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玉杰, 马鑫, 李旭峰, 张成龙, 刘廷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 保定 071051)
CO2地质封存技术是我国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技术,也是开发利用深部地下空间的新兴技术之一。沉积盆地深部咸水层分布广泛、封存潜力巨大,被认为是实施碳封存的主力储集场所[1-2]。咸水层CO2地质封存本质上相当于寻找或营造一个地下“人工气藏”,无论是CO2的直接占用,还是从封存工程安全性考虑,都需要占用深部地下空间。澳大利亚《CO2地质封存的环境指南》、欧盟《碳捕获与封存指令》、美国《CO2封存许可法案》和《CO2地质封存井的地下灌注控制联邦法案》,以及加拿大阿尔伯达省《碳捕集与封存法律修正案》等法律法规,均将地下空间所有权、使用权的审批和监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也是科学利用深部地下空间以实施CO2地质封存,同时避免其他石油、煤炭等矿权开发冲突,保障地下封存库的安全性。
国际上针对CO2地质封存深部地下利用空间的评估主要集中在地下CO2羽流分布方面,几乎所有的工业或示范工程都将CO2羽流分布作为监测重点,包括挪威北海Sleipner项目[3-5]和以监测研究为目的的澳大利亚CO2CRC Otway示范项目[6-7]等。
本文以国内第一个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封存工程——国家能源集团鄂尔多斯碳捕集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示范项目(又称神华CCS示范项目)为实例,结合已经提出的CO2地质封存地下利用空间评估概念模型[8],以及鄂尔多斯CCS示范项目场地表征及CO2地下运移监测预测最新认识[9],开展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封存地下利用空间评估方法研究,以期为碳封存项目地下利用空间核准与管理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CO2地质封存的科学原理是利用CO2具有的超临界特点,即当温度高于31.1 ℃、压力高于7.38 MPa时,CO2进入超临界状态,能够在相同的空间内封存更多的CO2。碳封存领导人论坛认为,咸水层CO2地质封存机理主要包括物理捕获和化学捕获两类。物理捕获包括构造地层静态捕获、束缚气捕获和水动力捕获,化学捕获包括溶解捕获和矿化捕获[1]。需要认识到的是,物理捕获机理占主要作用,控制着溶解捕获和矿化捕获的作用范围。
咸水层CO2地质封存深部地下利用空间范围评估涉及3个重要边界,即综合考虑CO2羽流、扰动边界和经济因素确定的“三级边界”[8](图1)。为规范CO2地质封存项目地下利用空间审核及登记备案,建议在扰动边界确定的基础上,将其投影到平面上,以经纬度1′×1′划分的区块为基本单位确定地下空间; 垂向深度上建议精确到米。
图1 封存工程地下利用空间评估概念模型垂向示意[8]
美国环保署(Environmental Proteetion Agency,EPA)《Underground Injection Control (UIC)-Class VI》要求使用“直接”方法监测注入区是否有压力升高(例如压力波前缘监测),以及间接地球物理方法监测CO2羽流的范围(表1)。这些方法与国际上已有的咸水层CO2地质封存工业或示范工程的技术方法基本一致。
表1 EPA确定CO2羽流和相关压力波前缘位置要求和建议
扰动边界是指CO2封存活动可能引起地层流体压力扰动的空间范围,一般认为是现状技术水平下可探测的压力波前缘。美国环保署(EPA)建议,CO2羽流和压力波前跟踪可以直接监测的最高精度为0.7 psi(约为0.005 MPa),考虑到我国目前井下压力传感器的平均精度,建议为3 psi(约为0.02 MPa)。刁玉杰等[8]建议借助直接或间接地球物理技术监测储层中CO2羽流运移范围,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尽可能分析压力变化特征,预测停止注入某个时刻、某个模拟监测点增加的压力差,进而提出这个时刻3 psi的扰动边界近似最优的扰动边界。
CO2地质封存工程地下利用空间评估,即在CO2羽流确定基础上,从安全性和经济性角度出发,进一步确定扰动边界和地下利用空间边界,以供政府管理部门审核及登记备案。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CO2羽流。通过综合直接监测、间接地球物理监测及数值模拟等方法获得。
