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珺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教育问题,除了社会与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积极配合以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正确的家庭教育能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正面影响,帮助他们尽早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端正思想态度,提升道德水平,规范自身习惯,这对其长远发展意义重大。但是由于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家庭均为贫困户,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家庭教育成效相较于预期还有很大偏差,本文就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期望家庭教育问题能引起充分重视,并通过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为贫困地区的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家庭教育; 精准扶贫; 农村教育; 易地扶贫搬迁
人的成長离不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综合影响,三者互为辅助、有机融合,其中最基础的教育系统无疑就是家庭教育,以父母为主体,以环境为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思想与行为。2020年,全国妇联与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行为规范>的通知》,再次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家长在子女教育中应履行义务,全面指导家庭教育的内容、方法及基本原则[1],旨在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体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基于这一背景下,本文以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研究家庭教育现状,并提出家庭教育改进建议,具有积极意义。
一、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
(一)家庭教育观念偏颇
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家庭贫困,父母受教育水平较低,对家庭教育概念模糊,带给孩子的影响往往也是消极的、无助的。一方面,一些家长本身抱有悲观情绪,笼罩在家庭贫困阴影下,认为很难摆脱贫困的命运,长期的压力造成他们内心急躁,缺乏耐心,不懂得站在孩子角度考虑问题,更是常年忽视孩子的内心需求,所以很多易地扶贫搬迁学生性格内向、自卑、孤僻、冷漠、心理脆弱,而且不善于人际交往,心理障碍非常严重,对学业成绩与人格发展都很不利。另一方面,父母将过多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子女靠读书改变命运、出人头地,但是又过于极端,一味地追求“分数至上”、施加压力,效果适得其反。
(二)家庭教育角色缺失
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父母往往疲于奔命,还有很多孩子来自单身家庭,由父亲或者母亲独立抚养,平时父母与孩子很少沟通,家庭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父母对孩子了解不多,一旦孩子成绩下降或者在学校做错事,父母情绪激动、动辄打骂,这样做法不仅导致亲子关系紧张,而且也诱发孩子很多情绪问题及行为问题。除此以外,小学生正处于塑造性格、建立“三观”的重要时期,家庭教育角色缺失,造成很多易地扶贫搬迁学生道德意识与法律意识模糊,学习成绩差,经常逃学、打架,沉迷网络,还可能导致严峻的校园暴力事件,误入歧途[2]。
(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带来的教育效果截然不同。总结易地扶贫搬迁学生正经历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包括:第一,放任型教育。父母平时很少管教子女,放任不管;对于青春期的小学生来说,外部约束不足,极易产生错误思想认知,导致诸多不良习惯;第二,专制型教育。有些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的基本认知,管教子女非常严格,忽略孩子的内心感受与需求,经常施号发令,打骂子女。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这种做法会割裂亲子关系,造成叛逆情绪,后果严重。
二、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家庭教育改进建议
(一)发挥合力,提升家长素质
调查研究发现,父母学历水平高、能力素质强,就会更加注重家庭教育,并且采取适宜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带给子女更多积极影响。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父母正是由于家庭困难、受教育水平低,从来没有接触过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或放任不管、或简单粗暴。对于这一现象,亟需发挥学校教育与社区帮扶合力作用,正面引导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家长,如社区牵头组建家长学习小组,开办家长课堂,经常宣讲家庭教育、儿童心理学教育常识,针对各家实际情况进行专门辅导[3];学校教师则主动与家长保持联系,经常沟通孩子学习、行为、心理及品德状况,为家长提出科学的家庭教育建议,日积月累提升家长素质,让家庭和孩子都能从中受益。
(二)尊重民主,创新教育方式
易地扶贫搬迁学生进入新的环境之后,他们不仅面临学习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转变心理状态,尽快适应环境,这一过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必不可少。教师与家长沟通应直击“痛点”,渗透正确的“民主教育”观念,转变不当教养方式。一方面,尊重子女,保持平等心态,多给他们关爱与陪伴,满足合理的心理诉求;注重亲子沟通,相互了解,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于易地扶贫搬迁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有意义的教育;另一方面,大多数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内心自卑,学习成绩不好,这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长应多鼓励孩子,学会接纳、学会理解,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培养乐观品质,学会人际交往,孩子性格开朗了,心理素质、道德水平以及学习成绩也能逐渐上升。
(三)关爱孩子,注重心理引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塑造健全人格、提升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可小觑,他们从小在家庭贫困的环境中长大,如今随家人搬迁至新的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存在心理障碍的可能性非常大。父母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与情绪表现,比如自卑、压抑或者暴躁,及时与老师沟通,疏导不良心理。家庭教育是易地扶贫搬迁学生最大的支持,能有效帮助他们走出抑郁、缓解负面情绪,以更乐观、更积极的心态面向生活、投入学习。
综上所述,在我国全面推进精准扶贫政策之下,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备受关注,其中家庭教育问题至关重要,亟需引起各界关注。想要真正脱贫致富,必然要从青少年群体抓起,落实各项教育改革措施,为他们带来更优质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服务,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从知识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德育教育等多角度出发,发挥家庭教育积极作用,打造良好的校风与家风,培养更多未来社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杨贺.精准扶贫视野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32):39-40.
[2]赵廷瑞.关于贫困地区少年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和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20(71):23-24.
[3]戴小勇.莫让农村家庭教育输在起跑线上——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之我见[J].教师,2020(19):30-31.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第六小学 553201B81FD38A-9D7F-4C4C-B2AE-FFE3109EC2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