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教育视角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研究

2021-09-10 07:22邓丽昕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生命教育模式

邓丽昕

摘要:伴随着社会进步和素质教育的发展,作为高校德育的环节,大学生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者和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出发,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将积极生命教育分为积极生命认知、积极生命情感和态度、积极生命行为和能力三个层面的教育模式。结合国内外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大学生积极生命教育的方法和模式建议。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生命教育;模式

人们总是对生命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充满了好奇,对于不断在思考提高生命教育的效度的方法,人们对生命教育视角下积极心理发展模式的研究愈加的重视,相关的研究成果日渐丰富且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系统。而对于学生来说,积极生命教育对其心理健康方面所起的作用显现出来。研究者通过大量的社会现象、理论研究和实证,证实积极生命教育发展模式在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促进学生构建完善和导向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提升公众关注度和敬畏生命价值方面有显著的成效。但我国对生命教育积极发展模式的研究,尤其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积极发展模式探索尚处于初级状态。所以,不断丰富和拓展其内涵,构建基于我国高校特色的积极生命教育模式,必然会对将来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对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塞利格曼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要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积极心理学,并尝试把积极心理学思想和理论应用到各个领域。积极生命心理学较其他的心理学研究领域,更关注人的积极品质,倡导培养人的积极情感,探索生命的积极意义。大学生是竞争压力、学业压力、人际压力都非常密集的群体,因此,将积极生命教育发展模式理论引入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将有助于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提升生命教育的质量。本文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和探讨大学生生命教育发展模式的内容、方法及途径,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内涵,同时针对高校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积极生命教育工作进行探讨,为高校德育工作实践提供此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推动高校生命教育工作的深化发展。

一、积极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生命和積极生命教育内涵

生命是一个内涵极其宏大的研究客体。因此对于生命教育的理论诠释,不同的学者观点亦各有侧重。孙赫(2009)认为生命教育需要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方法,从不断满足人的需要出发使生命向更高的高峰发展,进而使人的生命质量走向优秀。杜长冲等(2014)认为生命教育是基于物质性生命,在尊重个体生命的基础上,按照目的性、计划性的方式组织的教育活动,将生命意识的培养贯穿在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体过程进行,具有完整性、人文性的特点,倡导个体去实现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活动。肖川(2013)提出生命教育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哲学内涵,是教育本质中应该具备的一种存在形式和价值追求;是对传统教育中生命意义的升华和超越,是对人性向善的启发和引导;其内涵涉及新的教育理论、什么是幸福的人生、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同时对教育实践领域也有丰富的内涵阐述。刘文霞(2010)认为生命教育至少应包含以下三个基本哲学理念,首先,生命教育必须依托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其次,生命教育涉及一切生命;最后,生命教育必须以“人与社会”的双视角为基础。冯建军(2014)认为生命教育是生命整全的教育,是化解生命与社会规则对立,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割裂,以生命教育整合道德的教育,将道德教育融入生命教育之中,统合成道德的生命教育。

综上所述,构筑生命意义观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与生命和死亡概念的形成、生命过程和死亡现象的体验和感悟紧密相连。随着研究的深入,生命教育的界定更为开放和全面化,具有了更高层次的意义。

2.积极生命教育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积极生命教育模式是以关注和激发人积极向上的内心诉求为主旨,揭示人类优势和促进其积极机能应用的教育教学方式,帮助人们去识别和理解自身的优势,以及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命观、帮助生命弱势者发掘积极方面,培养个体生存能力,进而使其珍惜生命,激发个体探索生命中更高形式的价值体验、探索正能量,让生命释放出本身所具有的能量。

积极生命教育模式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引导大学生构建更加健康的生命观、培养积极生命情感和态度、提升生命保护和价值追求能力,探索生命的高级意义并付诸在行动中。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教育内容:积极生命教育模式认知、积极生命教育模式的情感和态度、积极生命教育模式的实践和能力。

二、积极生命教育模式的维度与实践模型

积极生命教育模式的内涵和主要内容包含三个维度。帮助学生在认知层面树立积极的生命观;在态度和情感层面构建体验积极生命价值观所带来的幸福感;在实践层面,帮助学生在行动方面去追寻积极生命价值的能量,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能力。

(一)积极生命教育模式的认知引导

对于积极生命教育模式的认知引导包含对生命本质、过程、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内涵了解和能力培养,可以从生命的本源角度引导大学生从积极的角度去体验生命的价值,用主动的作为去改善不良的的观念,探寻生命的高阶意义。

