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全媒体时代党刊评论突出重围“三策”

2021-09-09 08:19徐园
传播与版权 2021年8期
关键词:思想性文学性栏目

徐园

[摘要]在媒体格局深度调整和社会急剧转型的新形势下,如何在众声喧哗中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是党刊评论面临的“时代之问”。作为地方党刊评论栏目,《江淮时评》近年来坚持创新思维,改进文风,并通过将“天线”与“地气”结合、“情”与“理”交融、思想性与文学性并举,在提高作品质量和分量上下功夫,使得党刊评论变得可亲可信,发出的声音也越来越有力量和影响力,展现了富有时代气息的党刊评论“范儿”。

[关键词]党刊评论;情理交融;思想性;文学性;《江淮时评》栏目

在媒体格局深度调整和社会急剧转型的新形势下,如何增强党刊的影响力,发挥其主阵地作用,这是党刊必须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评论向来被称为新闻媒体的灵魂与重器[1],因而党刊评论必须率先发力。同时,党刊评论肩负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其要占领舆论宣传的主阵地,就要坚持守正创新,主动适应媒体格局以及受众阅读习惯的变化[2]。作为地方党刊评论的先锋—《江淮》杂志的《江淮时评》栏目自创立之初就努力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融合上发力,在摸索中走出了独有的党刊评论“范儿”。

一、“天线”与“地气”相通

党刊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肩负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而党刊评论作为刊物的旗帜和灵魂,更是传播主流声音、弘扬主旋律的利器。这就要求党刊评论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定力,紧跟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围绕发展大局、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向“政治家写评论”的方向去努力。

如果说,上接“天线”是党刊评论的职责使命所在,那么,下接“地气”则是其巩固受众基础的情怀所系。一篇评论如果脱离实际、凌虚蹈空、自说自话,仅靠铺陈演绎、概念罗列,很容易陷入假大空、机器化的写作窠臼,势必缺少现实针对性,也使得评论的战斗力大大削弱。作为党刊媒体,既要有“顶天”的政治担当,又要有“立地”的为民情怀。因此,《江淮时评》努力在“天线”和“地气”的结合点上发力,一方面大力宣传党中央的有关精神及其重要决策部署;另一方面也及时反映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呼声,力求把体现党的主张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

2019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该通知围绕为基层减负,针对政绩观错位,文山会海反弹回潮等形式主义突出问题,划出了“硬杠杠”,并提出了务实的举措,释放了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的鲜明信号,可谓现实针对性极强。该通知一经公布,笔者便敏感地意识到这一题材的重要意义,因而与众多评论作者即刻展开深入交流与调研,从而真切地了解到基层干部的诸多苦闷—“5+2”“白+黑”、检查考核多、手机微信群和客户端多、“痕迹主义”盛行……基于此,《基层减负不是一道简单的减法题》《“跑偏”的问责实为不负责》《“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亟需整治》等一批反映基层干部心声的力作相继在《江淮时评》栏目问世。这些评论发表后,不少在基层工作的朋友也打来电话说,文章讲真话讲实话,讲到了他们心坎上,希望“基层疲惫”能够得到切实的缓解和改变。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党中央部署了党史学习教育活动,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政治性报道主题,《江淮时评》早早谋划选题,不仅严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这条“红线”,还瞄准基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问题、趋势,先后组织撰写、刊发了《打开“我为群众办实事”的“连环锁”》《党史学习教育,莫把过程当目的》等重磅评论,并在结合基层实践中,解读高层精神,避免观点输出“曲高和寡”,真正让“讲道理”做到接地气。例如,在《打开“我为群众办实事”的“连环锁”》一文中,开篇作者以置身基层的视角切入,道出个别地方在“我为群众办实事”环节,不知道怎么办、办什么、啥要求的困惑,同时直言不讳地指出少数领导干部坐在办公室里,看着屋顶研究“要为群众办什么”……可以说,这样接地气的开篇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而正文的论述则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联系实际,极富建设性地阐述了党史学习教育为什么、怎么办、办啥样等问题。通篇评论避免了凌空蹈虚、自说自话,这也归因于作者很好地把握住了“精神向上”和“视角向下”的党刊评论内核。

