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
摘要:自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将文化强国战略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中国古代文学因其自身优势,已然成了高校实施创新教育, 增强学生文学素养和传承民族精神以实现 " 以文育人 " 的平台。在此大形势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创新,对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据此,首先必须对该类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内容进行科学的定位,在次基础上,制定较为系统的课程创新计划,并将其教学创新的实践成果充分运用于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以持续的课程教学探索和实践,深入推动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创新课程体系;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 也是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成为一种更基础、更深厚、更持久的推动力。文化的创新来自于对传统文化的合理传承,并且经由其他文化的传承和延伸得以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得到实现。
然而,传统文化自身的特特质,决定了传统文化必须直接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的介入和引导,才能承载和肩负起振兴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因此,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开展的创新性教育,就需要我们站在这个时代的制高点,创新性地组织和开展教育课程和活动。
一、以能力为核心确定培养目标
近年来,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等在内的许多传统文学学科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就其教学的对象来说,大部分学生都存在着实用和功利的心理,倾心于学习技能型的课程,忙于应付各种证书的考试,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意义和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另一方面,就高等院校课程的设置来说,基于实际应用型、专门技术类人才培养观念的表达和运用,压缩传统类专业课的教学总量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趋势。
因此,《中国古代文学》所面临的重点研究问题之一,就是如何顺应新的形势,对其培养的目标作出科学的定位。
中国古代文学培养的目标主要是由所学课程的内涵和特点来决定的,这一培养目标的核心就是对能力的培养,即除了传授古代文学知识之外,还要着眼于培养和提高大家的基础素质修养, 发掘古代文学的现代性和历史价值,培养广大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人物性和社会主义关怀意识,引导他们从经典的文艺作品中吸收和汲取其精神的养分。
基于此,《中国古代文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大致概括为:通过系统性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在文学知识的讲述和解读中,弘扬中华文化,展现中华民族文学的勃勃生命活力;学习古文艺术欣赏的基础方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政治思维以及文化道德修养等。
二、增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现代性,实现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
首先,增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现代意识,促进理论知识向综合能力方面的转化。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国古代文学因为缺乏市场性和实用性,教学处于一种被动和尴尬的境地,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用发展的手段进行教学,增强教学的现代性,提高这门传统学科的魅力,用现代的意识关照古代的人文精神及国家情怀,拉近中国古代文学与现实社会的距离,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提供借鉴。
其次,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换。
三、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能力的提高就是综合素质提高的具體表现,这一培训目标的形成和实现,首先需要一套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学科建制中,各科的教学都是独立的,老师们各守一摊,学生们也难以互通,综合素质难以提高。
事实上各个学科之间都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教学中我们要求融汇交注、上下贯通,一方面合理地借鉴经典型文学的研究成果,一方面以传统文学的本体及传统文学的原典为教育主干, 拓深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课程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而达到培养目标的更加多样化。
(一)确立少而精的学科体系以文学史为纲,以作品选为本以往的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大部分都是侧重对文学的现象
和文学史的探索和揭示,对于作品自身的审美鉴赏强调得不够, 学生脑子里全是条条框框,本末倒置,因此确立适应教学实际的学科体系尤其重要。
在教学中,要强化专业基础课,突出教学的重点及难点,确立少而精的知识体系,进而有所选择的进行教学,在这其中尤其要妥善处理“史”和“作品选” 的关系,确定作品的核心地位,通过作品带动历史,让学生在对作品的感受中,系统的感受某一主题或某一潮流发生发展的背景及系统体系,并在分析中养成了主动思考、创新性的学习习惯。
(二)将思政教育融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精神和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中融入了思政,,引导学生发掘古典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与其文化意蕴,进而在实践中探索出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传承与延续及其发展,从而建立正确的道德人生观、社会主义世界观与价值观。
(三)将甲骨文融入古代文学课程
甲骨文是一种具象文字,通过取象发现文字美的过程就是文学作品意蕴不断呈现的过程。将古代文学与甲骨文相互地融合, 不仅能丰富和拓宽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文化内容,实现其培养方向的多样性。
而且,更重要是赋予了这一古老的文字形式以鲜明的历史时代性特征,为甲骨文在我国的传播注入强大的动力,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创新和发展。
四、课程体系立体化
传统的课程体系是平面化模式,课程单薄而且零碎,没有形成系统,也不利于扩展学习。立体化的课程结构体系,即基本平台课、核心课、研究性课程、实际运用项目。
基础性的平台课程主要包括与研究性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紧密相关的“工具”及其他基础性的课程,例如文献学、语言文字学、古代汉语等,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理论。
核心阶段的课程是构建中国古文学课程总体体系的基础和主干,以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为大纲,以创编文艺作品集为本,主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使得学生们通过学习,理清中国古代文学的的主要动力和脉络。
研究性课程主要是采用选修课或者开设专题讲座的方法,将古代文学课程中的重要作家和重要的文学流派等单独进行开设的研究课程,如《诗经》和《楚辞》的专题研究、《庄子》的专题研究、唐诗宋词的专题研究等等。
五、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教学模式多样化,即在教学中采用讨论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鉴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可以激发和引导大学生独立地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兴趣与愿望,这有利于激发和培养他们的悟性、灵智与创造力,进而提高和改善他们的学习质量,培养一批具有现代观、现代化知识素养,富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大学生。
现在科技和教育的联系日益紧密,因此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也至关重要, 网络资源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探索古代文学的新天地,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什么感受,达到对作品内容更为深刻理解,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六、考核方式的多元化
考核手段和方式的多元化,是一种适应课堂教学模式变迁的配套措施,不仅可以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对 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而且还可以使其形成一種乐于钻研的态度,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从而达到实现中国古代文学的教育目标。
多元化的成绩考核办法,不但可以全面地考察到学生对所有专业基础知识的正确理解和有效掌握,还能充分地激发和有效调动学生的热情, 明确他们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自身相关专业知识技术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训练。相比较于我们传统单一的成绩考核,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更能充分反映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七、结语
《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肩负着弘扬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重大使命。人才培养过程中想要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 就必须适应新形势并自觉推动课程改革与创新。
《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构筑是一项艰巨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我们一以贯之地将课堂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的实际紧密结合, 在课堂教学观念、课程制度、教学模型、考核手段等各个方面进行整改,在各个环节渗透创新的理念,以取得更大的实质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李雅君 . 以文学的方式教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J]. 中国大学 IAO 学,2016(10).
[2] 李婵娟 . 还原与移植: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艺韵 [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32).
[3] 孙力平 . 古典的价值何在 ?[N]. 文摘报,2019-08-25.
[4] 王继华 . 教育新文化执行力 [J]. 教学与管理,2017(8).
[5] 谢晓青 . 关于高校内涵建设的理性思考与对策 [J]. 江苏高教,2016(1).
[6] 杨毅仁,刘树道 . 文化力是一流大学竞争的软实力 [J]. 高教探索,2017(1).
(烟台南山学院,山东 烟台 26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