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川桃 杨国辉
摘要:传统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存在教学整体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基于此,在慕课大型教育平台的指导下,以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为例,开展对其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通过分析慕课对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学内容、课堂反馈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从课程教育理念、课程整体建设和课程教学内容,三个方面的改革措施,以期为慕课背景下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提供全新的思路,并以此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的电工电子技术专业人才。
关键词:慕课;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慕课是近几年来新兴的一种规模较大的开放式在线课程,也是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一种产物,慕课的出现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传统高等教育,在有关教育的研究中,更有此方面领域的研究专家提出,慕课教育是当下教育市场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产物,也属于教育研究界的主要产出成果,因此慕课在我国教育市场的发展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慕课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应用较早,但在我国应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应用范围相对较窄,仅在部分高校当中实现了具体的应用[1]。但由于慕课的应用优势,更多的高校领导层人员均逐渐提高了对慕课的重视程度,因此其应用的效果逐步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慕课正强烈冲击着我国高等教育领域[2]。当前高校当中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而对于培养学生电工电子实践能力并未进行过多涉及,造成学生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储备,但在具体实践中无法将其转换为实际的现象。基于此,本文结合当前慕课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优势,开展其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1慕课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分析
当前各个高校当中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仍然采用以板书、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由于这种方法更加单一,加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内容各项知识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枯燥性,因此常常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并在极大程度上打击学生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应当参与到课堂当中,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但由于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作为课堂主体,因此对于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的积极性难度更大,也更加无法实现对学生主动学习思维和创新意识能力的提升。在慕课产生后,课程教育模式的创新得到了新的生机,更严重影响着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传统教学。对此,本文从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课堂反馈两个方面开展对其影响分析研究。
1.1慕课对课程教学内容影响
当前,大部分高校当中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都是以每节课45分钟为一个课时,并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都是以实现对其基础理论和例题的讲解为主。在引入多媒体教学方法后,每一节课程中的信息量成倍增加,并且教学和学习的节奏更快,大部分学生都会反应出现应接不暇的现象,在对一个知识点未完全理解的情况下需要快速地进行对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若学生的思维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则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会受到严重的影响[4]。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的慕课通常每一节视频只有不到20分钟,有的甚至更短,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以专题的形式呈现,更注重对某一个问题的集中解决。学生在这样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能够将注意力有效的集中,并紧跟视频中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容易获取到相关课程内容的知识。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若存在没有听懂或没有理解的问题,能够及时的将视频暂停或重复播放,直到充分理解并掌握知识。但在传统课堂当中,学生只能将没有理解的问题进行记录,可直接利用课下时间,与教师进行信息交互与在线沟通。这样的教学模式,只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即可将学习效果达到最佳,做到在短暂的时间内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1.2慕课对课程课堂反馈影响
课堂的反馈基本集中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与学时双方进行的主要评价活动,其评价范围通常也是教和学两个方面。通过评价反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目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教学反馈内容是通过教师的提问和随堂测试等方式进行的。这种教学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并不能及时、或有针对性解决当下课堂教学现状,那么在导出教学成果时,所取得的成绩也是相对较差的[5]。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无法理解的问题,可以通过其他的信息交互渠道,与教师进行在线信息交流,那么不仅能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互动不足的问题,有助于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近况。以此更加有效地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2.1课程教育理念改革
为满足当前时代背景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质量要求,结合慕课教学方式对其教学理念进行改革。网络是慕课教学最主要的途径,教师应当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传道授业者,逐渐转变为SPOC编导,教师既需要充当课程教学中的编剧,还需要担任导演和演员以及后期。学生由于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其相應的学习模型也应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能够更加自主的选择上课的时间和地点。因此,教师为了更加适应当前的教学方法,对其自身教育理念应当进行不断创新。
