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飞 张 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方式。目前,传统的景点观光旅游已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人们开始向往风景优美的传统古村落和古镇,从中感受传统文化和体验传统生活方式。民宿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空间使用的需求,而且还可以体验到当地独特的人文风情和自然景观。桂北地区文化内涵深厚、自然景观充足、交通便利,并且乡村旅游发展较早,民宿行业市场呈现持续发展趋势[1]。对桂北地区乡土民居进行民宿化改造,是既能保护传统民居,又能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策略。目前,村落中大量的传统民居遭遗弃或拆建为仿城市建筑,传统民居的现状岌岌可危。桂北地区旅游经济发达,为民宿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本文在了解桂北地区乡土民居和民宿发展研究的基础上,以桂林市社门岭村乡土民居为例,进行乡土民居民宿化设计,为当地乡土民居的发展提供设计思路和方案参考。
社门岭村是古桂柳运河(也叫相思埭)第一村,曾经也叫东陡门村、老陡门村,位于桂林市西南面、雁山镇的西北面,距离桂林市区约23km,距离雁山镇约3.5km。社门岭村在靠近水源、田地的区域分布有少量的传统民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及自然灾害等原因,传统民居被大量破坏。本文选取此地对乡土民居进行设计实践。
2.1.1 基址区位及周边交通分析
基址周边道路交通发达,可以从桂林市沿着城市主干道广成线到达目的地,桂林市、本基址、阳朔县城都在该主干交通线上。同时又有绕城高速公路连接桂林市和阳朔县城,从基址出发沿着乡镇道路可以到达会仙镇湿地参观。在基址周围形成以基址为中心点,到桂林市区、阳朔县城、会仙镇短时便捷的交通网络系统。
2.1.2 建筑及周边环境分析
基址内建筑为典型的“天井堂厢”型传统民居。三进三开间,入口、堂屋和两侧厢房构成一个围合空间(天井),前后2栋建筑和厢房构成一个围合空间(天井),后排房屋和后门形成一个围合空间。本民居采用穿斗式木构架搭建,一明两暗三开间,房屋的架数多,根据实际需要灵活搭建。建筑外墙为泥砖砌筑,但没有承重作用,在裸露的泥砖墙上复贴青砖,房屋内部建筑结构裸露。建筑采用当地的泥砖、木头、青砖、灰瓦作为主要材质建造,空间形态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基址周围保留当地的乡土民居,民居前部为乡村田野风光,视野开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目前传统民居很少有人居住,基址周边建筑外墙多有倒塌,露出建筑内部的穿斗式木构架。
2.1.3 建筑优劣势分析
(1)建筑优势。一是地理位置的优势。基址位于桂林市、阳朔县、会仙镇等著名旅游景点的中心区域,交通方便;同时基址靠近高校,且位于村中较为安静、私密的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二是建筑历史价值的优势。基址始建于清朝,至今有100多年的历史。建筑保留了乡土民居原有的建筑风貌特征,具有文化、审美价值。三是基址周边氛围浓厚、自然环境优越。基址周边保留有比较完整的传统民居建筑群,传统民居的氛围浓厚;基址正前方为大面积的田野风光,有池塘和稻田,视野开阔,田园风光优美,自然环境优越。
(2)建筑劣势。一是由于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和自然灾害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传统民居破坏严重。大量的传统民居建筑结构倒塌,穿斗式结构裸露在外,受风雨侵蚀,受损严重。二是空间中的物理环境较脏、乱,主要体现在厨房与卫生间。三是空间中的私密性不足,由于一家人居住在一起,各个功能空间相互交织,因此空间的私密性较差,见图1。四是卧室的采光窗较小,且都有木花格,采光较差,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五是基址北面、东面有仿城市建筑,影响了游客对民宿空间文化审美的感受。六是基址为泥土路面,下雨天地面泥泞且湿滑,不利于人们出行。
