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静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的目标必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小学语文教学更应该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进行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只有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才能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素养。大量的阅读有助于丰富语文知识,多方面地提升语文素养,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多元的,这种感悟体验是一种个体的自觉自得行为,不能告诉,不能灌输,不能复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多种渠道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体验:
一、以教师的积极情感为载体,激发学生情感,促进体验感悟。
教师的积极情感表现在教师的语言、行为和衣着上,特别是在教师的语言上。宋代教育家朱熹曾引用程颐的话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的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至关重要,如能充满激情,寓理于情,寓知识于生动,昂扬着奋发进取的精神,学生往往乐于学习。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创设情境,示范朗读,诱导移情等手段,激起学生与教学内容一致的情感,促进学生去感悟、去体验、去思考,从而受到熏陶,获得启迪,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基于学生主体的生活经验基础,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培植自信心理。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由于自身的遗传素质、所生活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以及生活阅历的不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情感世界”,有着不同于别人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孩子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悟世界,是那样的丰富多彩。对于这种基于主体生活经验的个性化体验,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尊重,使学生在不断的肯定和赞赏中,逐步肯定自我,获得信心。
三、让学生放飞想象和联想,加深体验,释放情感。
阅读主体的“悟”是对文章“言外之意”“味外之味”的整体感知,而这种“悟”的关键就在于阅读主体的想像。教育心理学认为:想象和联想是主体感悟、体验课文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当語言文字所描述的没有什么可感性时,更需要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化干瘪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有时语言文字本身具有意象性,通过想象,创造出更生动地画面,更好的理解、体会文本。这样的感悟是丰富的,是深入的。
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拓宽学生心灵的空间,彰显学生个性的亮点,从而使学生享受到语文和人生交汇的美好意境,也使学生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的开掘。
四、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词品句,以读促悟,体验情感。
有时拿到一个文本,粗粗一看,语句平淡朴实,,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细细读读,品品词句,换一个词语,换一个句子,换一个顺序,才发现没有课文中来得精彩,这才品评出语言的韵味来。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反复地诵读文章,要求学生眼到、耳到、口到、心到,使学生感知其意,感悟其情。从初知到体会,到感悟、到动情,学生的情感在不断地变化,感受在不断加深。
五、借助文中插图组织生本对话,展示情感体验,陶冶学生情操。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以及写事或写景的课文,大多都绘制了插图,这些插图往往紧扣课文内容,色彩鲜艳,虚实相生,能扣人心弦,它们有的展示了文章的某一中心场景,有的再现了人间美景,有的抒发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感情。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观察、交流、理解、发现。
六、鼓励学生在质疑中求知,主动探究,加深感悟和体验。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是学习的开端,也是创新的基础;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情感体验的重要桥梁。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自已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提出质疑,主动进行探究。质疑引起反思,反思引起探索,探索带来真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突破人云亦云的束缚,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又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和体验,形成独创而新颖的见解。
学生主体的阅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探究、创造,并注入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在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综合提升语文素养。语文教师更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积极探索更具创新性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全面增强语文情感教育的魅力,从而使学生因领会、理解、感同身受而有所悟、有所获,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