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哀”是理解日本文学的一把钥匙,是日本诗学中的一个重要理念。“物哀”是对万事万物的一种体会与感受。或高兴,或悲伤,或喜悦,或哀愁。松尾芭蕉是日本的俳圣,他创作的俳句广为人咏,将俳句带入了真正的艺术殿堂,并具有了审美情趣。而作为日本重要的诗歌形式,芭蕉俳句也是“物哀”的极大体现,在旅行生涯中,触景生情,留下了大量“知物哀”的不朽佳作。
【关键词】芭蕉;俳句;物哀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1)21-0024-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人文社科类)“日本俳句鉴赏——以松尾芭蕉为中心”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SK-34)。
“物哀「もののあはれ」”是日本传统文学、诗学、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可以说,不了解“物哀”就不能把握日本古典文论的精髓,就难以正确深入地理解日本传统文学,就无法认识日本文学的民族特色。[1]
日本文学的「もののあはれ」(物哀)由「あはれ」(哀)衍变而来,「あはれ」一词是表示感动之情的词语,最早见于古代歌谣,在《崇神纪》《景行纪》《古事记》《武烈纪》《推古纪》等歌谣中都有出现。现代语言,对“哀”的理解,往往局限于哀叹、哀怜、悲哀之意。但是在古代,“哀”却是一种朴素的爱的表现,这种爱可以是赞叹、喜悦、共鸣、同情、怜悯、哀伤等多种发自心灵的感动。「あはれ」(哀)是内心感动发出的声音,是一种真情的流露,在诗歌里也是如此,看到壮美河山,感受四季变化,或者遇到什么事,感动于心,于是发出「あはれ」。这种感动既是个人情感的表達,也可以是包括对民族性、国民性的情感的共鸣,从这层意义上说,没有「あはれ」的感动就不存在日本的诗歌,因此「あはれ」是日本诗歌审美的母体。[2]
本居宣长在《紫文要领》中写道:(文学)本意是为了让读者深有所感。所谓有所感,俗话就是心中骤有所悟,对所见所闻感到有趣、可笑、可喜、可怕、稀奇、可憎、可厌、可哀而动心的,都是有所感。那么对于事物,善的就是善的,恶的就是恶的,悲的就感到悲,哀的就感到哀,懂得体味这些事物,就叫做知物哀,叫做知物之心,叫做知事之心。[3]
俳句是日本一种十分独特的诗歌艺术,作为只有十七个音的经典短诗,俳句包含着大千世界。俳句虽然短小,却在日本乃至世界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眼看去,似乎尽是写景咏物,其实不然,还有很多叙事的作品。有日本俳圣之称的松尾芭蕉,半生旅行,浪迹山川,饱尝自然风光,风物人情。在其创作的俳句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对大自然,对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描写,更能体会到芭蕉随之掀起涟漪的心情,或赞叹,或悲伤。在旅途中,芭蕉还能将自己的感受与百姓生活相结合,或喜悦,或怜悯。不仅如此,芭蕉俳句中也不乏抒发家国情怀的作品,或共鸣,或哀伤。不得不说,芭蕉俳句的这种发乎于景,感动于心的触景生情的特点,充分流露出日本诗歌审美的核心理念——“物哀”。而芭蕉也可以说是一位“知物哀”的伟大诗人。
下面就通过分析芭蕉的几首作品,还感受其作品中的“物哀”。
一、通过对山川自然的描写,感知“物哀”
「行春や鳥啼魚の目は涙」
匆匆春将归 鸟啼声声无限悲 鱼哭泪花飞[4]
这首俳句从词句的描述来看,写的是暮春之月,惜春之情,使鸟儿悲啼,鱼儿落泪的情境。背景是芭蕉1689年正要踏上《奥州小道》的旅途时,与弟子惜别之际,吟咏了此作。通过以上的描写,芭蕉有感于和亲朋好友分别而远走他乡,悲从中来。写下了这首作品,抒发了芭蕉对弟子亲友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是一种感情的直接流露,很好地诠释了“知物哀”之心。
「荒海や佐渡によこたう天の川」
大海狂涛涌 佐渡岛在狂涛中 银河岛上横[4]
芭蕉在《奥州小道》之旅中,来到波涛汹涌的日本海,大海对面就是罪犯流放地佐渡岛,天上银河横跨其间。这一天正是七夕,连牛郎织女都能一年一度相会,而流放在佐渡岛上的囚徒却无法与家人团聚,何等悲凉。而自己也是天涯孤客,羁旅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芭蕉在行旅途中,面对所见自然风光,而不由得产生出这种哀伤的情绪,从而留下经典句作,正是日本诗歌“知物哀”的极大体现。
「四方より花吹き入れるにほの波」
落樱吹四方 琵琶湖面花波漾 堂前好风光[5]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光浪漫的美好季节,琵琶湖畔樱花盛开,忽有一阵风吹来落英缤纷,花瓣撒落在湖面上,随着涟漪轻轻荡漾。而芭蕉门人的洒落堂草庵正是面对此湖所建,芭蕉携弟子来此探访,盛赞草庵,做此句。青山绿水,樱花飘洒,环境优美。不难看出芭蕉当时的轻松愉悦的心情。对所见所闻,感到悲伤的就悲叹,感到喜悦的就抒发,目尽佳景,口吟风雅。这不正是“知物哀”的表现吗?
