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类期刊登载论文被引频次分布对比分析

2021-09-09 08:19肖重
传播与版权 2021年8期
关键词:观测期刊影响力

肖重

[摘要]为提升普通期刊的影响力,文章研究了核心期刊《中国地震》与普通期刊《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登载论文被引频次分布,并对比分析了不同被引频次两刊登载论文的情况。在0次被引频次上,《中国地震》占比21.11%,《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占比21.11%;在1次被引用频次上,两刊登载论文所占比例均为最高;在2—4次被引用频次上,两刊登载论文所占比例相近,约35%—38%;在5—10次被引用频次上,两刊的发文量相近,约60篇;在10次以上被引用频次上,《中国地震》登载27篇,占比11.34%,《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登载5篇,占比0.95%。简而言之,在低被引频次上,普通期刊占比较高,在中等被引频次上,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具有相似的影响力,但在高被引频次上,核心期刊数量和比例均较高。由此可看出,高被引论文数量多,且占比高是核心期刊区别普通期刊的一个主要特点。

[关键词]地球科学;影响力;核心期刊;被引频次;影响因子

尽管社会对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评价存在较大分歧,但以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仍被各评价机构所广泛采用。其中定量评价是基础,绕开定量评价是不可取的[1]。目前,我国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主要有两类:一种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2];另一种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制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自然科学卷(2017年版)》[3]。虽然两个评价体系的统计指标不尽相同,但都包括影响因子、被引频次、他引量、他引率等指标。两种体系均选用这些要素来评价期刊影响力,说明这些指标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进一步地说,这些指标归根到底都和期刊所发论文被引用情况密切相关。被引频次作为影响因子公式中的分子,是和影响因子成正相关的。同时,被引频次反映的是期刊的被关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期刊的大众接受程度和学术水平[4]。一般来说,论文被引情况是衡量期刊影响力的一项重要定量评价指标。

笔者通过对比和分析《中国地震》和《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从2015年至2018年所发表的文章被引频次分布情况,探索普通科技期刊如何提高被引频次的对策,以便进一步研究普通期刊如何提升期刊影响力。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多地关注高影响力期刊的发展问题,对普通期刊如何提升影响力的问题涉及较少。譬如,梁雁以编辑出版类核心期刊为例对期刊学术影响力做了比较研究。又如,温国泉等评析农业生物类中文核心期刊若干评价指标,并结合期刊编辑出版实践,提出提高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打造精品学术期刊的建议。

在被引用频次方面,学者们更多地关注高被引频次的论文和零被引频次的论文,对被引频次中等的、被引频次较少的和被引频次中等偏多的论文研究不多。例如,卫世乾对30种化学类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做了研究[5]。又如,王颖等讨论了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零被引论文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措施[6]。

在期刊研究方面,由于期刊编辑一般只承担某一种刊物的编辑工作,对于单刊的研究较多,因而普通期刊与核心期刊的对比研究较少。如汪美华等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为例从核心期刊评价指标来分析如何提升期刊影响力[7]。

因此,笔者通过对比分析两种出版内容相似,但影响力有差别的刊物,以期为期刊从被引量方面提升影响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期刊简介

《中国地震》和《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均为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其内容涉及地球科学的诸多领域,如地球物理学、地震地质学、地震工程学、地震预测与预防、历史地震研究、灾害学、地震社会学,甚至涉及环境与资源等内容。《中国地震》主要刊载地震学、地磁学、地电学、重力学、地球物理观测技术和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地震仪器设计原理和实验方法、地震台网布局、台站仪器标定、台站技术革新、计算机数据处理方法和各种技术在地震学、地磁学中的应用成果。《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为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地震学、地磁学、地电学、重力学、地球物理观测技术和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地震仪器设计原理和实验方法、地震台网布局、台站仪器标定、台站技术革新、计算机数据处理方法和各种技术在地震学地磁学中的应用成果。由此可见,两种期刊登载内容基本相同。但《中国地震》入选了2017年和2020年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而《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未入选[2]。因此,《中国地震》的学术影响力强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二、数据获取

在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引文数据库中搜索被引文献来源于2015—2020年《中国地震》和《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的相关论文,笔者可以获得两种期刊登载文章被引情况,再结合各刊每年的总目次就可以获得未被引用论文数据。数据获取时间截至2021年5月6日。分年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可见,2015—2020年,两刊发文情况可以分为两部分。首先,2015—2017年,两种期刊的发文被引率趋于稳定,相差不大。《中国地震》发文被引率约为90%,《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发文被引率约为79%。其次,2018—2020年,两刊发文被引率逐年降低,可能是因为文章刊发时间较短,同行或读者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参考、引用。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出两种期刊论文的被引用率具有相同的增长模式,并且基本在3年之后达到稳定。鉴于此,我们详细考察了2015—2017年两种期刊论文的引用情况,并统计了每篇论文被引次数,形成论文被引频次分布表(见表2)。

