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宁
社会的发展,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展现着语文素养的高低。可见,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语文,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改强调: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四个方面,所以,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了让学生学好语文,教师就要根据 “ 语文核心素养”来设计教师的授课方案,制订学生的学习计划,以便达到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目的。在这一教育背景下,建立学习任务群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我想谈一谈新课改环境下,语文教学应建立学习任务群的具体做法。
整合语文教学资源,合理安排阅读鉴赏活动。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的学习任务是围绕“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等18个学习任务群设置的,也就说,围绕这18个学习任务群,我们可以对文本展开阅读品评鉴赏,认真体会诗词歌赋中的经典文化内涵,从而提升文学素养,这是学习语文的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阅读是吸收知识的最根本方法,教学文本及阅读中出现的经典词句、名人名言、诗词歌赋、佳句妙语都渗透着中国文学的内涵,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去领会这些佳句的字面意思,还要启发学生去品评各种措辞和修辞手法,进一步引导学生领略字里行间的文学气息,感知文字深厚的文化底蕴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所以,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如此做:
1.读思并用。只读不思将难以起到有效的作用,阅读加上鉴赏才是最佳的学习搭档。所以在读完一篇文章之后,要品味思考文章的核心思想和主旨,体会文本作者的遣词用句。
2、先“鉴”后“赏”,“鉴”即鉴定,结合自身生活阅历,把日常经历和阅读结合起来,将其中的道理渗透到生活之中。“赏”是吸收记忆后应用的过程,在详知了文章内涵之后便要吸收入自己的内心,通过背诵或者默写的方式将其熟练应用,最后将以融入生活和日常的行为,只有做到了以上的步骤,才能真正地利用一篇好文章,达到阅读鉴赏的最根本目的,让自己的语文素养更进一步。
从日常课堂阅读可见,阅读鉴赏注重输出,应体现在潜移默化般的改变之中。试想一个学生在考试中回答语文题时答得完美无缺,但考试结束后他的日常品行做法却和他写的答案毫不沾边,不懂得渗入,当然不能算是学好语文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注重不是卷面分数的输出效果,而是要给够同学们鉴赏分析的时间,并真正地将语文文学的核心素养融入自己的灵魂之中,如此才是让同学们真正学好了语文。
利用典型素材,设计有层次性的教学和学习任务。
我们都知道,学生层次不同,领悟知识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做的便是将不同的学习任务层次化、阶段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语文。教学任务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了所有同学的学习特点,是否顾及了部分同学的特殊情况,是否让同学们有足够的交流,思想的相互渗透,是否摒弃了纯粹的论述教学方式,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决定了同学们学习语文文化的质量。所以,教学中,我一般设计如下层次来展开教学:
1、先在學习的过程中尝试引导学生们思考,可以以提出问题的方式让同学们找到学习的重点和思考的方向。
2、再让同学们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同学之间交换思想结果,取长补短。
3、最后是自己思考,分析总结,思考老师的问题和重点,借鉴别的同学提出的想法,结合自身的情况,能够整体性大局观的渗透一篇文章,完成学习任务。
调动一切资源,精心设计教学环境。 、
在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思想中,影响教学质量的教学环境十分重要。所谓的教学环境并不单纯指外界的大环境,更重要的是文学的环境,国学素质的氛围,比如,想要学好鲁迅先生的文章就要体会鲁迅先生的白话语言,其中的句型句式、措词修辞。了解了鲁迅先生的语言习惯和写作习惯,再去研究文章,有了这样的铺垫,便是熟悉了环境再去达成任务。比如,在教授《离骚》这篇课文时,我尝试让学生在课前查找并熟悉关于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以及性格特点,利用大量时间讲述了当时文化潮流,楚国的诗词特点等等,然后再慢慢剖析文章内容,同时融入了小组讨论分阶段教学的方法,避免了陈述式教学。这样下来虽然占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却让同学们真正深入了解到了诗词的内涵,作者的抱负,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可见,构建一个合适的教学环境,能够有效地推进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先讲外部环境,再研究深层文化,先外后内,层层递进,像一张纸慢慢地包裹住一个苹果,先为同学的学习铺垫好道路,再慢慢地将语文的内涵消化吸收。
总之,在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理念下,优化阅读资源,安排合理任务,设计鉴赏环节,铺垫优秀的教学环境,教师们需要付出努力。那么,就让我们乘着教育改革的东风,更好地追求语文教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