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谊 黄叔恺
脑梗死是一种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且严重的疾病。近年虽然我国医学发展较快,但是对于脑梗死方面的临床药物还不够完善,治疗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医学家们正在研究其他的治疗方式或者替换方式[1]。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部疾病,主要表现在脑缺血以及脑供养不足,由于医疗水平增加,老年化程度增加,导致脑梗死的患病人数持续增加。有数据显示[2],我国每年脑梗死引发的脑卒中患者中死亡病例占所有脑梗死患者的一半之多。依达拉奉是常用于脑梗死患者的自由基清除剂,可有效抑制梗死血管局部血流量,避免脑组织水肿、血管梗死等病情的进展,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丁苯酞是近年来我国拥有自主产权的治疗脑血管疾病新型药物,其主要通过改善脑能量代谢、脑区微循环等作用,阻断脑梗死对患者中枢神经造成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达到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效果,同时具有较好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3]。本次研究对观察组55例患者实施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观察其对临床疗效、脑血管储备能力、氧化因子等指标的影响,现作报道。
选取我院于2019年8月—2020年8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按照交叉双盲法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实施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55例,男性33例,女性22例,年龄53~67岁,平均年龄(59.75±1.62)岁,病灶位置包括基底节区30例,脑干15例,小脑10例,该组患者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55例,男性35例,女性20例,年龄51~69岁,平均年龄(60.33±1.65)岁,病灶位置包括基底节区31例,脑干16例,小脑8例,该组患者给予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男女比例、年龄等基线资料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1)所有患者均经相关检查,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4]诊断标准,确诊为急性脑梗死。(2)年龄≤70岁患者。(3)本次研究内容均已告知患者、家属及本院伦理委员会,经同意并签订相关知情文件。
(1)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患者。(2)合并颅内感染性疾病患者。(3)合并恶性肿瘤病变患者。(4)对本次研究所用药物过敏患者。
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包括抗血小板、降压、纠正电解质、预防水肿等,对照组患者给予吉林省辉南长龙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依达拉奉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80592,规格20 mL:30 mg),使用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和30 mg依达拉奉注射液混合,静脉滴注2次/d。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联合给予石家庄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100 mL:丁苯酞25 mg与氯化钠0.9 g),100 mL/次,静脉滴注2次/d。两组治疗周期均为2周。
对比两组患者显著、有效、无效等临床疗效;根据卒中量表(NIHSS)判定临床疗效[5]:显著为NIHSS评分减少≥90%,有效为NIHSS评分减少40%~89%,无效为NIHSS评分减少<40%,总有效率=显著+有效。根据脑血管储备能力(CVR)、屏气指数(BHI)指标,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脑血管储备水平;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于静息状态下采用全自动血流分析仪测定脑动脉平均流速,以此计算CVR、BHI水平。根据髓过氧化物酶(MP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指标,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水平;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6 mL,离心处理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MPO、GSHPx、SOD等氧化因子水平。
采用IBM公司统计分析软件SPSS 23.0分析本研究中统计学数据,以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统计数据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显著率、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有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例(%)]
治疗前两组CVR、BHI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CVR、BHI水平优于对照组,组间有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血管储备能力(±s)
表2 两组脑血管储备能力(±s)
?
治疗前两组MPO、GSH-Px、SOD等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MPO、GSH-Px、SOD等氧化因子水平优于对照组,组间有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氧化因子(±s)
表3 两组氧化因子(±s)
?
脑梗死患者除去因病死亡的,剩余的患者都会伴有后遗症的产生,或轻或重,会阻碍人体的运动功能,造成人体的运动障碍,降低人体的感知能力,对人体的认知功能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使人体丧失主观意识,造成部分或者全部肢体活动不受主观意识控制[6]。脑梗死最常见的分类为两种,一种是依据病因分类,一种是依据梗死部位分类。脑梗死最常见的表现为头疼、头晕等症状,由于此症状较为常见且病情较轻,会使大部分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并没有给予重大关注,由于没有给予重视,因此脑梗死患者没有及时得到治疗使患有脑梗死患者的人数逐渐增加[7-8]。
依达拉奉是一种由阻断氧自由基介导脑损伤为机制的常用药物,具有增加神经元存活的效果,为血液再灌注争取时间[9]。丁苯酞则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及代谢物活性达到抗血小板的效果,同时改善局部血管微循环及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有助于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及神经功能恢复[10-11]。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后脑血管储备能力及氧化因子水平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有差异(P<0.05)。有研究指出[12],脑梗死以血流量减少、血液阻力增大、红细胞聚集、血小板堆积等为主要病理特征,导致脑组织血液灌注受限,造成脑血管储备能力受限,进一步加速病情进展。脑血管储备能力与血管弹性、调节脑血流量、维持脑组织血流灌注有重要相关性,因此脑血管储备能力于脑梗死临床疗效息息相关[13]。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疗效及脑血管储备能力,由依达拉奉清除炎性因子附着,降低对血管内皮损伤及神经细胞凋亡等情况,辅以丁苯酞促进侧支血管循环供应脑组织供血,降低血流阻力,从而达到理想临床效果[14]。脑组织缺血后导致大量氧自由基释放,形成氧化应激反应,氧化因子聚集对脑组织造成进一步损伤,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也是神经损伤后重要继发因素。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可增强氧自由基清除能力,改善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效果更理想,有效抑制氧化因子对脑组织损伤,这也与安文峰、Yamamoto N等人研究结果一致[15-16]。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本次研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方案,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增加脑血管储备能力,同时改善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