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走廊文化背景下苗族舞蹈的创新性研究

2021-09-10 01:29李珊
艺术科技 2021年14期
关键词:人文环境文化融合

摘要:在我国粤、桂、湘、赣等省区交界处有一条从北向东平行的山岭山地,其中大庾岭、骑田岭、都厐岭、萌渚岭、越城岭五岭最为著名,也被称为“南岭”。在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的研究中,南岭走廊也因此得名,并在中原进入南岭以南地区的交通通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少数民族在这一带地区的迁徙、流动与融合的发展大流中,衍生出了一系列极具人文环境丰富性、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其中,苗族舞蹈的地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对此,本文在阐述南岭走廊文花背景的基础上,对苗族舞蹈的创新性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能够在苗族舞蹈的创新研究与创造性创作中,实现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目标。

关键词:南岭走廊;文化融合;人文环境;苗族舞蹈;创新性研究

0 引言

苗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是能歌善舞的代名词,芦笙舞、木鼓舞、铜鼓舞、古瓢舞等是苗族舞蹈的主要类型。其中,芦笙舞流传最广,芦笙乐器是苗族舞蹈的传统乐器之一,该乐器承载着苗族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具有极其浓厚的历史感,同时承载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基于南岭走廊文化背景深入研究苗族舞蹈,从创新性视角分析苗族舞蹈文化的特征,既能够对苗族舞蹈的传统文化审美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苗族舞蹈的同时有效把握舞蹈的动态特征与风格韵律,进而促进舞蹈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

1 南岭走廊文化概况

民族学家与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学术研究资料中对南岭走廊进行了十分详细的描述。我国有三大民族走廊,南岭走廊在这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余两大民族走廊是西北走廊与藏彝走廊,三大民族走廊同样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思想的重要内容。就目前的学术界研究来看,西北走廊与藏彝走廊的研究相较于南岭走廊有更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在费孝通先生首次提出“南嶺走廊”这一概念之后,无数学者不断对其展开深入研究,了解南岭走廊多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观察各民族历史演变与现代化发展,深入掌握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社会文化相互影响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研究南岭走廊文化,对于解决民族学、民族史的重大问题而言无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 南岭走廊的地理特征

南岭是由大庾岭、骑田岭、都厐岭、萌渚岭、越城岭等五大山系以及延伸相关区域所组成的,属于地球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中所形成的南岭山脉,可以有效降低东南海洋暖气气流以及南下寒流的气候影响,也因此成了南北气流交汇的重要区域。从地理视角可以明显看到,南岭山区主要由一系列不连续的山地构成,地形相对破碎、散乱,没有较为统一的走向,在各大岭之间又分布着较为密集、平缓的丘陵高地以及河谷盆地等地形。由于南岭地区土壤肥沃,在各民族族群生存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聚居地作用,同样也是连接南北的交通扼要[1]。

1.2 南岭走廊的民族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南岭少数民族逐渐在历史洪流中创造出了无数具有独特自然人文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以及民俗等。其中,民族舞蹈文化最负盛名,南岭少数民族的民族舞蹈表演艺术将语言与人体作为舞蹈媒介,通过舞蹈动作展示舞蹈艺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揭露命运、展示人类情感,也正因如此,民族舞蹈成了人们寄托情感的重要艺术载体。其中,最具特色的民族舞蹈即苗族舞蹈,比如苗族花棍舞、芦笙舞等舞蹈艺术。尤其是在芦笙舞中,由于苗族历史发展历程始终弥漫着一股凄楚、哀怨的气息,故而在许多芦笙舞中都可以看到古苗族人民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前进、在“倒骑牛背”中望着故乡的凄惨情感,从艺术表达上来看,苗族芦笙舞给人极为凝重、悲怆的情感,无异于苗族人们通过舞蹈追忆历史、为人们展现更为鲜活的苗族历史发展画面。因此,在研究南岭走廊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必然离不开对苗族舞蹈的深入研究。