(2)扰动边界。通过综合直接监测、间接地球物理监测及数值模拟等方法获得。
(3)盖层安全性。通过盖层力学稳定性等综合评估获得。
(4)底板封隔层安全性。尽管CO2与流体的密度差异会驱动CO2向上运移,但从安全性考虑,也应参考盖层安全性开展底板封隔层安全性评估。
(5)断裂封闭性。通过断裂结构探测及封闭性评估等方法获得。
经济性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项:
(1)储层体积。基于CO2羽流与扰动边界确定的最小储层体积,CCS运营商可以根据经济情况和CO2羽流与压力波前预测扩大储层体积。
(2)盖层体积。综合盖层力学稳定性、经济因素,确定能够保证安全封盖储层且有效利用地下空间的盖层体积; 平面上盖层面积不小于储层面积,垂向上登记利用盖层厚度不小于直接有效盖层厚度。
(3)底板封隔层体积。参考盖层,确定底板封隔层体积。
为规范CO2地质封存项目地下利用空间审核及登记备案,平面上以经纬度1′×1′划分的区块为基本单位区块。
国家能源集团鄂尔多斯CCS示范工程于2011年5月9日开始实施CO2灌注实验,至2015年4月,成功完成了CO230.2×104t的设计注入目标,持续开展的“地下—地表—大气”监测结果表明,示范工程未发现CO2突破主力盖层并发生泄漏[10-11]。示范工程封存场地部署有1口注入井、2口监测井,其中,中神监1井主要针对储层压力、温度及流量等原位监测,中神监2井主要针对盖层的安全性以及CO2是否泄漏进行监测。同时,示范场地开展了3期时移垂直地震剖面(VSP)监测,以了解CO2羽流特征。
中神监1井在示范工程2011年开始注入后约1个月,监测到CO2羽流; 时移VSP地震监测结果表明,2011—2014年期间平面上各储层中CO2羽流最大运移半径约为600 m。
Diao[9]利用示范工程场地时移VSP地震监测数据以及数值模拟技术,进一步分析了储层中CO2羽流分布特征,并预测了停止注入10 a和20 a后的变化特征(图2),认为CO2羽流自2014年11月注入25×104t直至关井20 a后(2035年),平面扩散不大,WN—ES方向半径最大约1 000 m,EN—WS方向半径最大约750 m,且随着井底压力不断趋向平衡,CO2分布饱和度整体降低,并由此推断,至2035年CO2羽流范围基本固定。
(a) 2014年12月 (b) 2015年5月 (c) 2025年5月(10 a) (d) 2035年5月(20 a)
示范工程扰动边界考虑因素包括监测井直接监测结果、时移VSP地震间接监测结果以及数值模拟预测结果,但这些方法因数据的不完整或受监测精度限制,尚不能提出较有说服力的3 psi扰动边界。考虑到鄂尔多斯CCS示范工程深部咸水储层为开放水文地质边界,且场地2015年5月已经封井,在CO2羽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假设储层压力近乎恢复到注入前的水平,CO2羽流边界可以认为是近似的扰动边界。
如图3所示,根据CO2羽流预测以及扰动边界的讨论,本文建议以平面上4个1′×1′经纬度范围作为神华CCS示范工程地下利用空间的平面边界。
对于盖层安全性,根据场地钻探及地球物理勘探综合地质分析,以及神华集团已经开展的煤炭开发与CO2地质封存相互影响的数值模拟结果,总体可以认为煤层开采的应力影响主要分布在700 m范围之内, 500 m范围内影响明显,建议以纸坊组顶界(深度约958 m)为地下封存体顶部边界。对于底板封隔层,目前神华CCS示范工程钻探尚未钻穿马家沟组,且已有勘探结果表明,场地内的马家沟组赋存工业级油气流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建议以深度2 800 m为底板封隔层底界(表2)。
表2 示范工程地下利用空间计算参数
(1)咸水层CO2地质封存过程中,物理捕获机理占主要作用,控制着溶解捕获和矿化捕获的作用范围,是影响封存工程地下利用空间范围的主要因素。因此,咸水层CO2地质封存地下利用空间评估的首要前提是CO2羽流的监测预测。
(2)咸水层CO2地质封存地下利用空间评估需要从安全性考虑确定扰动边界(即地下封存体保护边界),建议将储层压力增加3 psi的临界点作为确定依据; 在扰动边界确定的基础上,从有效利用地下空间和经济性考虑,将其平面投影以经纬度1′×1′划分的区块为基本单位确定地下空间; 垂向上建议精确到米。
(3)基于CO2羽流监测预测以及扰动边界分析,建议国家能源集团鄂尔多斯CCS示范项目以平面上4个1′×1′经纬度范围作为地下利用空间平面边界,垂向上,以纸坊组顶界(深约958 m)为地下封存体顶部边界,以深度2 800 m为底板封隔层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