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业 李思璐
【摘要】本文依据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以漯河市第四高级中学部分学生和生物教师在生物学习或教学中的错题管理现状做出调查,并提出相应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生物学习 错题管理 反思 策略
目前,不管是学校的阶段性评估、学业水平考试还是中高考等升学考试,最主要的标准仍然是分数,是考试成绩。迫于学校的压力,大部分教师会把提高学生成绩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而不是关注育人目的,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他们会按照考试大纲要求寻找大量题目,让学生来巩固知识点、训练解题技巧。之后教师不厌其烦的评讲学生易错题,成了讲题的机器,但是最后发现效果往往不如想象的那样。因而错题的优化管理就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错题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对学生的观察,制成问卷《有关高中生生物学习中错题管理情况调查问卷》,对漯河市第四高级中学部分学生作抽样调查,本次问卷共发放670份,回收670份。根据回收到的问卷,关于错题管理观念、错题管理态度、错题管理行为和错题管理策略四个维度总体得分排序分析如下。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高三学生错题观念这个维度得分最高,而错题管理策略这个维度的得分和百分比均最低。说明高三学生对待生物错题已经具备比较良好的观念,认识到生物错题暴露了自己在知识或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构建生物错题本能够有助于生物的学习,推动自身的进步。但是大部分学生存在偷懒、拖延应付的心理,今日错题不能今日及时处理,导致堆积的错题越来越多,再加上每天又面临新的各科作业和任务,就导致错题本无法坚持完成,慢慢也就不了了之了。因此这两个方面得分较低,这也需要教师在旁边指导学生按照科学有效的方法堅持整理错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教学实践反馈出来的结果完全一致。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为了学生的长期发展,开展具体有效的错题管理策略指导尤为重要,其中构建错题本是错题管理的最有效策略之一。构建和应用错题本势在必行。
二、错题管理策略的实施
1.学生进行错题管理
(1)确定好错题的分类
可以按照题目类型分类成选择题、填空题各版块,并将解析写到错题下,以供重新做或者备考复习。下一次考完继续将错的题目分类型添加到各个板块进去,以此类推。
错题本的内容
首先选择错题,纠正错误。高中三年学生遇到的错题数量非常庞大,如果逢错就摘抄,工作量太大,也不现实。学生要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典型题进行摘抄,比如涉及知识点多的、解题方法有代表性的、属于自己知识盲区的等题目。
其次分析错因,整理思路。分析错因需要学生认真剖析题目,重新回顾自己做题时的心态和问题,这是错题整理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自我提升的最有效措施。
最后拓展延伸,举一反三。每题的拓展延伸部分可以留一定的空白,下次遇到类似的错题可以补充整理到一起,对比这一类题目的相同点和区别,帮助学生总结类型题的做题方法,站在出题人角度把握命题的依据和侧重点,从而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标。
错题本的应用
定期翻看,及时复习:错题整理完后并不是放置在一边,形同虚设,最重要的是多翻阅、勤翻阅。可以每周末定期把本周整理过的错题重新做一遍,并标记上复习时间。也可以在考前集中看,复习自己高频出错的典型习题,及时清除学习漏洞,做到有效备考、高效备考。
坚持不懈,培养习惯:错题本的整理任重而道远,需要长期坚持,不拖延、不懈怠。需要学生采取主动学习、主动记录的学习策略,将生物学概念、原理同错题本中反映出的问题、现象联系在一起,在思考总结的过程中巩固和应用知识、促进科学的思维习惯形成,最终收获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教师进行错题管理
教师首先需要筛选错题。学生的错题随处可见,教师不需要对学生所有的错题进行整理,从中挑选解法典型的、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即可。其次进行错答统计。客观题可以通过机读卡阅卷、网上阅卷统计或者抽样检测的方法,计算出错误率较高的典型选项。主观题也可通过网上阅卷系统统计该题平均得分,易错小题的典型错答或错答率。然后,做好错因分析。学生的错因可能是知识性错误、审题不清、思维不严谨、答题不规范,或者心理状态等问题。最后,做好教学反思。教师需要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错题,分析学生出错隐含的潜在信息,总结这类题的特点、解法,反思自身教学中暴露的问题,并将错题融入课堂情境之中,为以后教学的开展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总之,错题管理策略既符合新课标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又能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促进教师有效教学的目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2] 梁新文.数学作业的及时订正有效吗[J].中学数学月刊,2012,10(7):56-58.
河南省漯河市第四高级中学
本文系2020年漯河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错题管理进行反思性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课题编号:LHKT202013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