三、数据分析

基于表2可知,2015—2017年《中国地震》的文章被引总频次分别为325、561、307,平均单篇论文被引频次为4.11、7.19、3.79,中位数为3、4、4。2016年,《中国地震》的论文单篇被引频次较高是受到了4篇20次以上引用的论文影响,实际上其单篇论文被引频次的中位数为4,并且3年的平均水平相差不大,而中位数与平均数相近则说明引用数据的聚散程度较为理想。2015—2017年《地震地磁觀测与研究》的文章被引总频次分别为384、424、349,平均单篇论文被引频次为2.48、2.37、1.87,中位数为2、2、1,并且3年的平均水平相差亦不大,其引用数据的聚散程度也较为理想。因此,在文章被引总频次方面,两刊相差不大;在单篇论文被引频次方面,《中国地震》的被引频次约为《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的2倍。这一方面是因为《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的发文总量约为《中国地震》的2倍;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地震》的平均单篇论文被引频次较高,稿件质量整体优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下面笔者详细研究了两刊每个被引频次论文的特点。

(一)百分比特点

由表2,笔者可分别计算两刊每个引用频次占发文总量的比例,统计结果见表3。

由上表可知,两刊论文被引频次各年平均水平和整体趋势相似。对两刊来说,1次被引论文所占比例基本为所有频次中最高的,这也是符合文献引用的聚集分散规律—大部分的论文只有较少的被引用。在0被引频次上,《中国地震》刊载论文0被引频次所占比例约为10%;《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刊载论文0被引频次所占比例约为20%,比例较高,约为《中国地震》的2倍,可见《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在刊载稿件的取舍上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在2—4次被引频次上,《中国地震》刊载论文所占比例约为35.71%,《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刊载论文所占比例约为38.78%,二者接近。在这种被引频次上,部分普通期刊可以做到和核心期刊相同的水平。在5次以上被引频次上,《中国地震》刊载论文所占比例约为37.38%,《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刊载论文所占比例约为12.47%,《中国地震》刊载论文所占比例约为《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的3倍,二者相差悬殊。无论是0次被引用,还是较高次被引用,二者均相差较大,但在二者平均值之间的这一部分却十分接近。

(二)频次特点

这里我们把被引用频次划分为3部分,0—4次为较低被引用频次,5—10次为中等被引用频次,10次以上为高被引用频次[8]。在较低被引用频次上,《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被引用论文量随频次变化较大,3年时间从1次被引用的144篇变化到4次被引用论文量的35篇;《中国地震》被引用論文量随频次变化较小,3年时间从1次被引用的40篇变化到3—4次被引用论文量的26篇。由此可以看出,普通期刊要提升在较低被引用频次论文的被引率较乏力,核心期刊在低被引用频次上“后劲比较足”。在中等被引用频次上,两刊1年登载论文均没有在某个频次上超过10篇。《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3年共登载中等被引用频次论文60篇;《中国地震》3年共登载中等被引用频次论文62篇。如果认为被引用频次相同的文章能产生相同的影响力[9],那么在中等被引用频次上,两刊的影响力相近,即普通期刊可以做到使中等被引用论文产生相同的影响力。在高被引用频次上,《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登载论文少,3年仅登载5篇高被引用论文,其中2017年未产生高被引用论文;《中国地震》3年共登载高被引用频次论文27篇,其中还有单篇被引用30次、60次这种超高被引用论文,二者差距较大。

从以上比较分析可知,在0被引用频次上,《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登载论文占比较高为20%,约为《中国地震》的2倍;在1次被引用频次上,两刊登载论文所占比例均为最高,符合文献引用的聚集分散规律;在2—4次被引用频次上,二者的平均单篇论文被引频次均较多地分布在这部分,且登载论文所占比例相近,普通期刊在这一部分可以做到与核心期刊具有相似的影响力;在5—10次被引用频次上,二者的发文量相近,这大致可得出二者产生了相似影响力的结论;在10次以上被引用频次上,二者相差较大,这是核心期刊区别普通期刊的主要特征。