第一,积极发展模式中关于生命本质的教育

生命本质教育是从树立正确的认知开始的。当一个人能感受生命、认识生命的、实践生命价值,才能使生命教育成为源头活水。大学教育以知识的传授为主。生命教育通常以概念的文字形式呈现出来。但生命的存在形式是鲜活而生动的,有生发衰老、有情感起伏,需要用心、用情去体验和感受。这是生命教育最难和最重要的阶段。当个体能有对生命的初始感知和正确认识时,生命教育才有开始的可能,进而促使个体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等情感的萌发。

第二,积极生命教育模式中关于生命过程的教育

生命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完整性,都是积极生命教育模式中非常重要的教育環节。当大学生能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时,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独特性和完整性;当大学生能通过情感体验去感知与环境的关系时,就能懂得生命是自己的,但同时对于家庭、社会和国家都负有责任,不能轻视或者是放弃自己以及伤害他人的生命。积极生命教育模式就是让大学生在感知和尊重生命的基础上,去探寻生命的更高阶形态。因此,教育者应该培养学生生命的责任感,学会珍惜和爱护自己、他人的生命,进而对一切生命都有敬畏心。

第三,积极生命教育模式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教育

积极教育发展模式中非常强调正向、主动、乐观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评价对个体的影响。这两者深刻影响个体的生命观和行为导向,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命发展的方向。所以开展此方向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培育对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充满好奇和动力。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元,教师要帮助学生厘清思路,激发自己生命本源的能量和动力在哪里。积极生命教育模式要求要从发展生命的潜能出发,不断提升每个阶段的生命价值,避免受物质基础、社会地位等非本源性评价的干扰,要让学生明白每个生命都有自身的价值,都是独特和鲜明的,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内在的成就动力,拥有完整的人格。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在受到外部干扰,感到巨大压力的时候,保持内心的稳定状态,不断探索和发挥自身的价值。

(二)积极发展模式的生命情感和态度教育

积极的生命情感和态度教育是大学生对自身和外界环境所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感受,包括我们日常感受到的自豪、激情、喜悦、归属感、安全感等情感体验。这些感受能够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美国积极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在她的著作《积极情绪的力量》中阐述了积极情绪体验可以提升我们的主观幸福感,使我们的情绪平稳,感受流畅,成为更有创造力的,人际关系更良好的人。弗雷德里克森认为个人不能简单地获得积极情绪,必须通过一种非常具体的方式来打开积极情绪的通道。

积极生命教育应该教会学生能自主的、有意识地体验积极情绪的重要性,学会自主的感受和提升自己的积极情感,自己要成为自身良好情绪的掌控者,以正向的状态感受自身的或者周边的美好,并理性看待挫折,学会悦纳自我,欣赏自我,增加其掌控自身和周围环境的信心,从而主动化解危机,提高生命质量。

感恩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生命体验的情感。感恩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去感知人际关系、现实生活境况中的积极一面,对于一些负面的状态也能理性对待,通过这种方式人更容易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幸福更强烈。同时感恩是一种生命品质,当一个人具有感恩的习惯,他从人际关系和环境中获得快乐的概率高,同时能提升自身的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水平。

态度较情感而言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能在自身特质的基础上以特定方式来感受事务,并做出具有倾向性的行为。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是情感的外部表现形式,在每个人的生命中发挥积极的重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态度也就是看待事物的视角会影响情绪,进而形成对应的心理状态。同时态度也会对周围的人、人际关系产生直接影响。

美育教育是引导学生感知美、了解美、创造美。它是促使人去与外界美好事物发生链接的重要途径。这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要义,也就是关注正向、美好的事物和状态。通过此方式,人们也能更好的表达和宣泄负面情绪,构建对美好的情感从而形成对自己和环境善意的态度。美育教育是积极生命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较好的培养学生的积极人生态度。

(三)积极发展模式的生命行为和能力教育

行为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互动的途径。能力是影响行为效果的关键性主观因素。生命行为是个体生命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具体存在方式,决定着生命的质量和形态。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实践不断提高的。因此生命能力教育对于提升生命质量,改善行为效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生命教育对个体的影响绝不是停留在认知层面的,它通过能力的完善,行为的矫正来引导学生珍爱生命、避免消极的行为;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将认知层面的知识付诸行动,继而做到探索和追求生命的高级意义。

综上所述,积极生命教育是以大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教育为基础,从行为和能力的提升为途径,开展的关于生命意义、价值中积极要素的感知、实践、表达的教育。通过学生在不断感知生命美好的过程中,让学生出了对大学生进行认知和情感态度教育以外,还应该针对生命能力和行为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展开教育。例如可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以提升生命能力为主题开展课程教学、团体辅导、素质拓展和实践等,引导大学生学会如何做出积极的生命行为,提升自身生命质量。

