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学类图书的出版策略探析

2021-09-10 04:57刘汝怡
传播与版权 2021年7期
关键词:出版传统工艺

刘汝怡

[摘要]有关传统技艺的生活美学作品既需要体现其现代精神内涵,又要凸显文化自信。文章对《金缮:惜物之心》的出版流程进行了务实、系统的梳理,分析了项目中的创新和开拓之处,亦对其一些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旨在探析生活美学类图书出版的社会价值和出版实践经验,以期为其他同类出版物的出版发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活美学类图书;传统工艺;出版;《金缮:惜物之心》

当今时代,工作与生活节奏愈来愈快,人们的压力也愈来愈大,对平静、富有审美意蕴的生活也愈发向往。因而在出版工作中,出版社要挖掘具有新鲜视点、能够映照人内心的生活美学选题,策划应观照“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坚定的现实基础,增强中国人的骨气与底气”,同时保证出版物各个方面的品质,最终达到以情感感染读者、以专业引领读者、以理念影响读者的效果。此外,出版社做好生活美学类图书的出版工作亦有着或大或小的社会价值,不仅对人内心的安稳、人与物及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甚至对社会的和谐大有裨益。而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出版工作,则是出版社实现这个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金缮:惜物之心》是通过寻访13位日本金缮师来讲述金缮技艺及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生活美学[1]。它引进的是2013年3月25日由日本诚文堂新光社出版的《金継ぎのすすめ:ものを大切にする心》的中文简体字版权[2]。《金缮:惜物之心》中文简体字版的出版工作从2016年立项到2019年1月出版上市,历时三年多。这个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都以较高标准被严格把关,同时在整体策划、项目运营上亦有不少探索和创新之处,整个过程体现了出版人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由于对细节和质量的追求、形态和推广的探索,在某种程度上该书对成本和效率是有所牺牲的。文章通过梳理这本书出版的全过程,复盘这个项目的收获、经验和需要进一步改善的问题,希望对相关的出版工作提供参考。

文章分别从《金缮:惜物之心》的立项、策划、翻译、编校、设计、选纸、印刷和营销推广,以及项目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从读者、文本理念、市场等多个角度评估与立项

金缮,字面意思是“用金修缮”,工艺属性属于漆艺,是以天然大漆黏合碎片,再以纯金粉修复、装饰破损器物的技艺。现代人的生活追求快速和便利,很多物品即用即弃,如今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想到去修补什么。然而,金缮这门手艺是以珍惜之情对待残破旧物,倾注时间精力去修补与装饰,甚至会用贵重的纯金。

这个强烈的矛盾不禁让人反复思考像《金缮:惜物之心》这样的作品在当下会被读者认可吗?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一种无法忽视的张力,因为金缮以“惜物之心”表达了一种功利之外的生活哲学、审美探索和不同的价值选择,这是非常动人的。当然,我们也相信这种理念和实践有其东方文化的基因,并且在当今时代下显得格外有意义。

金缮技艺根源于中国的漆艺,其不只在日本发展顺利,在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其中。当代中国虽然已经有以邓彬、游莎莎为代表的金缮作者和金缮爱好者,但是他们学习金缮技艺大多是观看日本的相关教程,并结合中国传统漆艺自己摸索而来。重要的是当下中国市面上暂未出现有关金缮的读物,出版这部作品对我们国内更多的人了解、学习金缮技艺大有裨益。同时,从文化市场的角度上看,这本书也很可能成为国内第一本金缮读物,可填补国内该领域的空白。

二、把握文本,定位细节,开拓策划思路

(一)出版理念的精准定位

《金缮:惜物之心》不像心理、旅行、情感、小说等种类的大众读物,它对读者来说有一定的阅读门槛—既有观念的门槛,又有专业的门槛。因此,这本书的读者群体相对比较垂直,主要是关注生活美学、器物、茶道、技艺、设计等领域,有一定审美能力和经济基础的人群。通过给这部分读者进行群体画像,出版社也可以了解喜欢这类图书的读者对该类图书的需求和具体期待。他们对书的细节、质感、内容的专业程度、装帧设计感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出版社对图书的定位从文本质量到产品形态,在保证独家标识性做法的前提下,要在各个细节上强调图书品质和调性。另外,读者怎样从观念走向具体的生活品位,出版社在后端的宣传营销上也需要设计不同的思路,以便让更多读者对这本书的理念产生共鸣和情感认同。

(二)出版内容的創意策划

一是金缮工艺属性的中国渊源;二是中国的金缮作者已经有非常出色的理念和金缮作品;三是出于本土化的考虑,作为对文化自信负有使命的编辑,不甘心这部引进作品只有日本的内容,而是希望在出版工作上能真正对党的十九大相关精神在认识上不断深化,进而在行动上真正落实[3]。因此,出版社邀请了被媒体誉为“中国金缮第一人”的邓彬先生撰写了《金缮别册》(同时也邀请邓彬先生担纲审读,确保引进内容翻译上的专业性)。出版社通过这样的策划,以期达到中日文本对照,让该书成为一部丰满的、可以落地生根,同时能体现我国传统技艺的作品。别册虽然体量小,但是分量很大,讲述了金缮的概念、发展历程、相关专业知识和它代表的情感意蕴。与此同时,它也充分展现了中国金缮作者的技艺水平和思想深度。

(三)出版形态的开拓创新

《金缮:惜物之心》这个项目不止于传统纸质图书的出版,出版社期待更丰富、可以实操的产品形态,也考虑过把“缮”作为一个符号,立体地开发专业工具、生活周边、后期的展览、教学沙龙、游学。但是在立项后,综合人力、资源方面的情况,出版社最终集中精力开发了金缮和纸胶带,并和国内一流的金缮工作室合作开发了适合初学者使用的金缮工具套装。

