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市中小学生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以“珍爱生命 逆风成长”为主题,以互动性云录制为呈现载体,以普及安全科学知识为内容主线,以趣味性答题竞赛为主体形式,以生动有趣,寓教于乐为风格基调,聚焦社会热点,融合实验、实践、游戏的互动方式,创新采用了模型搭建解读、动画原理剖析、真人实景测试,进行模拟火灾、模拟地震、陌生人敲门入户实验,检测学生应对危机能力;通过科学实验装置进行现场实验讲解;通过趣味模型生动呈现科学原理,使学生不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以独树一帜的破圈创新理念,为广大中小学生奉献了一堂精彩有趣,能学以致用、受益终生的电视公开课。
关键词:电视公开课;公共安全;破圈创新;传播力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9-0195-03
一、引言
电视公开课是以电视平台为载体的公共课堂,这种电视形态并不新鲜,最早出现在以教育为定位的各个电视台和频道。近些年,随着技术手段的丰富、知识需求的多元、欣赏水平的提高,电视公开课已经从传统的“正襟危坐,传道受业”逐步发展为访谈、辩论、演讲、真人秀等诸多节目样态,而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它的科普功能、教育性质、课堂属性。归根结底,它是一堂课,需要授课者与聆听者在开放式互动的情境中完成知识的输出与输入。
二、创作背景
在2019新学年到来之际,北京的中小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开学第一课”:《北京市中小学生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在北京一零一中学礼堂完成录制。这是北京首堂面向全市中小学生的“开学第一课”,课堂内容定位为广大家长和师生最关注的话题——安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安全”是一切的前提,也是重中之重。节目以“舞台大课堂”的形式展开,主持人化身课堂教师,通过问卷互动、现场竞技、微型舞台剧、歌舞表演等形式和同学们在互动中共同学习安全知识。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常规课堂教学活动,也赋予了“安全”更多内涵,如何在首期公共安全大课堂的基础上继续破圈创新,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创作团队的新课题。
三、节目设计
安全无小事,稍有不慎,便会危及生命。安全素养正成为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不断丰富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技能,可以帮助学生从容应对各种隐患,是同学们终生受用的技能和素养。在项目启动之初,创作团队即明确认识到,“这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活动,积德行善、利国利民,要拿出情怀、要做出水准”。
为了给全市中小学生上好这堂“开学第一课”,策劃组进行了近3个月的精心策划与筹备,所有设计与展示都指向同一个“圆心”,就是要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这种“向心力”引导创作团队开创了一系列极具创新性的破圈法则。
(一)变单向传播为多向互动
常规的课堂授课是“一对多”的单向传播方式,老师讲、学生听,是被动记忆的过程,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也消磨了其兴趣和热情。为了克服单向线性传播的局限,让知识在传播者与学习者之间自由流动,实现传授双方的互动,《北京市中小学生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引入了竞争模式[1]。
节目以演播室知识竞赛为主线,主场设置了选手席、评委席、肢体答题演示席,按照不同年级进行分组,设立了主场抢答环节、外场实景比赛环节、云选手答题环节,针对中小学生应知应会的安全常识设置题目模块,引导中小学生学会认识危险、躲避危险、化解危险,比赛形式丰富,互动参与感极强。
组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合理应用竞赛法就是一个有效手段,用竞赛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在实体办学中已得到了运用,它有明显的趣味性,可以使所有学生都成为参赛选手,通过“功臣心理”激发其强烈的探求欲望和自我成就感,变单一被动的学习形式为双向主动学习;它还有明显的协作性,通过各种安全知识的综合运用,场内选手和场外选手知识互补,考验理论与实践的学用相长。竞赛教学法的应用,既可以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拼搏感,也加强了节目的可视性、互动性、对抗性[1]。
(二)变独立课堂为“云课堂”
为了配合防疫工作,避免聚众活动可能引发的安全问题,“云录制”这一全新的节目形式诞生了。所谓“云录制”,就是节目参与者在非演播厅,通过视频设备连线交流进行节目录制。“云录制”是特殊时期的无奈之举、权宜之计,同时也是电视节目发展史上非常值得称道的一个创举,堪称锦上添花,获得了防疫、生产、创新“三不误”的意外惊喜[2]。