2 苗族舞蹈的历史起源与依据

2.1 环境使然

从苗族发展历史来看,在氏族战争落败的影响下,古苗族人民被迫从黄淮流域迁徙至西南山区,自此以后苗族人民的生活环境逐渐与封闭的自然条件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样的原生态环境影响下,为了促进寨群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充分提高苗族人民的精神追求质量,越来越多苗族人逐渐从自身的生活故事入手,应用民族性舞蹈创造叙事性语言,这是苗族舞蹈的重要来源,也是苗族人民乐观善良、能够对居住地有较强适应性的良好体现。通过苗族舞蹈的展示,不仅可以充分体现古苗族人民在环境迁徙与适应安居的主要发展过程,也能够在封闭性环境的影响下,使苗族舞蹈在长远的历史发展中始终保留原有的丰富民族特色与古朴性特征。从生存发展角度上来看,尽管苗族人民的居住条件并不如中原人民优越,然而民族内部的团结性,促使苗族舞蹈逐渐散发日益强烈的和善光芒[2]。

2.2 宗教祭祀驱动

在苗乡传统中,信仰鬼神、崇敬巫师成了苗族人民信仰的主要特征。在很早以前,苗族就已经出现了物神崇拜的观念,每逢重大民族节目,朴实的苗族人民们总会开展宗教祭祀活动,在这其中最为常见的祭祀形式就是跳舞。在苗族人民看来,跳舞是对祖先表达最为崇高敬意的重要体现,在祭祀活动中跳舞,可以感召祖先、盼望祖先们能够庇佑后代子孙生活美满。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宗教祭祀的驱动作用,也是苗族舞蹈产生的重要源动力。一般来说,苗族舞蹈出现在宗教祭祀活动中,主要是为了抚慰神灵、消灾除病、祷告亡灵等。除此以外,在一部分苗族人民看来,巫医通过古老的舞蹈动作,也可以达到医疗的目的,因此苗族舞蹈又具有极其浓郁的宗教主义特色。

2.3 农耕文化的影响

在古老的中华民族农耕文化中,苗族人民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苗族自古以来就属于农耕民族,苗族的农耕文化具有极其强烈的民俗气息,比如在各类民俗活动中,苗族人民们总喜欢用舞蹈表达自己的情感、演绎丰富的心灵世界。在农耕习惯的不断养成中,农耕文化逐渐渗入苗族舞蹈,并在推动苗族舞蹈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部分苗族舞蹈中可以看到,许多舞蹈动作都从农耕劳作中取材,也正因如此,这些苗族舞蹈在动作上十分契合农作劳动,对筋骨关节活动极其有利,同样也体现出了苗族人民形体养生的重要内涵。

3 研究南岭走廊文化背景下苗族舞蹈创新性的重要性

从宏观发展观角度来看,南岭走廊文化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南岭地区少数民族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演变、产生而来,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和发展必然离不开南岭走廊的特殊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在如今的城市化发展趋势中,南岭走廊民族非物质文化的存在逐渐受到了一系列的挑战与威胁,甚至十分容易因为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南岭走廊文化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脆弱性与濒危性特征。以苗族舞蹈为例,尽管苗族舞蹈种类丰富,但是普遍以群体舞蹈为主,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的苗族舞蹈并不多,甚至有些苗族舞蹈因过于注重技巧而缺乏应有的内涵。加上现阶段许多地区为了能够在苗族舞蹈中体现出民族团结性,均要求舞蹈动作必须整齐统一,导致苗族舞蹈逐渐丧失灵动性。同时随着现代舞蹈的迅速发展,苗族舞蹈的传承与编排也逐渐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方式非常单一,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苗族舞蹈的进一步发展[3]。除此以外,苗族舞蹈起源于自身民族的迁徙历史,在封闭的自然条件中不断演变、传承与发展,许多苗族人民具有较强的民俗保护意识,导致苗族舞蹈无法进一步发挥应有的内涵精神价值。优秀的民族艺术不仅可以体现民族的基本社会形态与丰富的历史文化,也可以为人类的精神内涵追求作出应有的贡献,但如今部分苗族舞蹈在封闭的环境条件下无法走出固有的限制,也无法汲取其他优秀艺术充实苗族舞蹈的艺术内涵。因此,研究苗族舞蹈的创新途径,对于在当前南岭走廊文化背景下研究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现代化传承与发展以及更好地保护文化有至关重要的时代性意义。