二、通过对风土人情的体验,表达“物哀”
「鞍壺に小坊主乗るや大根引き」
萝卜田地旁 小孩端坐马鞍上 大人弯腰忙[4]
此句是一首风趣幽默的田园诗。冬天,农民们带孩子去田里拔萝卜,大人们在地里忙着干活,小孩还小,帮不上忙,又怕他到处乱跑,就把他放到马鞍上,马就拴在萝卜地旁边。马很高,孩子想下也下不去,端坐在那里,东看看西望望,像个小哨兵似的。[4]
田间劳作肯定是辛苦的,但在旁人眼中却很有趣,很美。芭蕉目睹了这一情景,感到非常有趣,便写下了此句,抒发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这是芭蕉后期的轻妙风格,风趣幽默。可见,芭蕉俳句的“知物哀”,不仅有悲叹,有哀伤,有喜悦,也有轻妙,有风趣。
「綿弓や琵琶になぐさむ竹のおく」
砰砰弹棉弓 竹林传来慰人心 犹如琵琶声[4]
弹棉花,织布做衣是普通人的生活的一个缩影。经年累月奔波于旅途的芭蕉,听到这生活之音,却说像琵琶声,感到了很大的安慰。从中读者不难体会到芭蕉顿时心中生出的家一般的感觉,旅居于此,如同住在家里,感到亲切,觉得温馨。由弹棉弓发出的声音,而产生的“物哀”,芭蕉将其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三、 “物哀”中的家国情怀
「若葉して 御目の涙 ぬぐはばや」
用一片嫩叶 我想轻拭您眼里 晶莹的泪滴[4]
在奈良的唐招提寺,供奉着鉴真和尚的坐像。鉴真和尚是唐代的一位律宗大师,应日本僧人邀请,渡海到日本弘扬佛法。五次渡海失败扔矢志不渝,六十七岁时第六次渡海,终获成功,抵达奈良。由于历经艰辛,鉴真双目失明,唐招提寺供奉的即失明的鉴真像。芭蕉在开山堂瞻仰大师塑像,仿佛看到鉴真眼中含着泪滴。门外,初夏的树木在阳光辉映下苍翠欲滴,芭蕉想摘一片柔软的嫩叶,轻轻地为大师擦去泪花。
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不仅弘扬佛法,还带去了中国的建筑、医药、书法等先进技术和文化。特别是他那顽强的精神,从古至今感动了无数日本人,受到了日本人的尊敬。芭蕉面对双目失明的鉴真像,内心对崇敬与感动油然而生,发出“我多么想用一枚嫩叶擦拭您眼里的泪啊”的感慨,這种直接的情感流露正是日本诗歌“知物哀”的体现。
「夏草や兵どもが夢の跡」
夏草何茂盛 昔日沙场勇将士 功名化梦影[4]
芭蕉在“奥州小道”的旅途中,到达奥州高馆,看到源义经曾经浴血奋战的地方,如今夏草萋萋,不禁唏嘘感慨。
源义经是日本人爱戴的古代将领,在源平争战时带兵征讨平家,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因得不到源赖朝的信任,兄弟反目,逃到奥州。奥州的领主藤原泰衡迫于源赖朝的压力,派兵攻打义经所在的高馆。面对五百多名敌兵的包围,战至最后一刻,切腹自尽,时年31岁。[4]
芭蕉的这首俳句是一首怀古伤情,忧时伤世之作。怀古,是对忠臣义士的凭吊,忧时是对盛衰枯荣的共鸣。这种触景生情的诗作可以说是芭蕉俳句“知物哀”的代表作之一。
“物哀”这个词有各种不同的用法,但其意思大体相同,就是对所见、所闻、所行充满了深深的感动。通常以为它只是悲哀之意,其实不然。一切高兴之事、有趣之事、悲哀之事、爱恋之事,大都兴叹为“あはれ(物哀)”。[6]
本居宣长又进而将“物哀”的理解延伸至“知物哀”,一是感知“物之心”,二是感知“事之心”。他认为“物之心”主要是指人心对客观外物(如四季自然景物)的感受,而所谓的“事之心”主要是指通达人际与人情,而将“物之心”与“事之心”合二为一,就是感知“物心人情”。
松尾芭蕉作为日本“俳句之圣”,将幽默诙谐的短诗发展成了具有禅意的俳句,让俳句真正走上了艺术道路,具有审美情趣。[7]
通过以上作品的分析,不难看出,在芭蕉俳句作品中,无处不流露出面对自然景物而产生的“感物之心”,以及体验过风土人情后的“知事之心”。因此而发出的兴奋、凄凉、寂寞、孤独、思恋、抑郁、悲哀等种种情感体验,体现了芭蕉俳句的“物哀之美”。可见,芭蕉是一位“知物哀”“感物哀”的伟大诗人,芭蕉俳句也是“物哀”这一日本文学审美核心理念的重要作品。
参考文献:
[1](日)本居宣长.日本物哀[M].王向远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2]王向远.日本之文与日本之美[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122.
[3]郑民钦.和歌美学[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41.
[4]王吉祥.日本俳句三百句赏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31+35+38+24+29+32.
[5]郑民钦.风雅俳句·行走春夜里[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9:24.
[6]黄芳了,杨爽,林茜茜.日本文学理念精要[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9:41.
[7]周雨垚.论日本文学理念“物哀”——以《源氏物语》和松尾芭蕉俳句为例[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5(6):96.
作者简介:
熊岚,女,汉族,江西抚州人,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日语教学,日本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