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川
《语文课程新标准》里把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不但包含人的文化性,還包含文化的人性,它实际上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
老师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要体现“人文性”,把老师逼迫学生的体验转化成学生自觉亲身体验,如在教《陶罐和铁罐》这课时, 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把“灌输式教学”转化成“探究式教学”。
如教《鹿角和鹿腿》这课时,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进行问题研究,这样就可以把过时的“权威课堂”“霸权话语”变成“民主课堂”“心灵交流”。
本人自从学习《语文课程新标准》后,每次上课时,每一个很小的细节都不放过,很注重人文关怀这些方面,辟如在上课时, 有的老师发现学生读书时,时间超过自己预设的时间,就马上叫停,学生就乖乖地放下书来,即使有的学生读兴正浓,欲把书读完, 也被教师的威严叫停了,扫兴地放下书本。
我不是这样,课堂上只要还有一个学生课文没读完,我都不会打断她(他),而是耐心地等待,甚至鼓励他(她)提高朗读音量,给予她(他)鼓励把课文读完。两相对比,前者真是令人扫兴 ! 而后者才是真正体现老师的人文关怀。
一、二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不能持久,所以我在教学低年级语文时,想方设法地开展教学活动,调动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人人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环节中,不用教师的权威强制学生参与学习,不是简单化,单一化,而是采取一些方法:如听音乐、猜谜语、做游戏、讲故事等,激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了解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可以让学生同桌、邻桌交流记字方法,编顺口溜记生字,开火车读生字,哪个生字容易写错, 让学生板演形近字、音近字组词,用生字组词等。
总之,我十分注重学生的独特个性,采取多样方法、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中学到知识。这样学生才乐学、善学而且愉快。只要老师多花一些心思,学生就多一份收获。学生有了收获,老师也跟着快乐。
从教这么多年来,扪心自问,我在让人文性走进语文课堂之处有时做得欠缺。
记得在第一次上《宇宙的另一边》这一课,自己正在滔滔不绝地在讲台上讲课时,发现有几个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我唯恐课文内容讲不完,就严厉地说:“安静地听,不许说话!”学生看见老师这架势,吓得闭上嘴,乖乖地听讲了。
课后,我问了那几个学生:“你们刚才在下面窃窃私语什么呀?”他们回答,他们在想象宇宙的另一边是什么,说得还蛮有趣的呢,他们很想说出来给同学们听听,但又害怕老师说他们乱扯。”
多爱想象,多爱展示的孩子呀! 但是我却没给他们展示的机会, 而是用教师的权威来压制他们,说到底,这是语文的人文性被我忽略了呀!好惭愧!
从那以后,我在上语文课时,注重让学生体验,尊重学生个性心理特征,让人文性走进课堂。
还记得一堂作文课,作文题目要求写《我爱我的家乡》,我巡视时,发现平时作文写得较好的韦媛媛的作文写道:“我的家乡在湖南,我爱我的家乡,因为我的家乡人才辈出……”我就问她: “你不是广西人吗?怎么写家乡是湖南呢?”
全班同学听后,哄堂大笑。我也严厉地说:“写作文要实事求是,马上修改 !”韦媛媛说:“老师,请听我解释!”我没耐心地说:“没什么好解释的,赶快改正 !”韦媛媛眼含泪水,不情愿地进行修改。
下课后,韦媛媛跟我解释说,她的爸爸是湖南人,她父母去打工了,她没人照看,三岁时就到我们广西这里跟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我真是不了解她,让她受委屈了。
直到今日,韦媛媛噙满泪水那种可怜兮兮的样子,还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她是不是在埋怨着我没人性,对她不了解呢?现在回忆起来,觉得自己在那堂作文课,一点人文性的关怀都没有, 好惭愧!也深深地体验到:善待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都有展现独特自己的机会,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这样的课堂才体现民主、和谐,才是真正充满人文性的课堂。
时代在变化,中国大地处处洋溢着人文气息,我的观念也应该赶上时代,我的课堂教学也应该充满人文性。以前我的语文教学只注重工具性,以为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不好,自己就是教得失败,所以,我绞尽脑汁地去想办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却忽略了语文教学应注重人文性。
虽然我也看过《语文课程新标准》,但没能深入地学习,肤浅地认为新标准只不过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新举措,没什么大改变的,考试同样是考学生语文工具性掌握得怎样?哪个会去理会人文性掌握得怎么样?所以,在教学中,我依然我行我素,这样子的课堂怎么彰显人文性的光芒呢?
经一事,长一智,我觉得每一课都在鞭策着我,要让人文性走进语文课堂。反省自己,再不学习,再不充电,就跟不上形势, 跟不上朝代,要被时代所抛弃了。但愿人文性能走进所有的语文课堂。
(旧州镇中心校 ,广西 百色市 533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