的人,都有着现实的、鲜活的需要,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要充分考慮到党员个体自我发展和实现的需求。第一,生理需要,即获得物质和现实利益回报的要求,即参与活动后为以后评奖评优提供证明材料;第二,安全需要,即体现一种强力约束下的被动参与,如志愿时长的要求下参与活动;第三,情感的需要,即参与志愿服务真正从内心感受助人为乐的满足感,是精神上的一种回馈;第四,尊重的需要,即通过志愿服务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培养自信心,获得他人的信赖、尊重、认可;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在个体强烈使命感的驱使下自觉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5]。利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深入分析志愿者参与动机,构建大学生党员多层次志愿服务模式,以更好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模式的构建

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如果仅仅停留在较低层次需求的实现,不但志愿者个体的理想和抱负无法实现,更无法紧跟实现伟大梦想、推进伟大工程的步伐,进而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联系起来。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剖析,借鉴马斯洛需要层次模型,以层级递进方式构建出了以生活帮扶、学习互助、思想引领,再加全阶段的信息反馈而构建的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塔型模式,如下图所示。生活帮扶是基本层面,提供力所能及的生活便利服务,满足被志愿者和志愿者的低层次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学习互助是核心层面,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特色,既能满足被志愿者的学习需求,也能满足志愿者的情感需要、尊重需求,获得认可尊重。思想引领是最高层面,学生党员是共产主义信仰者,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从思想上给予被志愿者引导,是大学生党员自我实现需要。信息反馈机制是模式的支撑和保障,借助互联网,将志愿服务活动和精神传播给更多同学。

1.生活帮扶

生活帮扶是大学生党员多层次志愿服务模式的基本层面。在大学校园中过好个人生活和集体生活是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能实现学习需求和精神追求。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生活帮扶是结合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相应的志愿服务,成立生活帮扶小组,结合大学生入学、军训、宿舍生活开展各种生活帮扶活动,提供便利服务,切实满足同学的适应大学的实际需求。生活帮扶的志愿活动,是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可以带动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加入,是加强大学生党员与群众联系的机会,树立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良好平台。

2.学习互助

学习互助是大学生党员多层次志愿服务模式的核心层面。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要激发主体意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主体能动性,核心在于满足他们的情感和尊重需求,让他们发挥专业所长,成为志愿服务的真正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以此来提升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建设学习层面服务项目,是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存在和发展的立足点,让大学生党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满足助人自助原则,打造项目合作平台。成立学业互助中心,开展党员帮扶学困生;跨院系合作建立专项学科学习辅导小组,例如外国语学院面向工科学院成立英语辅导小组,软件学院面向文科学院成立计算机辅导小组,形成校内互帮互助良好氛围。同时要建立校企合作,打造校外服务基地,服务社会。多方位的学习层面平台,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党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志愿服务,多层次服务他人,提升服务效果,也是大学生党员志愿者检验专业所学、促进专业素质发展的途径。

3.思想引领

思想引领是大学生党员多层次志愿服务模式的最高层面。大学生党员的志愿活动不仅限制于外化的服务活动中,也应该包括内化思想引领示范,实现自我满足需要。大学生党员志愿者在服务社会中同时种下爱的种子,传递善意,增强社会信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德向善的思想[6]。大学生党员在各种场合中宣扬主流健康思想教育,将思想教育从内化到外化,在思想层面感染带领其他同学追求真善美,同时塑造个体思想品质,达到丰富自我精神世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发展。大学生党员要以身作则做好示范作用,注重个人细节,每个党员都是党的形象代表,在做好模范带头作用的同时就是理想价值追求的引导,就是方方面面对普通群众的引领示范。

4.信息反馈

信息反馈是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平台的支撑层面。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模型中积极运用“互联网+”提供便利,将新媒体引入到志愿服务平台中,做好信息反馈。利用网络传播平台例如网页、公众号等提供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信息,传播志愿精神,让群众更好的认识、认可、认同高校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利用微信群搭建学生党员交流平台,开展志愿服务的知识、方法、技能和经验交流等,做好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为大学生開展志愿服务和实践活动提供更广阔的视野[7]。