考虑疫情因素,《开学第一课》也采用了“云竞赛”“云录制”的方式。除了主场抢答选手外,各年级组另有云端选手24名与场上选手同步协作答题互动;场外设计家长观战席,他们在第二现场实时观战,参与竞答,发表评论感言,以花絮的形式插播,与孩子一起完成一堂安全知识课,借此可以检验家长的安全知识水平,引导广大家长提升安全意识,在心理环节上提供家长与学生的双重视角,有效构建了一个虚拟对话场。
“云录制”使更多学生参与了进来,摆脱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技术手段助力多场景实现实时互联互通,线下录制和“云录制”两者互为补充,遵守了防疫要求,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多场景立体呈现了一台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主题深刻的公共安全“云课堂”。
(三)变虚构环境为全真场景
情景模拟开辟了一条从课堂走向现实社会的路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也是学以致用的考场。在首期《北京市中小学生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中,外场测试环节成为节目一大亮点。节目组在某商场布置了隐蔽拍摄设备,对10名小学生进行了防骗意识测试,尽管家长在离开前千叮万嘱,但测试结果依然显示,10名小学生中8名被陌生人顺利带走,并且有多个孩子食用了陌生人赠予的食品和饮料。实例证明,未成年人安全防范意识存在巨大隐性缺口。
第2期《北京市中小学生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延续并拓展了实景真人测试手段,创作团队在案例构思、场景设计、角色选配方面动足了脑筋,设置了模拟火灾、模拟地震、陌生人敲门入户等场外测试环节(如上图)。
摄制组与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在预设地点携手制造了一次模拟火灾现场,4组中小学生在被确保安全但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测试,真实检验出了学生在灾害发生时的应对能力和知识技能储备状况。
陌生人敲门入户测试环节,剧组工作人员通过扮演物业、快递、邻居、家长同事等不同身份进行测试,独自在家的孩子做出各种出人意料的選择,结果依然令人担忧:6名受测试小学生中,有4个孩子让陌生人进入家中,并有孩子跟随陌生人出门。
所有实景测试真人秀环节都采用隐蔽拍摄的手法,摄制组在预设场景中提前布置了多个隐蔽机位,真实地记录了受测学生语言、表情、行为等真实反应,同期配有专家场外解读。实景模拟测试既有强烈的可视性,同时也真实地折射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现状,为全社会提出警示并再度成为课堂亮点[2]。
(四)变“知其然”为“知其所以然”
“知道它是这样的,更知道它为什么是这样的”对知识储备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十分必要,掌握来龙去脉、出处原委后的逻辑记忆的深刻程度远胜于生搬硬记。出于这样的考虑,创作组将内容设计重点放在“知其所以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各种安全知识的深度思维。
“知其所以然”最有效的路径就是进行各种实验,用眼见为实的呈现揭开事物的表象,探知本质与成因[1]。
雷雨天气里哪一种做法相对安全?专家通过“法拉第笼”实验得出“坐在封闭汽车里最安全”的结论。炒菜时油锅着火,最迅速而且安全的灭火方法是什么?在消防员的演示下,学生得出“关闭阀门盖上锅盖”和“快速大量泼水”都可以达到灭火目的的答案。山区游玩时突降大雨,山谷河水上涨,泥石流可能发生,最安全的逃离方向是哪里?野外水域有人溺水,正确的施救方法是什么?针对泥石流逃生、溺水救援这类很难可视化呈现的知识点,节目组创新性地邀请到网红模型师,以模型道具解构的形式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生动解读。
(五)变新闻事件为安全话题
重点关注当下社会热点,是《北京市中小学生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对时与效的追求和把握,将新闻事件、新闻视角、新闻手法、新闻观点引入节目中,是它有别于其他科普教育节目的“大不同”。
第2期《北京市中小学生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涵盖居家防疫、防汛、防溺水、消防安全、地震避险、高空抛物、心理健康等安全知识领域近年事故多发的盲区和误区。例如,针对近年高空抛物伤人案件频发的现象,节目通过设置抢答题的方式解读高空抛物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知识科普:不要认为随手扔了个垃圾没多重,一个香蕉皮从10层落下,产生的冲击力相当于本身重量的25倍;一个铁钉从18楼抛下,就可以直接插入人的头骨里。节目将安全话题配以新闻事件短片回溯,让人们意识到一个恶作剧或一次疏忽就可能让一个家庭失去亲人[3],创作团队不仅希望通过这堂“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使学生们学到安全知识,更希望所有人都能树立起安全意识、自律意识、法律意识,在心里拉起一道警戒线,谨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六)变分众小课为合纵科普
