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魏
【摘要】 诗词赋与音乐有着天生的联系,在对称、和谐的规律运动下,让诗词赋具备了节奏与韵律,也表现出音乐美,发出动听、美妙的声音。音乐性为诗词赋带来了内在韵律,也使之具备了外在节奏,诗词赋中承载着古人对音乐、文学的钟爱,创造出美的旋律,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本文分析了音乐与诗词赋的关系,探讨诗词赋中的音乐美。
【关键词】 诗词赋;音乐美;渊源;表现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1-0061-02
中国的诗词赋在诞生伊始,就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原始的诗歌,与舞蹈、音乐息息相关,在《诗经》三百篇中,几乎均可合乐歌唱,《楚辞》中的《九歌》,则是民间的祭祀歌曲,汉乐府诗多以乐调来命名,唐代的近体诗与当时的大曲也具有密切关联,唐宋词是从燕乐杂曲基础上发展而来。这说明中国的诗词赋与音乐血脉相承,吟诵诗词赋,尤其是唐诗、宋词,总会有流畅、和谐的音乐美感。
一、音乐是诗词赋的源泉
在《尚书·舜典》中提道:“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在古代,尤其是六朝以前,诗大多数配乐而行,六朝以后,诗词赋的类型越来越多,尽管类型丰富,依然离不开音乐。在诗歌刚刚诞生时,其与舞蹈、音乐是相互融合的,共同催生了有韵律、有节奏的运动,在工具的挥击、身体的扭动和喉咙的呼声下,孕育出诗的语言。诗歌迄今为止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集体劳动发展意识,就有了诗歌的雏形,而工具的挥击慢慢衍生为音乐,身体的扭动则成为舞蹈。后来,诗歌逐渐与劳动脱离,此时,祭歌、咒语发展起来,这类内容与舞蹈和音乐的联系更为紧密,这让诗歌成了综合性、复杂性的艺术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继承了这一传统,为诗词赋赋予了更多的音乐性[1]。
随着发展,诗歌、舞蹈与音乐都开始脱离劳动,与劳动的距离越来越短,此时,舞蹈取消,诗歌、舞蹈与音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成了纯粹的诗歌,其中,音乐是诗歌的表现形式,诗歌则是音乐的呈现内容,这是诗歌发展的飞跃性进步,此时的诗歌,其音乐性被渐渐抹去,更多的是语言艺术上的功能,语言的表现能力、功能作用被很好地发挥出来,但是,诗的艺术结构有着明显的节奏韵律,与音乐依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只不过其节奏慢慢演进、简化。
诗词赋从诞生,就与音乐有着密切关联,在社会的发展下,各自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得到发展,在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二者又会以新的方式重新结合。在诗词赋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伴随新音乐的产生,也多是由民间新调、前代隔音、外来声乐组成,从大体来看,我国音乐史的发展包括三个重要阶段,即“先秦雅乐”“漢魏六朝清乐”“唐宋宴乐”。从诗词赋的发展道路来看,在先秦时期,是诗歌配雅乐,在汉魏六朝时期,是清乐结合乐府歌辞,在唐宋时期,是“依曲拍为句”[2]。
到了北宋时期,词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将里巷歌谣与外族乐曲结合,开发出新的乐调,到了元朝,多个民族杂居,吸收了多元化的声腔和曲调,慢慢地由词发展为曲。曲包括北曲、南曲组成,二者的唱腔、情绪各有差异,南曲保留了宋词传统,不管是北曲还是南曲,都可划分为剧曲与散曲,散曲又包括小令与套曲,前者相当于诗的一首,后者则如同歌曲中的大合唱,由数支小令组成。在宋代,词是音乐文学的代表,其雏形就是曲子,在文学、音乐的发展和进步下,人们意识到,在绝句、五言诗、七言诗中,有时会影响音乐美的呈现,诗歌无法很好地与音乐结合[3]。而词是由长句、短句搭配组成,其节奏的表达更为浓烈,变化也更多,在词诞生前,多是先作诗,再配乐,在词诞生后,是先有乐,再有词,在创作时,需要处理好音乐、文字的关系,呈现出优美的意境,使音乐、文字之间的情感能够融合起来,让二者高度统一,呈现独特的艺术境界。
因此,从诗词赋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每一首诗词赋都有相应的配乐,诗词赋的发展演进充分表现出诗词赋与音乐之间的结合趋势。
二、诗词赋中的音乐美
诗词赋也是音乐的重要载体,尽管在后续的发展中,慢慢与音乐分离,但是,诗词赋中的音乐美却是毋庸置疑的,这让诗词赋时至今日,还有长盛不衰的魅力。
(一)诗词赋节奏的回环美
在音乐中,有规律的长短、强弱节奏,诗词赋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其节奏的回环美,诗词赋能不能产生感人效果,一个重要评估方式就是看其节奏是不是和谐、鲜明,正是因为这种节奏性,让人们在阅读时能够朗朗上口,不需要完全理解文本含义,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音乐美。以《诗经》中的《蒹葭》为例,全诗中,一共三章,每一章的句式是相同的,只在极少数的地方选择了同义词和近义词,有着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
