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增刚
我校高一新生开学后,第一次进行作文训练,通过批阅,发现学生的作文水平参差不齐,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做到点扣标题,以致于首尾不得呼应,文章中心不能得到突出。现举例对比,分析如下。
作文原题:
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持续奋斗,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
100年前,在民族危亡之时,他们挺身而出,在黑暗中奔走呼喊,在战火中流血牺牲;
70年前,面对百废待兴的祖国,他们告别亲人,走向大漠,走向荒野,走向海岛;
今天,这些新时代的青年,将以追梦之我、奋斗之我实现自我,也让青春的色彩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奋力绽放……
阅读上面的材料,请以“青春的色彩”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一位学生的作文是这样开头和结尾的:
开头:“至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忘历史,牢记使命,展望未来。”
结尾:“前辈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在这崭新的时代,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忘历史,牢记使命,用行动和热血书写我们的青春华章。”
这个开头和结尾完全没有提及题目“青春的色彩”,再看文章中间部分,也未提到,只是在结尾“用行动和热血书写我们的青春华章”句暗点了一下。这样给读者的感觉就是文章的题目游离于作文的内容之外,题目和内容不能够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开头缺少点出标题的文字,结尾缺少回扣標题的文字,这样使得文章的中心不能得到突出,给人偏题甚至跑题的感觉,这是学生习作之大忌。
经过教师指导,该作文升格如下:
开头:“时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当代青年要做的就是不忘历史,牢记使命,用拼搏和奋斗让自己的青春绽放绚丽的色彩。”
结尾:“前辈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在这崭新的时代,我们要不忘历史,牢记使命,脚踏实地,用行动和热血书写我们的青春华章,让美丽的青春在为国奋斗中绽放斑斓的色彩。”
这样稍作修改就收到了理想的效果:首段点出标题“让自己的青春绽放绚丽的色彩”,结尾回扣标题“让美丽的青春在奋斗中绽放斑斓的色彩”。这样既在结构上做到了首尾呼应,又在内容上突出了中心,使主题得以深化。
所谓点扣标题,就是在文章恰当的地方用简明扼要的语句点明标题,以此揭示文章主旨,暗示行文的脉络层次。这里的标题,一般是指那种既是话题又能揭示文章中心思想的标题。一篇考场作文至少要在开头、结尾和中间三个关键处点扣标题。这种形式上的外显性点扣,让阅卷者明显感觉到考生的作文没有偏题,更没有跑题,而是切中了题目或材料去写的。这样可以引领阅卷教师快速阅读,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从而获得理想分数。否则就容易误判,考生易吃亏。
这样点扣标题的例子,在教材中也有很多。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开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结尾:“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本例开头点出“北国的秋”(“故都的秋”)的特点并且和“南国之秋”作对比,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结尾以议论和抒情作结,运用一系列的比喻,依然通过“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对比,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这样开头点题,结尾扣题,首尾照应,构思巧妙。
再如朱自清的《背影》。
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结尾: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开篇“背影”点题,使一种浓重的思念爱恋气氛笼罩全篇。结尾写到在晶莹的泪光中再次浮现父亲的“背影”,首尾呼应,再一次强化了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突出中心。
又如鲁迅的《一件小事》。
开头:“我从乡下跑进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结尾:“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这篇文章的开头,运用对比的手法,开门见山地点扣标题,“一件小事”六年来在我心中久久难忘,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尾又回扣标题,强调了“一件小事”对我的深远影响,首尾呼应,使文章严丝合缝。
由以上例子的开头和结尾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写好一篇文章,在真挚情感叙事或说理的基础上,要自然而然地做到点扣标题,首尾呼应。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将题目中的关键词牢牢地镶嵌进开头和结尾当中,并且让它在整篇文章中间的段首和段尾处也稳固而醒目的出现着。这样,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能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更严谨,使文章浑然一体。进而达到切中材料,点出主题,突出中心之效。
作者单位:山东省费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