作为地方党刊,《江淮》的主要受众就是广大的基层干部,关注和反映基层干部的困惑和呼声、烦恼和委屈,进而疏解其情绪,引导舆论,建设性地助推问题的解决,这是地方党刊责无旁贷的责任。党刊评论只有把“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和“站在田间地头找感觉”结合起来,将政治意识涂上基层情怀的底色,才能找到党刊评论最深厚的土壤,让评论更有力量、有分量。

二、“情”与“理”交融

评论历来被视为党报党刊的灵魂和旗帜,是直接影响社会舆论最权威 、最有力的宣传形式。这种力量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其权威性,然而党刊评论的权威性却不能简单地与板起面孔、不带情感、不苟言笑划等号。相反,党刊评论也可以入情入理,“情”与“理”并不是天然对立的绝缘体,它们也是水乳交融、有机统一的[3]。一方面,作为一种议论是非曲直的新闻体裁,评论的权威性从“理”中来,以理服人,这是评论提高说服力的关键。另一方面,权威不等于“高高在上”,评论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它的背后隐藏着作者的态度表达、情感诉求、价值取向。而事实上,说理也可以有温度,情感的投入和运用得当,会激发情感共振,极大地增强评论文章的亲和力、可信度[4]。当然,情感的运用需是有感而发,与“理”要有机融合。这样才能真正地打動读者,刻意或不当的感情运用,容易陷入无病呻吟的怪圈。

好的内容是提高评论感染力的关键,再加上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可以将说理和抒情有机融合起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缓解“基层疲惫”还需破解“本本主义”乱象》一文中,提到如果上级部门不愿意身体力行地去示范推动,不给基层灵活处理的时间和空间,这些矛盾不解决,就会影响基层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文章是这样议论的,“如此基层干部怎能静下心来对基层的基本问题、长远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又怎能抽出更多的时间、精力让党的政策更好地落地”。不难看出,这些并列的反问句增强了节奏感,将对基层的同情、理解、支持,充分又有层次地表达出来,但这并不是单纯地使用文字技巧,而是站在基层立场上,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心理,设身处地地将真情实感融入闲聊般的思想交流中,促使读者产生代入感和同理心。

再如,《善于从群众“抱怨”声中“淘宝”》一文中提到,随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新的民生问题不断涌现时,是这样描述的,“从前群众抱怨用不上自来水,现在喝上了自来水,吃上安全、卫生、健康的放心水成了群众的呼声;以前用户抱怨光纤不通,上不了网,现在用上了宽带,加快提速降费成了用户的期待;过去农民抱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出行难,现在村村通公路、乡乡通班车,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隐患、农村班车常晚点成了不少农民的‘头疼’事儿”。 这段排比句充分渲染了气氛,站在群众视角,将其所忧所盼充分倾诉出来,增加了文章的亲和力,说理性也更强。

此外,注意运用形象化的语言,也会极大地增强文章的感情色彩。如《让“吹牛干部”无所遁形》一文中提到,让“啥都会”的“吹牛干部”无所遁迹,积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让“啥都会”的“黄牛干部”创造“最牛”业绩,并防范其权力滥用。这些论述语言生动形象、辛辣有力,使得作者的爱憎褒贬鲜明地跃然纸上。可见,将形象化的语言穿插在抽象的说理之中,能够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得评论不但结构严密、逻辑性强,而且说理更加活泼生动,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当然,“情”的表达也要把握好界限感。作为党刊时评,如果说“理”是基调,那么“情”则是生动的协奏曲,没有这个协奏曲,曲调不免陷入刻板的窠臼;而協奏曲过于泛滥,则会喧宾夺主、走向煽情。如《莫让“蠢事”成为干事创业“绊脚石”》一文,就很好地实现了情与理的合理交融。

三、思想性与文学性并举

全媒体时代,表达形式可以创新、传播平台可以拓展、媒体渠道可以改变,但思想观点的核心竞争力不会改变[5]。党刊评论要在舆论场上发出主流声音,关键就要以思想取胜,要在思想上有真知灼见。