四、讨论

针对以上分析结果,笔者相应地提出以下建议,以期为普通期刊提升影响力提供借鉴。

(一)严格审稿,严把质量关

在0被引用频次上,笔者认为不能因为0被引论文对提升期刊影响力有限就完全放弃。事实上,根据“长尾”理论可知,引文分布曲线尾部对应的0被引文献,其期望效益有望大于“头部”,并且0被引或低被引文献的潜在价值如果被发掘出来,也许会远远超出我们目前的想象。实际上,学术论文之所以最终未被引用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未必是因为论文的学术水平低[10]。另外,《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的0被引论文所占比例比《中国地震》高,但也不能认为这10%—20%的0被引论文就完全是被低估的或有潜在价值的文章。通常情况下,普通期刊被引率低更多的还是因为文章本身质量较低。针对此问题,首先,编辑应加强审稿工作,严把质量关,严格审查套作、“关系稿”等稿件。其次,编辑要严守学术期刊的价值底线。当前《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的退稿率约5%—10%,《中国地震》的退稿率约25%—30%。若编辑能够根据审稿标准适当提高文章录用要求,提升退稿率,拒绝一些低质量的论文,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0被引论文数量。

(二)扩展稿源,增加发文量

在5—10被引频次上,两刊的发文量相近,大致可得出两刊产生了相近影响力的结论。这主要是因为《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每年的发文量约为《中国地震》的2倍,并且这一频次来稿中质量较高的稿件数量较多。在这一前提下,如果期刊增加发文量,吸引更多类似的稿件,可以增加这一部分稿件的数量,进而提升期刊影响力。同时,这一部分稿件也是为核心期刊贡献影响力的中坚力量,如5—10次被引稿件占《中国地震》发文量的26.04%。从数据来看,这一部分稿件的被引频次也是高于平均值的,期刊增加这一部分稿件的发文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两种期刊的影响力。

(三)紧随研究热点,进行专题策划

从前文对比结果来看,两种期刊在10次以上被引频次论文方面差距较大。这一频次论文的数量是核心期刊与普通期刊的主要区别,短时间内普通期刊难以突破这一瓶颈。但普通期刊可以先从前两步着手,循序渐进,走入良性循环。

经研究发现,高被引论文的共同特点是聚焦研究热点,文中大多包含了较多近年来较为新颖和热门的关键词[10]。笔者考察了《中国地震》被引频次为23、30、30、61的4篇稿件,他们均出自2016年第二期的专辑,该专辑总结了我国近10年来,以大容量气枪陆地水库激发技术为代表的人工震源探测工作取得的新成果。因此,期刊主动策划、报道高质量的研究热点和新成果的专辑能有效提升论文被引用频次。另外,期刊主动邀约专业大咖来撰写综述类稿件也能提升论文被引频次。目前,综述型论文高被引的特点已经得到业界广泛的认同。总之,各类期刊对高被引论文都要主动挖掘,对研究热点要有灵敏的反应。

五、结论

笔者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中收录的《中国地震》2015—2017年登载论文的频次分布,进而得出了以下结论。

(1)对相同学科相同内容的期刊,其论文被引用频次增长速度相同,都需要3—4年,才能达到较为稳定的状态。

(2)在0被引用频次上,《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登载论文占比较高为20%,约为《中国地震》的2倍,普通期刊可以通过加强审稿力度的办法来降低0被引用论文的比例。

(3)在1次被引用频次上,两刊登载论文所占比例均为最高,符合文献引用的聚集分散规律。

(4)在2—4次被引用频次上,两刊单篇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主要分布在这部分,且登载论文所占比例相近,普通期刊在这一部分可以做到与核心期刊相似。

(5)在5—10次被引用頻次上,两刊登载的论文量相近,这大致可以认为两刊产生了相同的影响力。这是因为《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的发文量约为《中国地震》的2倍。普通期刊可以通过增加发文量的办法,来保证一定的影响力。

(6)在10次以上被引用频次上,两刊相差较大。这大致可以被认为是核心期刊区别于普通期刊的主要特征。这就需要期刊通过紧随科研热点,以主动策划和约稿的方式来提高期刊影响力。

本次研究只选取了两种地球科学期刊作对比分析,不同学科的期刊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相关同行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张积玉.学术期刊影响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70-76.

[2]陈建龙,朱强,张俊娥,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2017年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

[4]王建华,王全金,刘棉玲,等.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形成因素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2(03):103-106,120.

[5]卫世乾.30种化学类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04):556-561.

[6]王颖,杨春华,刘伟,等.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零被引论文及应对措施[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09):73-77.

[7]汪美华,范宏喜,张若琳.从核心期刊评价指标分析如何提升期刊影响力: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为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9(03):169-174.

[8]刘雪立.基于Web of Science和ESI数据库高被引论文的界定方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06):975-978.

[9]王雨,郭进利.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作者影响力综合评价方法[J].情报杂志,2017(03):185-190,184.

[10]温芳芳.我国情报学论文零被引的成因及影响因素探析:基于零被引与高被引论文的比较[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04):27-31,26.

猜你喜欢
观测期刊影响力
My Hobby
基于“地理实践力”的天文观测活动的探索与思考
期刊审稿进度表
论地面气象集体观测的重要性
你凭什么影响别人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期刊审稿进度表
2015中国最具影响力10位商界领袖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