第2期《北京市中小学生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充分体现了多部门联手互动、内容覆盖面广的公益特色。节目由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北京市教委、市公安局、市消防救援总队、市城管委等单位共同出谋划策,同时邀请到了地震、燃气、气象、疾控、电力、心理健康等诸多领域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节目内容设计与录制,来自安全相关领域的近30名专家学者共同进行内容把关。
(七)变理性授教为感性交流
健康的心理状况与充实的知识储备同等重要,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生产、生活、社会秩序突然被打乱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心里筑牢安全防线备受关注。为此,《北京市中小学生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精心谋篇布局,针对疫情期间中小学生焦虑、空虚、孤独等负面情绪突出,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频现的现状,以“珍爱生命 逆风成长”为主题预设了一明一暗两条结构线,明线为知识线,暗线为情感线[3]。
节目邀请到因汶川地震而双腿截肢的前北川中学学生李安强来到演播室,与中小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安强双腿戴着假肢走上舞台却阳光自信的形象,和他在废墟下救人与死神顽强抗争的故事,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生命教育课[3]。
节目还邀请到了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录制现场,吴尊友与中小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引导孩子们在疫情期间调整好心态,树立自信,塑造战胜挫折、逆风成长的健康心理,点出了“珍爱生命 逆风成长”的节目主题。
嘉宾现身成功实现了主题的升华,他们温暖而励志的经历,驱散了疫情的阴霾,召唤同学们勇敢积极地面对未来的一切未知数[3]。《北京市中小学生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不仅是深入浅出的知识课堂,更是充满人文关怀的人生课堂。
(八)变一次传播为立体传播
融媒时代为电视端产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跨界天地,一次采集、二次生成、多渠道发送,多平台立体联动,集成式跨媒介推送,使得《北京市中小学生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的传播力、影响力呈几何级增长[2],实现了一堂电视公开课“科普育人、启智润心”的目的。
在筹备阶段,节目通过网络平台招募参赛选手,并进行了选手选拔。在预热阶段,通过电视、广播、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进行了多平台新闻预热,并通过各大平台对节目中的知识点进行了多角度、多形态解读[2]。
节目播出前,集结主流渠道全网联动造势,多家主流媒体对《北京市中小学生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进行了报道,并在网络平台发布了“火灾中这样做可能会送命!正确的逃生措施,消防员来告诉你!”“雷雨天坐在汽车里到底安不安全?来看看这个实验!”“仿真公交地铁、模拟8级地震!北京公共安全体验馆了解一下!”“发生地震时,应该如何躲避?专家:记住这三个步骤!”等16条新媒体短视频预热推送。同时,《北京市中小学生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在抖音、滴滴、歌华有线电视设置开机画面,总曝光量达550万余次;在抖音设置了“#dou学安全第一课”话题挑战赛,话题播放量达到7346.9万余次;设置了公交、地铁、社区灯箱海报并进行了视频投放,总曝光量达9280.32万余人次;应急系统矩阵及相关主协办单位自媒体发布消息100余条,总阅读量690万余次。
开学前夕,北京电视台卫视频道、新闻频道并机播出,累计收视率1.80,总市场份额超过20%,电视收看达3557万余人。北京时间、爱奇艺、优酷等20家大型视频网站,以及“应急管理部”“北京应急”“北京地震局”“北京城市管理委”微博都进行了同步网络直播,单条直播微博覆盖人次约853万,网络观看量312.3万,曝光量9480.32万人次。网友积极评论参与,在直播间在线参与节目答题,在新浪微博形成了#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热搜话题,阅读量达到1574.4万,并首次置顶微博热搜。
四、结语
《北京市中小学生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以独特的电视人视角,结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性,适当辐射延展不同年龄层次的受众,创新性地通过知识点解构并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呈现方式完成了可视化二次重构,是打造集知识性、科普性、传播性于一体的电视公开课的积极探索与成功实践。
参考文献:
[1] 林克勤.认知传播学的宏观学术视野[J].现代传播,2015(12):22.
[2] 谭天,覃晴.作为空间产品的电视节目[J].现代传播,2016(02):08-09.
[3] 隋岩,徐晨.叙事重构时代[J].现代传播,2016(04):56.
作者简介:黄瑨(1970—),女,北京人,本科,主任编辑,研究方向:电视、新闻学、新闻传播力、融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