4 基于创新性应用角度促进苗族舞蹈发展的途径

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逐渐开展了一系列艺术教育,其中音乐教育与舞蹈教育体现出了重要的艺术地位。随着舞蹈教育的发展,苗族舞蹈教育也逐渐在各大艺术高校中成了重要的选修艺术,学习苗族舞蹈的关键在于理解苗族历史的发展过程,了解苗族风俗文化背景,这对学生在苗族舞蹈艺术学习中理解舞蹈动作的精神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艺术而言,创新属于艺术的最高境界,促进苗族舞蹈的创新性发展,是当前苗族舞蹈教育应思考的重点,也是苗族舞蹈及其精神内涵传承的必要条件。从创新性应用角度出发促进苗族舞蹈发展,应当从两方面入手。

4.1 发挥舞蹈艺术美的创造性特征

专业舞蹈教育必然离不开舞蹈文化教育。尤其是在高校舞蹈艺术教育中,合理融入舞蹈文化,是传承舞蹈艺术的重要体现。以苗族舞蹈为例,在苗族舞蹈的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舞蹈动作与舞蹈技能,更应当注重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够在发挥舞蹈艺术美的过程中创新性地创造艺术舞蹈艺术美,避免一味地进行模仿性学习。因此,在苗族舞蹈教育中,还要提升学生的舞蹈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进一步认识与理解艺术美,同时促进学生艺术素养与艺术理念共同提升。此外,舞蹈教育还要能够真正将让学生认识舞蹈艺术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结合起来。由于苗族舞蹈的艺术演变与苗族民间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舞蹈艺术的演变发展过程就是舞蹈艺术的创造改变过程,所以在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的过程中,还要提升学生对艺术美的理解,让其通过苗族舞蹈感受苗族人民的心灵与性格,这对于苗族舞蹈艺术风格的传承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

4.2 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舞蹈美学性

追求美本身是人类在追求精神享受中的一种原始本能,因此在苗族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形象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苗族舞蹈艺术学习中提高艺术领悟能力,比如對音乐节奏的把握能力、对艺术问题的思考能力等。在苗族舞蹈形态上可以看到,苗族舞蹈极其豪放、大气,不同的舞蹈分支又风格迥异,比如芦笙舞属于苗族舞蹈中的代表性舞蹈,芦笙舞具有极其鲜明的习俗性、礼仪性、祭祀性以及表演性等特征,在不同活动内容中具有不同的特征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艺术追求高度的不断提升,舞蹈表演逐渐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舞蹈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与创新,使苗族舞蹈能够充分体现出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民族舞蹈的艺术信仰,体现出苗族舞蹈所蕴含的独特美学,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体现苗族舞蹈的美学特征,这是保护、传承与发展苗族舞蹈艺术的关键途径[5]。

5 结语

在当前南岭走廊文化背景下深入研究苗族舞蹈的创新性发展,不仅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民间舞蹈体系,还可以让学生能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搜集、提炼、加工与组织散落在民间中的宝贵舞蹈素材,使之在保留苗族舞蹈特色风格的同时,促进苗族舞蹈发展,在创新发展的同时,使苗族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作用得到进一步延续。

参考文献:

[1] 尚宜佳.苗族舞蹈教学的创新性研究[J].艺术品鉴,2018(30):153-154.

[2] 李伟.苗族舞蹈在舞蹈教学中的创新性应用分析[J].艺术科技,2018,31(04):39.

[3] 吴玉伟.文化传承视野下少数民族舞蹈的演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

[4] 黄静泊.南岭走廊一场“残缺”仪式舞蹈对社会的表述[D].吉首:吉首大学,2015.

[5] 刘译蔓,陈才佳,黄立丽.南岭走廊中段民间文献俗字研究——契约文书俗字解析之一[J].贺州学院学报,2018,34(03):41-46.

作者简介:李珊(1982—),女,湖南长沙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舞蹈。

猜你喜欢
人文环境文化融合
“亲和”:教育根本的回归
幼儿园人文环境的创设及其对幼儿社会性的影响
珠澳两地高校文化情感融合研究
论高校师生文化冲突与整合
浅析儒释文化融合对石恪绘画的影响
知识型新移民文化融合的内容及途径分析
基于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探讨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对民间音乐的影响
河阳山歌文化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