对评论来说,其核心价值就是思想。当前,尤其需要思想拨开众声喧哗的迷雾、指引前行的航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对党刊评论来说,坚持内容为王,最根本的就是坚持“思想为王”。党刊的权威性、公信力,说到底体现在我们对问题的发掘与见解,对观点的直陈或提炼。这需要党刊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触摸社会的脉搏、把握事物的规律、探寻问题的本质,这样的评论文章才能影响深远[6]。

《江淮时评》栏目自创立以来,一直坚持“思想为王”,将思想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坚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定力和政治智慧,以政治判断力提升思想引导力;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树立问题意识,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现象或问题进行深度分析,提出有思想力的言说以及深度的理性思考。

例如,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2020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江淮时评》聚焦这一系列的重大主题、重大事件,从编辑到作者,针对每一个时政论题,首先“嚼透精神”,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并在此基础上联系基层实际,选好切入点和角度,推出了一批见解深刻、论述有力的好作品。如《莫让“疲劳综合症”迟滞决战决胜脚步》一文,踩准2020年这一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的重要节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这一重大主题,以冷静理性的笔触,聚焦精神懈怠这一阻碍冲刺进程的现实问题,并形成了独到深刻的见解。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新闻时评同质化问题,很好地体现了党刊评论的个性。

在坚持思想性的前提下,《江淮时评》一直在努力探索以文学性提升思想解释力。古人说过:“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有意义的思想也要有意思,深刻的道理也要形象化、具体化,论述清新灵动,文笔生动优美,情文并茂,这是党刊评论所应追求的形象之美。

翻看《江淮时评》的文章,读者随处可见一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语言:“别让‘攀附’成为官员的恶性肿瘤”“而有的‘啥都会’干部习惯性装扮‘演技好就是能力强’这个角色,面对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总是奉行‘态度一定要好,速度一定要慢,质量一定要差’,直至将事情‘拖黄’,几次‘链子’掉下来,领导再也不敢交给他工作了”“‘当着和尚不撞钟’,工作多年‘涛声依旧’,却以‘佛系心态’自嘲,以好人自居,其实质是逃避责任、不敢担当”。这些生动的民间语言信手拈来,而且运用自如,恰到好处,为文章增了光、添了彩,也留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做到真正的深入人心。

此外,《江淮时评》也一直致力于创新表达,提升语言艺术的魅力,尝试运用诗化的语言、散文的笔法、小说的细节,让评论更生动、精彩、感人。如在《“三牛”精神开启新征程》一文中,读者随处可见诗意的语言:“我们都离不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雄心壮志、‘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毅力、‘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恒心意志。”“敢闯敢试、破局开路,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气度和‘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格局”这些优美的文辞、颇有气势的排比犹如一股春风,让评论不再言辞生硬、千篇一律。

当然,讲究文学性需要把握好度。它要服务于党刊评论所要表达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见解,没有内容的承载,形式就容易陷入哗众取宠、故意煽情、不伦不类的窠臼。只有将形象的语言编织进严密的说理逻辑之中,这样的党刊评论才能走出自己的“范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新闻评论漫谈[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2]刘保全.获奖评论赏析—兼谈评论的写作技巧[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3]汤代禄.网络新媒体分析与报业应对之策[J].青年记者,2013(09):73-74.

[4]邵志择.关于党报成为主流媒介的探讨[J].新闻记者,2002(03):15-18.

[5]孙志鹏.新型与主流:全媒体背景下的新闻评论[J].青年记者,2019(16):45-47.

[6]周明华.新媒体环境下党报评论的创新之策[J].中国记者,2016(07):101-102.

猜你喜欢
思想性文学性栏目
论《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词的吸收
科幻电影评价思想性标准的多维考察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Baa, Baa, Black Sheep
后现代中国电影娱乐性对文学性的裹胁
《刘三姐》等经典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学性
虚拟的自由:创新与消解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新时期长篇小说语言、内容结构和思想性的新突破
高中音乐课堂引入流行音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