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时代潮流促进高校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

2021-09-10 04:57范林
传播与版权 2021年7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范林

[摘要]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应顺应时代潮流,端正认识、摆正位置,积极参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工程,积极争取各方政策支持,促进自身高质量发展,为学校学科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科技强国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高校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文件强调“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1]。由此,期刊界掀起了科技期刊体制改革,以促进其高质量发展的浪潮。

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意见指出“我国已成为期刊大国,但缺乏有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存在明显劣势”,进而提出“协同发展、开放竞争,以全球视野谋划开放合作,提升科技期刊规模化、集约化办刊水平”“到2035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团”[2]等一系列措施及目标。这是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精神,推动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此后不久,为认真落实《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的相关精神,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下发通知,启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在国家大力推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这一大背景下,作为包括学报(以下均指自然科学版)在内的离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还有较大距离的高校科技期刊又将何去何从呢?笔者对自己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下简称《理科学报》)的工作经历进行梳理,认为高校科技期刊应依托国家“破四唯”这一大的政策背景,积极参与学校事务,向学校争取政策支持,以促进高校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从而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科技强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端正认识、摆正位置,积极参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工程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科技期刊共计4958种,其中中文科技期刊4429种,占比89.33%[3]。在这几千种科技期刊中,只有极少数才能真正称得上或是接近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如果我们把科技期刊比作一座金字塔,处于塔尖的可以看作是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处于塔体和塔基的则是二流、三流等期刊。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重视塔尖的一流期刊,也要关注塔体和塔基这些离一流期刊还有很大距离的期刊[4]。只有把塔基夯实,金字塔才能稳固。同样,只有把普通期刊建设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才能做实做强。

因此,作为普通科技期刊的从业人员,我们必须要端正认识、摆正心态,积极参与国家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工程。虽然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具有参与面广、周期长、复杂程度高等特点,但在这一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所有科技期刊从业者都是建设者,而不是“局外人”。在这一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积极参与者无论是个人,还是期刊都将得到长足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参与这样一项工程,无论是哪一个层次的期刊,都能够得到发展并向上提升一个层次,从而促进中国科技期刊整体质量的提升。

二、高校科技期刊应积极争取学校政策支持,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高校科技期刊要想获得高质量的发展,需要各方给予支持,包括政策、资金、人事等,这其中最主要的是政策支持。本文以《理科学报》为例进行阐述,分析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以促进《理科学报》的高质量发展。

北师大《理科学报》创刊于1956年,自创刊之日起,北师大的一些著名学者就在学报发文,为学报的发展贡献了力量。60多年来,《理科学报》为北京师范大学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国家的发展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诸如华罗庚、周廷儒、汪堃仁、黄祖洽、王梓坤、刘若庄、孙儒泳、刘伯里、郑光美、陈木法、方维海、杨志峰等院士都曾在《理科学报》上发表过学术论文,其中刘若庄院士在学报的发文时间从创刊一直延续到2006年,发文数量多达26篇。此外,还有很多北师大的教授也曾在学报发文,例如,物理学系赵峥教授在学报共计发文85篇。后来,由于评价导向的问题,北师大理工科类高水平文章几乎全部流向了SCI期刊,学报几乎连北师大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硕士生论文都接收不到。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高校科技期刊应积极利用国家“破四唯”,鼓励将论文发表在祖国大地上这一大的政策背景,积极参与学校事务,向学校争取各种政策支持,尤其是教师学术成果认定及学生毕业论文要求方面的政策,引导理工科师生积极向学报投稿。

(一)积极参与学校事务,制定有利于科技期刊发展的措施

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印发《全面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方案》,其中的工作任务之一是系统梳理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其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完善期刊管理制度机制作为“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与管理水平”的一项措施,学校要求由出版集团(期刊社负责落实)牵头,会同学校其他部门共同研讨制定学校期刊发展的相关管理制度机制[5]。这对《理科学报》来说是一个十分宝贵的机会。此次北师大责成出版集团牵头,一方面,这表明学校确实希望能深化改革学校期刊的管理模式,促进期刊的集群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这对《理科学报》来说也确实是一个发展良机。我们可以根据办刊实际,在充分调研其他科技期刊办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有助于《理科学报》高质量发展的一些政策建议。实际上,《理科学报》在2020年赴陕西调研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赴重庆调研了重庆理工大学期刊社、西南大学期刊社等的基礎上,并结合所做的一些文献调研工作,在征求相关单位和专家意见后,向学校提交了《出版集团关于完善我校期刊管理制度机制的工作建议》,同时以附件的形式提交了《关于成立期刊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建议》《北京师范大学期刊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术期刊分类标准的说明》《关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增补编委和副主编的请示》等文件。这些文件如能通过学校的审议,必将对包括《理科学报》在内的学术期刊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积极参与学校及院系人才评价政策的制定,引导建立“代表作”制度