三、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模式的践行及保障

(一)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模式的践行

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模式被应用于广东省某高校外国语学院学生党支部中,在该学院中成立了党员志愿者服务先锋队。在生活帮扶层面成立了学生生活帮扶队,在新生入学,新生军训、贫困生认定等节点实施值班制度,有效服务于新生适应性教育。其次在每个宿舍大院设置党员联络员,收集同学生活方面的问题,整理汇总后给予针对性帮助。在学习互助层面,成立“院内-校内-校外”三大服务平台。在学院内,以学生党员为骨干成立学业互助中心,开展经验交流座谈会和一对一学业辅导;校内利用专业优势面向兄弟院校开展考研英语帮扶;校外积极与企业、公司建立英语学习项目,创建了志愿服务基地,同时为当地的大型活动、中小学校担任志愿者,服务于区域经济活动及地方教育。在思想引领层面,探讨党员先锋模范岗,要求每个党员在宿舍、班集体中宣扬主流思想教育,做合格党员。要求党员同学及时关注周围同学的思想动态,出现意识形态松散及时上报,安排党员学生进行帮扶,定期汇报。在信息反馈层面,在微信平台创建了党支部公众号和微信交流群,通过微信平台公开党支部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动态、帮扶日记等,展现了学生党员的形象和素质,提升了党支部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塔型模式的应用三年多,有效开展志愿服务800余次,服务群众近3000人,有效拓宽了大学生党员志愿者活动形式,增强了学生服务意识,提高了学生志愿服务能力,进一步推进了服务型党支部建设,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初步探索了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二)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模式的践行保障

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模式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提炼的,在实践过程中探讨对策,以期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1.加强队伍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健全的队伍管理是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坚实保障。为了增强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可以专门成立大学生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专门制定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党员志愿者的权利、义务、任务等。二是设立党员服务卡,按照志愿服务的要求,设立了“服务100”的党员服务卡,要求加入党组织的每位学生党员在校期间志愿服务100小时,达到服务效果百分之百的满意度。三是实行“亮身份”制度,制作“党员先锋模范岗”的工作牌,佩戴党徽,亮出党员身份,强化自我约束,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

2.提炼服务特色,打造品牌项目

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中不仅要注重过程性的参与,也要加强服务特色凝练,将“服务”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植入组织文化当中,找准服务的着力点和方向,打造品牌项目[8]。提炼打造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不仅可以增强社会认可度,提高社会影响力,增强活动吸引力,还能让更多党员同志、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主动积极参与其中。高校大学生是有一定专业基础的知识分子,应该以专业特色、学科优势为着力点,创新服务形式,打造专业特色项目,形成高校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精品项目。在实践中,要结合大学生专业性及技能特点,满足社会需求重点培育服务项目,发挥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社会,如语言类大学生党员服务中小学学校教育发展;政法类大学生党员服务群众法律援助;农学类大学生服务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等。

3.建立激励机制,推动志愿服务

社会是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对象,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发挥强大的社会协同作用,全面推进志愿服务。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参与活动的动力激励机制,虽然志愿服务并不是求得某种回报,但是为了更好对该行为进行褒奖和宣传,通过设置“优秀党员志愿服务者”荣誉称号等建立多层次的志愿者激励表彰制度,对志愿者的活动予以适当的鼓励表彰。其次可以开设志愿服务的时间储蓄卡,将志愿者服务时间存储起来,以便其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优先得到,在各高校实施的《劳动教育》中抵扣劳动时间学习,或者在某些考核评奖评优过程中也可以参考志愿服务成效,以吸引更多的同志参与到志愿服务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

[2]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的通知[EB/OL].(2017-03-01)[2020-12-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16/moe_1417/201703/t20170310_298978.html.

[3]胡家祥.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多维解读[J].哲学研究,2015(08):104-108.

[4]杨家瑜.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救助——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角[J].教育探索,2016(03):129-132.

[5]王民忠,狄涛.基于需要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10):61-64+87.

[6]伍廉松.论高校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及其促进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8):85-86.

[7]章洁.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探索[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6(01):77-79.

[8]赵凤,陈晓梅.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三个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1):31-32.

责任编辑  杨慧芝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高校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评价体系研究
新形式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路径探析
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
全面从严治党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党员管理路径刍议
论高校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挥
论民办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理念及其价值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