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 阳 陈 悦
国家、北京、延庆三级政策支持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2018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进一步确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文件提出: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村富全面实现[1]。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北京市发布《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同时提出了《北京市村庄规划导则》(试行),将把握首都“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的市情和乡村发展规律,北京的城市和乡村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谋划,重点谋划推动人才、土地、产业、治理、规划实施等方面的改革创新,突出农村环境整治,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2]。
北京市延庆区旧县镇盆窑村是延庆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试点和旧县镇建设国家休闲运动特色小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园艺主题村庄为盆窑村带来了一定的知名度,2022年北京—张家口将举办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也为盆窑村带来发展机遇,结合北京郊区旅游旺盛的需求,将为盆窑村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政策推动力和市场吸引力,因此对盆窑村的村庄风貌进行整治提升,留住原乡记忆,助力乡村经济的发展迫在眉睫。
盆窑村位于北京市延庆区旧县镇东南部,距延庆城区15km,距旧县镇镇区2km,村域面积1.22km2。村庄坐落于妫河源头和独山脚下,生态景观资源良好,周边旅游资源丰富,东临百里山水画廊、四季花海;南临北京龙湾国际露营公园;西临龙庆峡景区;北临中国延庆世界地质公园。独山夜月为妫川八景之一,是妫川文化的缩影。
盆窑村历史悠久,源于明代建村。烧窑艺术有500余年的历史传承,传统的手工艺中蕴含着龙山文化的底蕴,素有“陶艺之乡”的美誉。依托制陶,村庄也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类型,目前村内仍有少部分村民从事烧窑工作,以烧制陶器和古建筑材料为主。村内结合陶艺发展文化旅游及乡村休闲产业,开设清泉农庄和陶艺园,为游客提供观赏、体验、教育培训等功能,另有多处高端民宿,可满足游客度假休闲需求。
盆窑村保留村庄传统的街巷格局,属于传统北方村庄风貌,延续了传统北方村居的要素,建筑材料使用村庄本土材料—“砖、石、瓦”等,建筑坡屋顶上保留当地烧制的瓦盆、猫头等古建筑装饰构件,展示着盆窑村的历史文化(见图1)。但是村庄建筑风格混杂、建筑色彩多样、主体色调不明确、材质不统一等问题影响着盆窑村的整体建筑风貌。
图1 盆窑村现状建筑风貌
坚持“五个不变”留住乡愁是本次建筑风貌整治的设计原则,即传统风貌不变、乡土风情不变、文化元素不变、街巷肌理不变、乡村古迹不变。以风貌为载体实现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保留具有特色文化的构筑物、装饰物等元素,打造具有鲜明主题特色的乡村风貌。以经济性、合理性、易操作性为前提进行设计,尽量就地取材,资源再利用,在整治工程中慎砍树、不挖塘、少拆房[3]。将整治提升方案与村民充分沟通,听取民意,实现保护和传承村庄的历史文脉与风貌特色,更好地留住盆窑村的乡愁记忆,有效引导和控制村庄风貌的建设实施,打造能落地的精品工程的目标。
盆窑村的主要街巷有3条,分别是北街、主街和南街,由于历史发展的沉积,3条街道的氛围各不相同。其中北街是盆窑村的入口空间,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民宿度假氛围,陶窑文化、白墙、青瓦是北街给人的初印象;主街是村委会的所在地,深宅大院、高墙耸立的民宅诉说着盆窑村的历史故事;南街视野豁然开朗,疏朗的街道空间和道路两旁的乡土植物,营造着明快清新的乡居风格。基于3条街道既成的风貌特征,对盆窑村的主要街巷的风貌特色进行梳理,整体风貌结构为一条“主街+功能区段+特色节点”。