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制定了《北京师范大学教学科研岗位晋升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指出,教学科研岗位晋升申请条件包括师德要求、学习经历、专业水平与贡献等,其中师德要求、学习经历由学校统一规定,正、副高级岗位专业水平与贡献由学校条件和学部院系条件组成,学校条件由该管理办法规定,学部院系条件由各学部院系根据该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经学校审核通过后施行。并且申请晋升正、副高级岗位须同时满足学校条件和学部院系条件[6]。该管理办法将教学科研岗位分为教研并重型、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三类岗位,每类岗位晋升时所需要的条件不同。例如,晋升教学为主型-公共教学类正高级岗位条件之一是须取得Ⅰ类或Ⅱ类代表性成果不低于5项。该管理办法也以附表的形式给出了代表性成果类型,其中,一流的学术论文属于Ⅰ类成果,优秀的学术论文属于Ⅱ类成果。

根据调研结果,该管理办法发布以后,学校部分学部院系正在制定自己的岗位晋升管理办法。在我们调研相关学部院系的时候,部分单位表示已经把《理科学报》文章算作Ⅱ类成果,等学校人事处审批通过后开始执行。还有个别单位表示,鉴于北京师范大学除了《理科学报》外,没有中文类的科技期刊,因此,《理科学报》文章应该算作Ⅰ类成果,鼓励老师们在《理科学报》发表高水平论文,提高学报的影响力。同时,学报能够为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提供平台,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长远发展下去,《理科学报》必将不断壮大,真正成为高水平学术刊物,从而更好地支持北师大“双一流”建设,并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学部院系层面,尽管已经在政策层面有所调整,在向着支持学报的方向发展,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部分学部院系的博士生(甚至硕士生)在毕业时要求发表一定数量的SCI论文,且要达到一定的影响因子。科学研究一般都是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是团队行为,其研究成果也会由多人共享,第一作者多为学生,教师则是通讯作者。由于学生(主要是博士生)在毕业时需要发表SCI论文,他们又是文章的第一作者,所以他们还是会选择在SCI期刊投稿,不会把文章投给高校科技期刊等中文期刊。所以高校科技期刊很难接收到高水平的博士生的论文。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加强同学校及学部院系的沟通,积极宣传国家关于科研评价的政策,逐步改变“唯论文”“唯SCI”倾向。在最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中,其明确要求“相关单位在学术评价、人才评价中准确把握学术期刊的评价功能,防止简单‘以刊评文’、以‘核心期刊’‘来源期刊’等评价学术期刊及论文质量,反对‘唯论文’和论文‘SCI至上’等不良倾向,避免SSCI、CSSCI等引文数据使用中的绝对化,鼓励实行论文‘代表作’制度。本科生、研究生申请学位和毕业考核不与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情况简单挂钩”[7]。事实上,国家倡导并推行“代表作”制度,本质原因在于论文所代表的学术水平与载体(期刊)没有任何关系,一篇论文无论发表在哪种期刊上,成果都是一样的。

三、结语

2021年5月28日,習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在人才评价上,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8]。学校和学部院系要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鼓励教师把自己高水平研究成果中的一部分成果发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促进中文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这样反过来又能推动学科建设、学科发展,助力国家早日实现“科技强国”梦想。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未来可期[EB/OL].(2018-11-16)[2021-06-25].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18-11/16/c_1123720735.htm.

[2]新华网.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EB/OL].(2019-08-19)[2021-06-25].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19-08/19/c_138320888.htm.

[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4]陈浩元.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强国之路的若干思考[J].编辑学报,2021(02):229-230,236.

[5]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方案的通知》:师党发[2020]27号[A].北京: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2020.

[6]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印发《教学科研岗位晋升管理办法》的通知:师校发[2020]19号[A].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20.

[7]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EB/OL].(2021-06-23)[2021-06-25].http://www.nppa.gov.cn/nppa/contents/312/76209.shtml.

[8]新华网.(受权发布)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05-28)[2021-06-25].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5/28/c_1127505377.htm.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
关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加快建设适应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工业经济
加快发展现代种植业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完善制度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