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艾玲
2020年11月26日是一个晴好的周四,这一天高成中学举行了精彩的名师课堂教学示范交流研讨活动,我有幸的参加了这次活动,用心聆听了名师的课堂,感到受益匪浅。
有人说,青年教师成长的过程中少不了观摩其他教师如何上课,更少不了教学反思。这话我特别认同,在观看其他教师上课过程中,他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以及提出的问题等值得我们去反复琢磨思考。何炜琳老师和周婷老师的两节阅读课带给我一次又一次全新的感受和震撼,学生在老师的带领和引导下边做活动边学习新知识,学生是真正尽兴的玩,主动的做,认真的想,愉快的说。当天下午何老师针对阅读课的讲座更是干货十足,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进入八年级的英语学习后,口语表达能力急速降;读出的单词和句子的发音常常让人哭笑不得;阅读中的单词和短语默写了一遍又一遍,做题的时候却错地一塌糊涂;反复强调的阅读技巧和策略,学生不会用,阅读得分全看运气。究其原因,我们一直认为是八年级课本内容增加,难度增加,八年级学科增加,导致学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这么多的知识,有时还会埋怨学生课下不上进不重视英语。听了何老师和周老师的示范课以及何老师的讲座后,我才意识到,学生那令人尴尬的口语表达以及不灵活的思维方式,全在于作为老师的我的“不作为”。何老师说“你是什么样的老师,你的学生就是什么样。”因此,在将来的教学中我会更注意阅读教学中的“读”与“思”。
一、重视阅读中的“读”
读要形式多样,读要小步调的反复进行。在授课时,无论是周老师还是何老师都非常注重学生的读,大声读、跟读、自读、小组读、模仿读、带感情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形式贯穿整个课堂之中。在讲座中,何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新推出的阅读模式“六读”法:认读、自读、细读、互读、齐读、研读。对比我们往常把教读集中放在读后的环节,这种分小段,不断重复强化的方式要高明有效的多。
同时,读要有目的性。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文章,获取文章内容信息,更是为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活用阅读策略,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此外,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形成清晰的文章主线。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出文章中的情感,读出文章的價值。原来一篇文章可读的东西有这么多,想想平时只是设计问题,让学生完成任务,就觉得阅读上完了,听不懂就放到下节课讲语法点的时候解释吧,这种想法可太可怕了。
二、教师多“思”,才能调动学生“思”
无论是周婷老师对于作者情绪变化的解读,还是何老师两条任务线的设计,都让我不禁感叹“一个好的英语老师,还得是一名好的语文老师呀!”两位老师的课堂好像把我拉回了学生时代的语文课堂,语文老师就是这样教我们读文章的,文体、主旨大意、段落大意、分段朗读、分析文段、最后升华文意。教师应该多花些时间在分析理解文章上,教师对文章的深刻解读,才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在重点单词与短语上,不如多花些时间把英语文章当语文课文一样嚼烂消化,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掌握生词短语,岂不是更好的方法么。
三、钻研中考题,学习设计阅读问题
上周,我校负责教务的袁海军校长在青年老师座谈会上向教七八年级的老师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做中考卷。他说道:“即使不教九年级,我认为做中考卷,掌握中考题型和重点对七八年级的教学也尤为重要。”当时的我们不以为然,急什么呢,等我教九年级的时候再做吧。当我在展示课上,看到何老师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绝妙的问题后,我才知道袁校说这句话的真正目的。何老师的问题绝妙在,这些问题与试卷上的阅读问题太像了。为什么我们的学生阅读难得高分,不仅仅是因为读少了,还在于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太表面化了,深度不够,或者说和中考题契合不够。如果我们的学生在七年级时早早的就开始训练回答这一类问题,在做题时会不会就不那么胆怯了呢?
四、避免尴尬的情感教育
周老师的感恩节便利贴和何老师让学生给母亲写的一首诗,到现在我还在反复回味。多好啊,如果我的学生能写出来,那可就太好了,羡慕。两位老师对于这首诗情感的挖掘和处理都非常的细腻,如细水长流,等到结束时又能大放异彩,这和两位老师的精心设计不无关系。我虽然对于怎样做到这样细腻的情感教育还懵懵懂懂,但我知道用一句简单的英语格言来结束阅读课实在是太小儿科了,这大概就是我和名师的差距吧。
名师就是名师,她们身上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我感到自己前方的路还很长很长。但是我有信心,只要我努力就一定会成为一位学生喜欢的合格的英语老师。
松滋市陈店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