首先,明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其次,通过慕课教学模式能够有助于学生向着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6]。由于部分高校当中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因此在实际授课时,只是向学生教授有关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技巧,对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并未涉及。部分教师还存在“教授课本以外的知识是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思想,在向学生传授实践技能时会影响到学生日后考试成绩,将成绩看作是衡量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点的唯一标准。这种教学思想十分不利于对学生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培养,并逐渐让学生失去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严格避免这样的思想产生。最后,教师也应当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因为教师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引导者。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当做到对传统陈旧教育理念的摒弃,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对新事物和新思想的开发和创新当中,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将传统教育理念摒弃,愿意更加积极地将新的技术和教学手段融入到对学生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当中。
2.2课程整体建设改革
在明确了慕课教学的教育理念后,应当以此为基础,在进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既要符合当代应用型综合人才的培养方案需求,又要结合相关专业未来发展的特点,实现对课程整体建设的改革。首先,加强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吸取慕课教学的应用优势,并兼顾教学时所需的各种测试任务,以此让教师能够更加及时的获取到学生在这一阶段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情况。其次,对于慕课的根本载体——网络教学平台,高校领导及有关部门应当适当增加对其的重视程度,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不断优化网络教学平台及相关资源。在网络教学平台当中,需要通过多种大数据技术,实现对网络资源的扩充,以此为高校课程教学、为学生泛在学习等提供一个更加优越的学习与教学条件。最后,在构建慕课教学的背景之下,还应当辅助建立该课程与相关学科的考核体系。根据基于慕课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将学生在线学习、见面课程学习和期末考核进行细致划分,根据其不同的重要程度,将其评分占总体的比例划分为45%、25%和30%。通过更加合理的评价方式,为学生最终完成课程学习后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握,更让教师能够以此为基础,在开展后续一系列课程教学时,能够从学生的实际角度出发,为其创造更加有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3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在实现课程整体建设改革后,为进一步确保教学的顺利实施,除上述提出的相关教改行为,还应当根据教师的教学工作实施现状,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课本内容、实践操作项目内容等,进行针对性改革。并注意在改革内容的过程中,要确保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具备一定贴合能力,以此为依据对整个课程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安排,并且安排的过程应当具体到每一节课程,对每节课程的教学重心进行明确,并以此为基准进行展开讲解,对于内容当中涉及到更多现实问题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还应当对其进行适当的延展,让学生在未来遇到相同问题时能够具备一定的基础和准备[7]。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容易的从一个知识点联想到另一个知识点,并学会对其他知识的自主学习[8]。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样重要,因此将课程当中的内容按照知识点划分后,可以在两个知识点之间引入随堂小测验的形式,让教师能够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掌握不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实时的在线讨论,以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通过测试结果的快速反馈让教学更加及时的掌握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情况,能够进一步的增加教学的时效性,以此提高整个教学的综合质量。
3结束语
在慕课教学背景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整体都会发生较大的改变,而在这样的大环境当中,建立以教师作为引导,以学生作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和相关教学方法、内容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推动电工电子技術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综合能力更强的电工电子技术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洪萍,王丽萍,王保琴,等. 构建学生高度参与的大学活力课堂——以“电工电子学基础”课程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20(49):283-284.
[2] 马慧琼,沈晓莺,韩宏哲,等. 电子技术安装调试教学套件设计——基于电子技术竞赛的资源转换[J]. 电子制作,2020(24):58-59+25.
[3] 韩小平,张志勇,杨威,等.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 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12):152-154.
[4] 刘丹妮. 基于超星泛雅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为例[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24):144-145+148.
[5] 张芬,程鸿,章权兵,等.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0(08):71-74.
[6] 曹宇,卜桂玲,王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以呼伦贝尔学院工程教育专业为例[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0,28(04):132-134.
[7] 沈俊慧. 基于EDA技术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探索——以NI Multisim软件实施为例[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10):74-76+95.
[8] 何建华,林少玲. 新工科背景下的“二元制”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以《电工电子及测量技术》课程为例[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1):153-154+159.
第一作者:钟川桃,1974年7月,女 ,汉,湖南省新邵县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本科,副教授 , 主要研究方向:应用电子 410007
杨国辉,1974 年 1 月,男,汉 ,湖南常德,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历: 研究所,职称:副教授 , 主要研究方向:飞机电子设备维修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41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