一条主街:串联了盆窑村西、北两个主入口及古窑遗址,是展示村庄风貌形象的重要载体。
功能区段:沿主街从西至北按照现状功能及规划分区,依次分为入口风貌段、综合功能段及文化休闲段,作为引导沿街立面风貌设计的依据。
特色节点:在实施方案确定的绿化景观节点的基础上对现状有价值的场地进行梳理和补充,围绕一条主线形成若干具有不同功能及特色的空间节点。
文化休闲段—古窑寻踪:该区段由古窑遗址、民宿、文创工坊构成风貌主体,集中展现窑文化主题特色,清新雅致的民宿营造轻松愉悦的度假休闲场景,建筑以白墙青瓦为主色调,辅以红砖色系,与陶窑文化主题相呼应。
综合功能段—原乡记忆:该区段由盆窑老宅、戏台、寺庙、古树等要素构成风貌主体,集中体现村庄历史及乡愁记忆,沿线建筑界面以戏台为中心展开,以展示乡村传统建筑风貌为主,建筑以白墙青瓦为主色调,辅以青灰色系,与老村传统建筑风貌相呼应。
入口风貌段—妫川溯源:该区段由入口标识、妫河、新村等构成风貌主体,通过丰富的绿化种植及环境小品体现妫川文化主题风貌,建筑以白墙红瓦为主色调,营造明快清晰的乡居风格(见图2)。
图2 盆窑村建筑风貌主题空间段
(1)村庄形象多样化统一原则。沿街建筑立面改造可以保持多样性,但同时必须统一和谐,即整体保持统一,局部产生变化。
(2)加法原则。即尊重历史,在建筑原有基础上完善和更新的原则。尊重历史传统及建筑现状,尽量不改变建筑原有结构,特别是民宅,宜在原有基础上对艺术性加以完善和提升,尽量“加造型”而不“减造型”,以保证方案的可行性,且不影响居民的日常使用。
(3)“色彩改造优先”原则。通过色彩同化来弱化一些原有结构中不美观的部分,通过色彩对比来分割较大又没有变化的体块,以此来重新调整建筑色彩关系和体块比例[4]。凡是可以用色彩处理解决掉的问题,尽量不再用其他更复杂的手法,以减少施工成本。
(4)注重细部点缀及“元素符号运用”。在建筑的细部如屋脊装饰、院落门头、院落围墙等处的处理上,可根据具体情况点缀一些装饰元素,以延续当地文脉,突出地方特色。但要注意对位置的推敲和数量的控制,做到画龙点睛。
盆窑村的沿街界面主要由院落围墙及建筑立面构成,对这两个视觉要素进行重点整治是提升设计的首要任务。其中存在着围墙色彩搭配不当、围墙冗长封闭、院落门头缺乏设计、建筑立面色彩过于沉闷、建筑立面缺少细节等共性问题。除此之外,由于每条街道的风貌特色不同,每条街道的风貌整治重点略有不同。
(1)古窑寻踪主题段。此段是古窑寻踪主题段的门户,建筑以白墙青瓦为主色调,辅以红砖色系,局部用橘黄色木质门窗进行提亮,加以新中式院落门头设计元素,保留传统装饰构件鸱吻、瓦当等,与陶窑文化主题相呼应。
(2)原乡记忆主题段。承认并尊重历史发展的印记,红砖、灰砖、白墙是主街发展进程的体现,保留主街上的记忆,如:深宅大院的氛围、传统的门头样式,瓦片拼花的传统工艺、屋顶鸱吻等传统装饰,可在原有基础上对艺术性加以完善和提升,统一却不单调,与老村传统建筑风貌相呼应。
(3)妫川溯源主题段。此段建筑以白墙红瓦为主色调,增加传统门头样式、橘黄色木质窗套、红砖线脚等进行提升,建筑作为环境的背景出现,营造明快清晰的乡居风格。
3.2.1 院落围墙提升设计
村庄入口段存在大量连续的围墙界面,现状围墙墙冗长封闭,存在色彩搭配不当、院落门头缺乏设计的问题。围墙风貌改造先调整围墙色彩为“白砖镂空围墙+青瓦+青砖勒脚+橘黄色木质大门”,进而通过围墙局部用花砖进行镂空处理,加强院落内外的视线交流,打破沿街立面的封闭感。对院落门头进行重新设计,采用木质大门,大门可适当镂空,院内景色若隐若现,增强院落门头的设计感。
3.2.2 沿街建筑立面提升设计
北街的风貌主题定位为古窑寻踪,建筑以新中式度假民宿为主,建筑风貌改造延续既有的几个民宿院落建筑色彩,调整为白砖、青瓦、红砖线脚、木质门窗;南街为村庄的老街,充斥着村民们的原乡记忆,建筑风貌整治可在保留原有的深宅大院氛围上进行提升,将建筑色彩调为“浅灰色青砖+青瓦+灰色线脚+橘黄色木质门窗+青砖镂空围墙”。建筑屋顶保留鸱吻、瓦当等传统建筑构件,通过在沿街立面檐口增加红砖线脚、灰砖勒脚、橘黄色木质封檐板等手法,使建筑立面更精致。木纹材质的窗框、乳白色砖砌立柱、橘黄色木质大门等暖色调要素,提亮沿街立面(见图3)。
图3 盆窑村建筑风貌现状与提升设计对比图(作者自绘)
探索美丽乡村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盆窑村作为北京市延庆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试点,将致力于进一步探索留住乡愁的设计原则,建立相应的美丽乡村建设维护管理机制,立足村情,持续探索长效管理的方法,帮助保留原乡记忆,带动乡村经济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