之所以诗词赋中有音乐的回环美,是由于多种因素决定的。从音节来看,汉语与其他的语言不同,一个字是一个音节,七言诗一句为七个音节、五言诗一句为五个音节,每句音节固定,相同的诗行在搭配起来能够产生匀称的节奏。在音节组成上,能够形成顿、逗,这也是诗词赋的普遍特征,之所以阅读四言诗、六言诗感觉节奏呆板,而五言诗、七言诗阅读起来节奏活泼,正是在于音乐的搭配与组合[4]。从押韵来看,汉字的每一个字是一个音节,一个音节是由声母和韵母组成的,在诗词赋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中,采用相近字或者韵母相同的字,读起来就会产生和谐感和节奏感,将涣散的音节搭配成整体。
(二)诗词赋音调的抑扬美
声音的规律、高低、长短变化,就会产生多元化的美感,中国古代的诗词赋都是通过平仄搭配而来,平仄的交替、规律重复,让诗词赋变得优美、和谐。在四言诗中,平仄的表现形式为“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在五言诗中,比四言诗多一个音节,平仄的表现形式为“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这种声调的高低搭配让诗词赋有着抑扬美,这也是我国诗词赋的一个重点特征。赋予诗词赋音乐美的一个重点就是其中的韵律,也就是常说的押韵,中国诗词赋非常讲求押韵、节奏的应用,给诗词赋带来了一种和谐悠扬的音乐美。
(三)诗词赋声情的和谐美
诗词赋中的和谐美,并不完全是通过字词、声音的组合来呈现,还会通过形式、内容来进行表达,诗词赋只有做到声情并茂、声情和谐,才能表现出深刻的音乐美,纵观历来古代的优秀作品,都是声情并茂的。
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在这首词中,每个字的组织都非常精细,双声叠韵的应用为其赋予了浓郁的音乐节奏。其中,“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齿音的应用,表达了无尽的悲哀之情,齿音的应用没有间断,像极了抽泣的声音,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力不能支的女性人物形象。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描述了古代妇女的英雄气概和杰出胆略,该诗中的音乐美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声、情之间交相辉映,句子整齐,又富有变化,让诗歌音调和谐、生动活泼,渲染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表现出木兰出征前的紧张氛围和出征后的艰辛生活[5]。
在李白的《将进酒》中,也用音乐美表现出撼动古今的力量和气势,全诗篇幅不长,却跌宕起伏,如同大河奔流一样,从悲转乐,再变得狂放、激愤,再用万古愁的情感推進,让诗的音乐节奏发生了明显变化。在诗的开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作者用舒卷往复的音乐表达,描述了作者对青春易逝、生命脆弱、宇宙永恒的感受,接下来,节奏突然间加快,整首诗的情感也进入了高潮,在结束时,节奏急剧变化,整首诗的狂放也到达了顶峰,话音一转,又变得深沉无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词也是一种重要的音乐文学,在作词时,词人会选择具有感情的音乐牌调,让词变得声情并茂,要让词打动人心,既要保证用字的精美,也要做到音律和谐。南宋词人张孝祥的《六州歌头》就是颇具代表的范例,全诗都蕴含着词人的忠愤之情,词人对比了当时时代的历史画面,描述了人民、朝廷之间的矛盾,宋金之间的对立,用了大量的三言、四言,读起来声情激壮,词的音乐美与感情做到了无缝衔接,读起来非常淋漓畅快。
三、结语
在诗词赋中,蕴含着浓浓的音乐美,诗词赋与音乐之间交相辉映,诗词赋中承载着古人对音乐、文学的钟爱,创造出美的旋律。除了诗词赋之外,在民歌、戏剧中,都有音乐美的影子,其中的音韵美、声调美、平仄美、节奏美延续至今,受到了大量读者的喜爱。对于音乐而言,诗词赋丰富了其表达内涵,对于诗词赋而言,音乐使之有了更为广泛地传播[6]。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诗词赋依旧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其音乐情感的表现、创新性的创作手法、特殊的音乐结构使二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传统文化的精髓。诗词赋发展至今,经历过繁荣,也遭受过打压,甚至曾经被认为是糟粕的靡靡之音,最终,这种独具韵律的呈现方式被保存下来,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翟赫.古诗词艺术歌曲《钗头凤》诗与韵的研究[J].北方音乐,2019,(6):52-55.
[2]邬裕婷.“古韵新声”——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与美学价值[J].西部皮革,2018,(21):101.
[3]解本康.古诗词歌曲对建立中国声乐学派的价值和意义[J].艺术研究,2018,(3):121-123.
[4]刘佳媛.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审美意境的表现——古诗词歌曲《关雎》演唱解析[J].艺术教育,2019,(1):229-230.
[5]赵少英.中国古诗词歌曲艺术的历史迁延与现代复兴[J].甘肃社会科学,2012,(2):248-250.
[6]韩静.声中有境入韵传神——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美学剖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5,(2):12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