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 背后教育观念的大变革

2021-09-10 03:04张志勇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1年8期
关键词:作业负担功利化规律

张志勇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克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保障每个儿童的健康成长作出的重大决策。实施“双减”政策,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

一是对公益属性的坚守。基础教育不是生意,是国家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校外培训机构,都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从维护公平正义的角度来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不能成为奢侈品,更不能让优质教育成为少数有钱人的“专利”。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双减”政策,是党和政府坚持教育事业公益性,着力降低家庭教育支出,制止逐利性教育行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

二是对教育观念的纠偏。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实施“双减”政策,从本质上说,是对一系列教育观念的纠偏。第一,纠正育人初心之偏。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不是应试竞争的“跑马场”。要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凝聚共识,尊重儿童的休息权、健康权,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走出功利化、短视化教育的困境,从根本上守住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的底线。第二,纠正违规竞争之偏。不少地方、学校、家庭为了在升学竞争中抢得先机,坚信所谓“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种违法违规教育行为大行其道。实施“双减”政策,就是依法依规治教,恢复和重建良好教育生态。第三,纠正超前学习之偏。学校教育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承担着国家培养和教育下一代的公共職责,而校外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目前,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超前教育严重恶化了教育生态。实施“双减”政策,是从根本上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职能,构建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互相补充、协调育人新格局。第四,纠正负担过重之偏。目前,学生单一的考试升学负担日益沉重,学生的学习生活日趋单调,这既破坏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又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质量。实施“双减”政策,要调整优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结构,既要做好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减法”,又要做好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加法”。

三是对教育规律的再认识。功利化、短视化的中小学教育,只相信“时间+汗水”,不尊重教育规律,不相信教育科学。实施“双减”政策,是对教育规律的回归。第一,坚持全面发展规律。“减负”从根本上说,是要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改变单一的应试教育局面,保障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第二,坚持身心和谐发展规律。现在,不少家长源于对子女未来教育前景的不确定性,患上了严重的“教育焦虑症”,导致了中小学生的过度教育。这种过度教育不仅违背教育规律,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甚至以牺牲孩子身心健康为代价。第三,坚持知行合一规律。中小学生的学习,不仅需要掌握书本知识,更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其智慧的发展。实施“双减”政策,必须调整中小学的教育活动结构,在减少大量单调、重复、低效的知识学习负担的同时,着力加强学生的综合实践教育。第四,坚持因材施教规律。实施“双减”政策,必须优化课内外教育结构,在满足学生教育需求侧上下功夫。如果说,学校课程育人体系以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着力提高国家规定的必修基础课程实施质量的话,那么,学校课后育人体系则应立足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别化、实践性学习需求,满足学生“作业、实践、扶弱、特长”等多样化学习与发展需求。这两个体系,一个致力于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基础,一个致力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培育。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摘自2021年8月7日《中国教育报》,有删减)

猜你喜欢
作业负担功利化规律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解决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的创新机制研究
探析小学生作业心理负担的定量分析
减轻作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追求一流大学建设不能功利化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功利化及其主体性失落
巧解规律
对“无功利化阅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