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助力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

2021-09-09 08:19徐仲莉
传播与版权 2021年8期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

徐仲莉

[摘要]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基本实现了图书出版全流程无纸化、数字化、智能化,进一步提升了出版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图书出版质量,助力出版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本文从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的构建和实践应用与探索,阐述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相较于传统出版的优势、局限性及改进方向。

[关键词]智能编校排;数字化转型;出版质量;出版效率

在传统图书出版过程中,书稿的“三审三校”主要以纸稿形式完成[1](如图1),劳动强度大、效率低、重复工作多,同时纸稿流转需借助人工传递,周期长、易丢失;图书质量受限于“三审三校”相关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经验总结的参差不齐;现有ERP管理系统存在局限性,图书出版流程管控无法具体到各流程的关键人和节点等。这些问题导致图书出版周期长,出版效率低,图书出版质量不稳定。

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读者阅读习惯的转变,传统的出版流程与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出版社与日俱增的图书出版数量和日趋严格的出版质量要求,出版行业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

一、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构建

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融合多款编校排软件工具,进行出版管理,构建编辑、排版、校对、封面设计、质检、作者等多角色在线互动平台,实现书稿“三审三校一审读”和版式设计、封面设计、作者看样等全流程智能化操作、电子化管理。其一般可分为局域网和互联网两种模式。

基于“互联网+”的智能编校排系统图书出版流程(如图2),能够基本实现图书出版全流程无纸化、数字化、智能化,可大幅提升出版质量、缩短出版周期、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出版效率,有效助力出版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二、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实践应用与探索

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出版流程基于传统图书出版流程和业务场景,结合国家新闻出版署对“三审三校”等的出版规定,充分利用编校排相关软件工具,搭建管理平台,创新和重新定义图书出版流程、术语及岗位职责,实现图书出版全流程无纸化、数字化、智能化。

(一)出版新定义

1.新原稿

初审合格的“齐清定”书稿先排版,经首次精调排版后的书稿定义为新原稿,区别于传统出版中作者的“齐清定”书稿为原稿的定义。

新原稿版式清晰,作者看样和编辑“三审三校”是基于排版后的书稿,可以准确地判定版式,核算各项出版指标(印张、定价、成本等);书稿页面清晰不混乱,有利于提高编辑加工和“三审”效率;基于新原稿的“三审三校”,改变了原有“三审”后的电子稿+纸稿混合排版模式,无须排版人员再录入誊改,省略折校环节,减少录排差错,提高书稿准确性,缩短出版周期。

2.新校对

根据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的技术特点和出版流程,打破原有“三校”的工作职责及岗位定义,将“三校” “核红”“技术整理”等校对工作融入各出版环节中,重新定义“三校”工作职责和岗位需求,形成新校对。例如新书稿省略折校工作,通读工作贯穿“三审”和编辑加工全过程,利用对比工具一键快速完成前后版本书稿的“校异同”工作,借助审校工具 “校是非”等,极大地提高了新校对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业务新操作

1.全流程无纸化操作

目前,图书出版行业大部分采用电子书稿收稿→纸质书稿“三审”→电子排版→纸质书稿“三校、审读”的流程,但随着物价及人工费用上涨,图书出版成本逐年增加,纸质书稿在流转过程中存在丢失风险且弥补代价较高。而“三审三校”、作者看样、印前质检等环节,全流程采用无纸化操作,既可以提高出版效率,又可以缩减纸稿传递时间和节约成本,降低纸稿丢失风险。同时,经初审合格的“齐清定”书稿,由责任编辑确定版式后,排版人员可以直接将电子书稿进行初排、精调形成新书稿;新书稿经初审、复审、终审人员在线审核、修改、批注后传递给校对人员进行在线校对和技术整理。在“三审”时,责任编辑可以将新书稿的源文件或PDF格式文件传递给作者,由作者在线审核、确认新书稿内容,以解决精调版式过程中的内容缺失等问题,避免出版后期作者对新书稿内容的大量删减和修改。

2.一键审校和对比

经过长期实践摸索,我国图书编校质量管理体系日益完善,并相继推出了“三审”制、“三校一读”制度等。在传统的“三审”制执行过程中,初审是图书编校质量把控的核心,图书责任编辑在遇到稿件政治性、方向性、结构性等问题时,依赖于自身的专业技能及经验积累,有时可能无法独立解决编校问题[2]。而基于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的“三审三校”,借助审校工具可实现一键审校,并快速完成书稿内容的字词符号、政治性检查、上下文查重、逻辑检查等通用性检查以及格式检查、知识检查等专项检查,拓宽审校知识面,减少人工审校遗漏,极大地提高审校效率和质量。