图1 建筑空间内部(来源:作者拍摄)
空间更新要兼顾居住空间、人流动线、结构体系所带来的影响,考虑空间界面、色彩、质感的处理和空间组合的过渡与联系等问题[2]。
2.2.1 空间需求转化分析
传统民居建筑转变为乡土民宿,空间需要发生转变,见图2。
图2 空间需求转变分析
通过对当地乡土民宿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当地游客体验乡土民宿的需求,见图3。
图3 游客度假需求分析
2.2.2 乡土民宿设计目标的确定
由于空间的使用需求发生改变,根据笔者对桂北地区乡土民宿发展的研究,总结出项目设计的目标有以下几点。
第一,根据基址周边的环境以及游客的需求合理规划建筑的空间布局,民宿空间设计与周边田园风光相结合,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资源,促进乡土民宿建筑风貌与周边建筑风貌相协调。
第二,根据游客对空间的舒适性和丰富性的要求,一是对空间进行功能更新和技术保护。二是对堂屋、客房、厨房、卫生间等空间进行功能更新,并及时对传统民居的墙面、地面、屋面及建筑构件进行更新、替换和保护。三是在民宿建筑设计中既要保留民俗特色,做好文化的传承。又需要兼顾实用性,将现代化的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融入原有的建筑中[3]。
第三,当地传统民居的风貌与现代审美的结合。要传承、彰显当地乡土文化特色,并与现代审美要素相结合,构建出具有地域性和时代特征的传统民居。
乡土民宿根据空间的使用性质主要分为5个区域:庭院公共活动区、服务区、室内公共活动区、室内休闲区以及客房住宿区,见图4。
图4 乡土民宿功能分区及平面布局
原有的传统民居一层住人,二层空间储物(层高较低)。空间功能发生转变之后,二层房屋抬高,作为住宿空间。前一栋一层空间为公共活动区,二层为住宿空间;后面一栋空间较为私密,以休闲、住宿为主。
乡土民宿从正门进入,主要交通路线有庭院公共活动区交通路线、服务区交通路线、室内休闲区交通路线、室内公共活动区交通路线、客房住宿区交通路线。其中前后两栋都有楼梯可以通行于上下两层空间。
乡土民宿地面铺装使用材料主要有5种:一层室内公共空间地面平铺方形青砖、庭院地面青砖长边贴地斜铺、室外公共区域地面用青石条铺贴、卧室地板使用本地杉铺贴、卫生间地面采用灰色防滑地砖铺贴。
乡土民宿地面高差从前往后以此递增,其中前后2栋房屋高差0.28m,前后2个庭院高差0.25m,庭院、天井地面处于地面维护结构的最底层。在庭院、天井公共活动区地面有暗沟,可将雨水快速排向建筑外部田地。
乡土民宿以前庭院为0点标高,前面一栋民宿最高点位7.15m,后面一栋住宿空间的屋脊为整个建筑的最高点,高达7.78m,见图5。
图5 乡土民宿剖面框架
通过对乡土民居的调研、需求的转变、设计目标的确定3个主要内容进行乡土民宿空间设计,并通过庭院、公共活动区、客房、公共阅览休闲区进行效果展示,见图6。
图6 乡村民宿空间设计效果
桂北地区乡土民宿设计实践从历史沿革、前期调研、空间功能转化、目标的确定、设计方案及深化、设计成果展示6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表现。一是在整体规划上与周围环境密切结合,利用周边环境营造良好的空间体验。二是对建筑空间进行了功能更新和技术保护,满足游客对于空间丰富性、功能性以及舒适性的要求。三是将传统民居建筑特征与现代的审美相结合,营造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特征的乡土民宿,以特有的历史文化及浓厚的地域特色,为游客提供难忘的经历和体验。桂北地区乡土民宿设计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挖掘乡土民居文化价值,为桂北地区乡土民宿的发展提供设计思路和方案参考。
桂北地区乡土民宿设计不足:一是公共空间(一层公共空间和庭院)的布局不足。设计虽然考虑了各个空间的私密性,但是由于基址面积有限,公共活动空间面积较少,导致游客在芭蕉空间中使用受限。二是空间装饰研究不足。除了对建筑的型制、材料、空间功能等进行分析外,未对地方特色的装饰元素进行深入分析。三是在空间家具、灯具等造型的选用上分析不足。空间中选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样式,却未对家具、灯具等空间元素进行分析,因而室内空间的灯光效果表现略显杂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