三、开展积极教育模式的途径

积极生命教育可以融入高效教育的各个方面,可以通过传统课堂教育、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等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提升大学生对自身生命的认知、感悟和实践能力。这些模式各具特色,能在不同的维度起到较好的效果。

(一)开展积极生命教育的途径

1.开展积极生命教育观念的理论教育。积极生命观教育不是在矫正个别人的个别“心里问题”,而是在宏观层面感知生命的价值意义和教学途径,在微观层面帮助学生找到生命价值中“积极”的因素,提倡一种新的预防观,即把对自身的关注放在能产生积极向上状态的方面,例如尊严、幸福、乐趣、意义等,而不是眼睛盯在自身的错误和对周围环境的不满方面,例如性格短板、能力不足、外貌不佳等。

理论教育在生命教育中的意义是通过理论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基本内涵和抽象本质。积极生命教育理论体系是让人们去热值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找到提升生命质量的方法。高校生命教育应以教育理念为最根本的突破口,在重新审视生命本质和特性的基础上,重塑教育观念,真正以人为本,构建积极的生命教育模式。理论教育的形式可以是课堂讲授、翻转课堂等。

2.转变积极生命教育目标的实践教育。塞利格曼曾指出,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变,实现从修复心理疾病到构建人類积极品质的转变。从这一点上说,高校积极生命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引导大学生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通过拓展大学生的积极体验,发掘与培育个体内在的积极因素,最终致力于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塑造。此外,高校作为实施生命教育的主体,需要将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目标,将生命教育的元素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教学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为实践是促使表象认知向内心认同转变的重要方式,可以创设生命教育主题,引导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体验生命的可贵;学会珍爱生命,探索实现人生价值的生命途径。

3.建构积极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情景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渠道,建立一套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十分必要,应当以积极生命教育课程为核心,拓展出相应的课程体系,或者将其延伸到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课程体系中应当包含以下的内容。首先,开展涵盖积极心理学、健康教育、思政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安全教育等内容的积极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其次,增设积极生命教育课程,加强课程建设、管理和研究。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学习和掌握积极生命教育的要义,把生命教育的价值和内涵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能在日常的教学中感受到丰富的情绪感染力,多采用沉浸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就能感受到生命所带来的喜悦和幸福。最后,在教学方式上,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情景模拟的教学形式作为重要的载体,能超越时空上的限制。情景模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去思考和感悟不同场景和人物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共鸣,或者深刻的理解。这种情绪共鸣对于大学生体察他人生命的状态,感知自身的价值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营造幸福快乐的积极生命教育体验环境。

教学形式只是教育的表层承载形式,生命本身就是复杂、丰富、变化和敏感的,要让大学生能有积极的生命体验,并对此形成稳定的人生观,校园和社会环境作为最大的教育容器,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需要学校开创教育途径,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生命的美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到社区、农村、基层厂矿等不同的环境中,引导学生去体验不同环境中不同群体的生命历程,从而培养不同视角看世界;不同维度体验他人感受的能力。进而促发生命感悟。要不断创新教育途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大学生由经验而进行生命感悟,并能积极实践。生命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它需要从学生的生活逻辑和问题逻辑出发,直接面向学生生存和发展的现实,把学生的快乐体验和幸福感受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从而实现生命教育的生活化。实践过程中,高校可以结合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展开,如进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服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体验生存的幸福和生命的快乐,体验生活的关怀与温暖,体验生命的责任和使命。

5.创设积极生命教育氛围。积极生命教育需要高校加强人文校园建设,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校园传媒载体建设,充分利用学校报纸、校园广播、校园橱窗、校园电视及校园网络等设施,发挥微博、微信、易班等网络新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实现对大学生生命成长的呵护、关注与疏导,营造充满生命情怀的校园环境,以积极渗透的方式净化校园中每一位师生的心灵,使大学生更广泛地接受生命教育。教育者要深度挖掘校园或大学生中存在的积极力量,并进行扩大和培育,使每位大学生的积极力量在积极的环境中得到充分表现和发挥,进而培育大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品质。生命教育是一种开放式教育,应该寻求家庭和社会教育的配合。

总之,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积极生命教育是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全面渗透的教育,它更加注重教育过程的情境性、实践性、体验性和积极性,它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通过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积极人格的塑造,最终实现个体的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C.R.斯奈德,沙恩·洛佩斯(美)著,王彦等译,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10月。

[2]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美)著,王珺译,积极情绪的力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李娅.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实践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4]付燕妮.大学生生命观现状调查与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5]刘文霞,陈黎明.对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1):01-04.

[6]王健.生命教育发展与研究综述[J].中国德育.2014(04):78-80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生命教育模式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研究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