三、翻译与编校的专业性和责任意识

本书的翻译张含笑本身就是金缮爱好者,同时也是这本书的推荐者。因此,她在翻译过程带着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她的翻译也赢得了邓彬老师等多位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同时,这本书经过3位编辑多轮次的文字编校、内容核查,稳妥处理了疑点,甚至对日文版本的错误也进行了纠正。此外,在书下厂前,编辑与译者一起把书中涉及的金缮工作室的网址、地址、电话都一一核查、更新,以期给读者提供最新、最准确的信息。

四、充分理解金缮理念的设计表达

出版社选择让业务水平过硬、视觉呈现有其独特风格,同时也是金缮作者和认同金缮理念的设计师及其团队来操刀这个项目。设计师在书、和纸胶带和金缮工具套盒的设计上做了相互呼应的整体设计,最终在2019年9月其代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众多美术类专业出版社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中国编辑学会主办的第28届“金牛杯”优秀装帧设计奖。

五、在选纸、印制方面秉持工匠精神

为了表现金缮作品金色线条的质感,该书内文平铺了大面积黑色底色,同时为了呈现灰度变化,出版人员采用了在黑色之上印专色金细线条的方案。但它的印制难度非常高,存在多种风险,也因此对纸张的涂布程度、白度、质感、静电程度以及对油墨和印刷工艺的表现都尤为挑剔。但是为了能达到理想效果并保证大货质量稳定,出版社试印了10多款内文纸,尝试调配了若干种专色金,也和印厂工作人员、设计师、纸张供应商等一起想办法解决遇到的难题。最后,内文纸选择了105G富士樱花纸;而在护封的选纸工作上,为了能体现器物质感,出版社选用了昂贵的进口特种纸—野陶纸。在出版社领导的支持下,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与付出,再加上几个月的调试,最终这本书呈现在大众眼前,虽不能说完美,但是令人激动。

六、营销推广:结合出版形态开拓更广泛的合作平台

《金缮:惜物之心》上市不久后,书和套装就得到了苏州博物馆青睐。出版社沿着博物馆这一线索,先后和苏州博物馆、上海文物保护科技中心(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官方机构达成合作。此后,在北京文质工坊、会空间、93号院博物馆的金缮展中,该书受到广泛关注。同时,该书也参展了北京朗园图书市集、上海文创节等针对年轻人的市集活动。此外,还有其他的新媒体曝光及线下合作。包括:开眼eyepetizer精选好物、谁最中国、中艺藏公号、震旦博物馆、亚朵酒店、物道、歌林小镇等各领域平台。

七、项目不足之处的反思与分析

(一)成本控制

在时间成本上,该书出版流程较长,其中因为五色印刷、大面积印黑等印制技术难度,该书从选纸、试印,到与印厂、纸厂、设计师、材料科、出版科的沟通,再到各环节方案的修改、协调,最终印制完成并获得较好的效果,耗时近5个月。这个印制周期是一般书籍的5倍,总体时间成本过高,其中除了有一些流程上的原因,造成协调上耗费了不少时间,还有印刷要求高的原因,需要权衡各种风险和尝试更多效果。当然,这使团队获得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和对纸张、印刷的大规模学习机会,但是这样的操作不应该常态化。

在经济成本上,设计师的方案挑战了成熟常见的图书印制方式,对纸张、印刷、油墨、印厂专业技师的能力都是考验。为了最终的效果,纸张、油墨的价格都较为昂贵,但是经过近两年和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研讨学习,团队积累了相关经验,也发现有一些地方可以选择更具性价比的方案(纸张、印制工艺、油墨的匹配等)来达到满意的印制效果。

(二)印刷难题

该书即便经过非常繁复的试错和调整,但最终的印刷效果还是有疏漏之处。由于图注文字多为专金色,当其恰巧位于图片背景中颜色相仿处时,文字便不宜辨识。例如,《金缮:惜物之心》第74页上的图注便存在这样的问题。

《金缮:惜物之心》虽然不是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超级畅销出版物,但其各方面细节所体现的工匠精神,产品形态的豐满度、品质感获得了很多中国金缮爱好者的高度评价和读者的喜爱。这本书也于2019年4月登上“做书”好书榜和《中华读书报》好书榜,并长销至今。

随着商品化时代的到来,这本书的深层底蕴会被重新激发,它会带给读者反思生活方式的积极影响。不管是器物、感情、重要的人际关系,还是我们的生活,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并寻找方法修补、重建和创造新的活力和美好。

从专业角度来看,在生活美学类图书产品的出版工作中,编辑应具有较高的职业伦理信仰并且不断提升各个环节的技术水准和美学素养[4],在深入理解读者与产品后,灵活整合各方资源,大胆开拓新的模式和渠道,并且在所有环节中精益求精,以自身的使命感和专业性来保证图书的质量,进而提高产品的技术性、艺术性和思想内涵,打造真正影响读者、影响社会的生活美学类图书产品。

[参考文献]

[1]小泽典代.金缮:惜物之心[M].张含笑,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小泽典代.金継ぎのすすめ:ものを大切にする心[M].东京都:诚文堂新光社,2013.

[3]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李金正,陈晓阳.论编辑“工匠精神”的历史源流及其当代启示[J].出版发行研究,2019(04):18-23.

猜你喜欢
出版传统工艺
江西45项传统工艺纳入振兴计划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接龙小说“出版”,开学大家嗨起来!
众筹出版是一种出版创新
民国时期老课本出版略探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
从西方青年学者与翻译家看中国出版“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