排版、“三审三校”、作者看样等不同版本的电子书稿文件,通过对比工具可实现一键对比,快速对比不同版本文件的差异并输出“三审三校”报告文件,提高编辑和校对人员“校异同”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降低人工成本。

3.合理规划图书出版周期

传统出版流程大多数采用纸质书稿流转,排版时由排版人员对照纸质书稿的审批痕迹进行修改调整,工作量大且内容重复,误差率较大。同时,书稿传递过程一般采用线下人工方式,流转周期长、效率低。以《建设项目投资估算案例实操》为例,在智能图书编校排应用中,该书约34万字,书稿图片少、文字表格居多。排版人员利用方正飞翔软件完成书稿初排、精调工作仅需1.5天左右,其相对传统排版周期的15—20天而言,极大地提高了排版时效,缩短了排版周期。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管理平台可实现图书出版各流程责任人、责任周期的精准控制,责任编辑可实时查看各环节的任务执行进度,实现与责任人沟通等,当进度滞后时系统可在线提醒责任人改进,实现图书出版周期的精准评估和控制。

基于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的新出版流程,一般图书的排版周期仅为0.5—2天,相较于传统出版流程,图书出版周期缩短30%—50%。

4.数据无损化传递

“三审三校”基于新原稿在线审校,与排版环节无缝对接,且各编校排软件工具及数据兼容,可实现书稿数据无损化流转和传递,减少纸稿“三审”后排版人员录入誊改带来的人为失误,提高图书质量。

5.无缝对接电子书

使用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定版的书稿,可以直接导出xml等格式的电子书文件,相对传统出版而言,其省略了数字格式文件转换的过程,大大节约了电子书出版的成本和时间。

三、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的问题与改进

综上所述,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已基本实现图书出版全流程无纸化、数字化、智能化,可有效地提高图书出版质量、缩短出版周期、降低生产成本,但是目前受限于编校排软件工具和管理平台的技术迭代,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尚存在局限性。

(一)图书品类应用局限

科技类专业图书书稿经常涉及大量的图、表和公式,建筑类书稿还会涉及.dwg格式图。在“三审三校”环节,编辑和校对人员需要对此类书稿仔细地审校,消除内容差错和形式差异。传统操作方式是编辑和校对人员在纸稿上标注内容差错和形式差异,既方便快捷,又不影响查阅速度。而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则需借助审校、批注、排版工具等对此类书稿进行差错修正,在复杂图片、公式处理上尚无法满足便捷性的需求,还需排版人员进行专业精调。因此,应用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在图书品种选择上应先易后难,首选再版修订类图书、图表公式相对简单和文字居多的图书,如标准规范、团体标准、培训教材等。

(二)完善版式库和专业字词库

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需要根据出版社的图书品类特点设置相应的专业字词库和版式库。这样,“三审三校”环节可以通过应用专业字词库快速审校,提高审校质量和效率。同时,同类或相似书稿也可以快速套用版式进行精调,缩短排版周期。专业字词库和版式库的建设,依赖于出版社长期的专业经验积累,非一朝一夕之功。

(三)组建专业排版和校对团队

基于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的数字化出版,对出版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业务需求,需要复合型、专业型编辑、排版和校对人员通力协作。而目前图书出版行业从业人员大部分还是基于传统出版业务流程,适应传统出版需求,只有少数部分从业人员可以操作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进行在线审稿。因此,复合型、专业型编校排人才急缺。出版社需要组建专业的技术团队,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复合型技能培训,满足数字化出版的人才需求。

(四)完善智能图书编校排管理平台和ERP管理平台的对接

目前,智能图书编校排管理平台仅能应用于图书出版流程的管理,尚未能与ERP管理平台进行数据对接,使得图书出版过程中的某些管理环节还需要在ERP管理平台中进行。这不仅造成工作冗余,还导致上下流程对接监管不顺畅,脱离图书出版流程和进度管控。未来,出版社需要结合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的新出版流程和管理流程,将出版社现有ERP管理平台与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的相关业务及数据进行对接,提高数字化出版管理效率和员工数字化转型的主动性。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提升,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将会更加完善且符合新媒体时代数字图书出版的需求。相对传统图书出版流程而言,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的应用,在提高出版效率、缩短出版周期、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时,使得图书出版质量也有质的提升。新出版流程重新定义了编辑工作职责和岗位需求,作为新媒体时代的编辑和校对人员需要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字化出版转型的浪潮,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成为出版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

[1]蔡鸿程.编辑作者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2]施胜娟.流程化管理在图书编校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采写编,2019(03):110-111.

猜你喜欢
数字化转型
浅析传统出版社数字转型模式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美国期刊业数字化转型的渠道分布态势及启示
教材编辑的数字出版转型与实践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我国出版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对策
从微信公众号看纸媒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我国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研究综述
传统杂志的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
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思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