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钰
摘要:“成竹在胸”是苏轼独特的文艺美学思想,也是一个突破前人思维的壮举。本文将基于五代两宋时期禅宗哲学与绘画美学相结合的时代思想背景,谈一谈苏轼关于艺术创作提出的“成竹在胸”这一观点,及其观点所造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绘画美学;“成竹于胸”
苏轼作为北宋文坛巨擘,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涉猎的领域包括散文、诗词、书法、绘画等,在文艺理论上亦多有建树。他的“成竹于胸”理论不仅在绘画领域具有巨大意义。
一、精神安适:苏轼绘画“成竹于胸”的特点
苏轼认为,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处在一种“忘我”的境界中亦即绝对的安适之中,才能心无旁骛地与创作对象产生契合,而达到物我相融的地步,最终結果就是将所表现之物映于心中。
苏轼认为这样的创作成果并不是“强记不忘”的结果,而是“居士之在山也,不留于一物”最终在精神极度安适的忘我状态下达到“天机之和”而游刃有余地画出山中景物。在达到成竹于胸的状态后苏轼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即俗语所谓在创作中“眼高手低”的问题。苏轼讲的很明白:“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但苏轼比不从事实际操作的苏辙则要好一些。“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唯有通过不停的实际操作学习达到心手合一的状态,才可能振笔直遂。要做到振笔直遂,心与手的合一是当然的前提。庖丁牛时达到的心手合一的状态可以说是一种完全的适应,心所想即手所传,合而为一,“适”而已。
二、苏轼绘画“成竹于胸”的历史渊源
宋代在其时代大背景下,受到禅宗哲学及苏轼等人思想观念的影响,文人画的兴起影响着后世元明清三代画坛。中国绘画美学始终遵循其规律在发展着,中国画创作是生活世界所创造的美的形象,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时代主旋律,有适应这一时代的审美风尚。
作为文人画的倡导者,苏轼所提出的观点必然是对宋代及后世的艺术发展趋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画艺术造型一直是多元化的,从远古时期开始到宋以前,以人物画为例来说,经历了“以神制形”到“以形写神”的转变,是意象造型为主,具象造型和抽象造型为辅的共同发展,盛唐时期的人物造型可以说是形神兼备的。到宋代审美主体自身修养的提高,新的艺术思想的产生对以往的造型方式产生了冲击,从而出现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人们开始觉醒关注自身时,艺术便逐渐改变了以往统治阶级下的功利性,它不单单是为了宫廷、统治者所服务的工具了,审美主体开始注重自身的感受,作为审美主体感性认识的人对自然之道的认知转向了对个人心灵的内省。
中唐之后禅宗作为一个流派开始兴盛直至五代两宋,“成竹于胸”这一观点,是苏轼关于艺术创作所提出的,包含了三个阶段,其中最重要的是“胸中之竹”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交融后产生的审美意象,意图达到“身与竹化”的境界,这一时期因唐代王维、苏轼等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审美主体身份的不同而出现的文人画,便是以抒发情感为主的艺术形式,强调审美心胸,直抒胸臆,多描绘梅兰竹菊,常与诗词相伴而出现,绘画相对于状物这一功能来说,更倾向于抒情,审美主体对于物象的再现,都寄托着自身的某种情感,画家自身修养也是极高,艺术创造的方式总是随着审美主体观照方式的不同而改变,艺术家从外界获取艺术形象之后,经过主观处理转换从而进行艺术创造,所谓“吾所为文,必与道具”。
三、苏轼绘画“成竹于胸”的美术史意义
“成竹在胸”是苏轼独特的文艺美学思想,也是一个突破前人思维的壮举。他不仅承接了古代文艺美学,与唐代画家张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思想相契合,这在后世经过郑板桥的总结演变成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 竹”的艺 形式,其内涵是相一致的。“成竹在胸”的文艺美学理论不仅仅局限于绘画领域,它对于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探索同样能带来有益启示。所谓“随物赋形”,便是要求作家的创作材料需要来源于生活,来自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切体验与观察感悟,这便是为创作积累真实可靠的素材,而不是“节节而累之”,凭空捏造出不符合实际的审美形象。
四、结语
“成竹于胸”是苏轼文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他继承了中国书画论中“意在笔先”的思想,又将想象与灵感问题引进审美意象的构思与传达,借此丰富了古代文艺创作美学。其中“随物赋形”“真”乃核心观点,对我国当代文学历史上的“三突出”“主题先行”等模式化创作以及当下流行文学的蹈袭与脱离实际的弊病起到了很好的镜鉴作用。文人画家作画,不止于描绘物象的再现,而是画一种心灵体验的真实。中国传统绘画注重以形写神,以形的准确描摹达到传神的效果。
宋代文人画成熟之后,不单单满足于形与神的问题,而是追求把握物象之“真”,“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文人画力图表现宇宙自然的本真。在表现功能上,文人画由再现物象转变为文人情绪情感的表现。由外在世界的真实描摹转变为内在心性的自我表达,文人画有浓重的“心印”痕迹。与院体画重自然主义的写生与形似有所不同,文人画着重物象之真,意在表现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的精神生命感。
参考文献
1、谭好哲.由“成竹在胸”说论苏轼的文艺创作观[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2、苏轼.苏轼文集[M].中华书局,1986.
3、颜中其.苏轼论文艺[M].北京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