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健芳
摘 要:现实的教育工作基本上是以学生群体为主要对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有理由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忽视对学生个体的研究和认识。学生群体是由一个个的个体组成的,学生群体的特征是学生个体特征的综合。教育群体、培养群体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而学生个体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心理成长的过程,因此关注和研究学生个体的心理特征是教育成功的必要前提。在本文的小许等多位同学的转变,是我成功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班主任管理等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次成功尝试。
关键词:心灵洗涤;学生个体发展;学生心理特征;沟通交流
多年前,我任教的小许同学曾在周记中有力地写道:“我特别讨厌老师们!高高在上,好像什么事情都会……要是世界上只有我的同龄人,大家都是平等的,那该多好啊!”从孩子的言语中反映了师生之间要保持人格上、思想上的平等,是产生信任的基础。而离开了信任,则谈不上真诚的思想交流。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现在的信息时代,不少学生对老师、家长逐渐关闭了自己的心灵。身为班主任,如果单凭家长,作业、谈心、朋友圈等了解现代小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那确实有困难。他们不愿意与有代沟的长辈交流,最大原因是对师长们的不信任,难以沟通。
小许是一个聪慧,思想早熟,性格内敛的学生。她把世界都看得比较灰暗,思想散漫,缺乏上进心,对父母、老师的教育有着强烈的逆反、抵触情绪。要了解她的真实思想比较困难的。她最大的优势就是平时爱写写诗,喜欢文字涂鸦,我决定在她身上尝试一种“老套”方法——师生通信。
在给孩子的第一封信里,我交代了通信的目的:“我们将进行朋友式的思想交流,互相理解、互相启迪,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我还与她商量“约法三章”:“第一,我们既是师生,又是朋友,各自的看法、观点决不强加于对方;第二,通信是自由的,什么都可以谈,是否继续通信也完全由自己决定;第三,我们的通信是保密的,内容决不让第三者知道。”信中,我还就她的性格特征、近来表现、举止爱好等谈了我的看法。
一周后,她回信了:“读了您的信,很惊讶,我觉得您似乎像小学生一样幼稚而纯真——原谅我的不敬……我想向您申明:我不是一个纯洁的女孩子,哪方面都不是!上次曾您说我与班上同学一样,是‘心清如水’的孩子。我要向您坦白:我一点儿也不纯真,我也想搞好学习,但不知如何开始,您能告诉我吗?……”
她向我敞开了心扉,我在欣喜中给她回了信:“我认为你的确是纯真的。因为不纯洁的人不会如此坦率;另外,过早地知道一些事情未必是坏事,只要自己思想意识健康,便‘心清如水’……”“如果您相信我,我们要做到:一是我们学会寻找生活中的美好,才能使人乐观向上。二得有远大的志向,想想我们的未来,做什么工作等等……”我们在一直交流、谈心。
其实我不奢望仅靠通信就使她成为“破天荒”的典型,但这种真诚的思想交流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感染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小许的精神面貌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在收到第一封信的次日早晨竟破天荒地主动为孩子们分早餐,让大家很吃了一惊;期中数学考试她名列全班之首,可她却主动找到我:“邱老师,你这道题你少扣了我一分。”
后来,小许毕业了,可我们的通信仍在继续。以后的或交流看《红高粱》的看法,或探讨“该不该入团”的话题,或交流对某文章的评价,或争论学文学理的优劣……从这以后我的班主任日常工作多了一项内容,与孩子心灵沟通,一次次进入了一个个鲜活的心灵世界。就这样我们“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学生,或“好为人师”地处处教训学生,学生一定有所思索,有所省悟,有所感奋——这,便是这次通信给我的教育启示。
小学生都是单纯和无助,毕竟她们青春年少,心理素质脆弱,需要旁观者的点拨(特别是比较信赖的教师),这样的点拨,可以亲近教师,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可以知道从哪些方面努力,从而弥补自己的不足,增强自信心,学习才有动力。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智力和人格特征,都有其独特性。在教育活动中,采取不脱离学生实际情况的教育措施,因势利导。我们对小许这样有个性的学生,尽量做到尊重她,这意味着对她的信任和鼓励,对她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有帮助。小许语文学习积极性迁移到其他学科学习上,使她能更自觉的投入学习,进一步激发她的学习热情,形成了良性循环。
小许这些同学的转变,是我成功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班主任管理等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次尝试。我坚信人是可以教育的,我對学生遵循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她们;我因势利导,我跟她通信的内容,就针对她们那时的心情而说的,我们解决了孩子的心理问题,鼓励和帮助树立起她的自信心,利用机会开展了一次次的教育活动,效果明显;我与学生保持书信联系,教育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赢得了学生的信任,这样比当面谈话更全面、更真实、更细腻地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及其变化,从而更主动、更准确、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灵的洗涤,从而达到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2]李镇西著:《爱心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
[3]郑和钧等:《高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作者单位:恩平市恩城街道办事处第三小学,广东 江门 52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