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恺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界定了整本书阅读教学学习目标: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路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可见,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并学会灵活运用。
吴欣歆教授将整本书阅读大致梳理出五种基本策略:内容重构、捕捉闪回、对照阅读、跨界阅读、经典重读(吴欣歆,《培养真正的阅读者》,上海教育出版社,53页);邓彤博士为学生提供了细读策略、文体策略和专题策略(邓彤,《整本书阅读六项核心技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9页)。灵活掌握以上策略,可以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提供巨大帮助。但因为理论本身具有一定深度,在真实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情,开展基于阅读策略的阅读活动,通过阅读活动,逐渐让学生在真实的阅读过程中建构阅读策略。同时,阅读活动基于阅读策略,以活动为抓手,串联整本书阅读,也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了保障。
本文旨在以《海底两万里》整本书阅读为例,根据小说特点,设计指向初中低年级学生品析小说人物内涵的活动,以活动带动整本书阅读,从而帮助学生建构阅读策略,找到阅读的路径。每条阅读策略对应了两项难易不同的阅读活动,为不同学情的学生,提供学习支架。
一、内容重构策略
内容重构策略是在通读全书后回顾梳理,摘取某个人物或事件的关键信息,将相关信息组织在一起,相对完整地呈现人物形象,勾勒事件发展的脉络。尼摩船长是小说的核心人物,有关内容散落在小说的各章之中,在阅读完全书之后,适当整合,让学生以人物为线索重新梳理小说内容,更集中完整地呈现人物,是此类活动的设计意图。
活动1:请为尼摩船长建立一份个人档案,包含人物的基本信息、外貌特点、兴趣爱好、社会关系和生平经历等内容。
个人档案包含的信息,大体囊括了小说主要人物和内容,学生完成个人档案的设计和加工后,再把与人物有关的所有情节进行重构,组成一个新的整体,在这一阅读过程中,人物形象中的突出特征就很容易呈现出来。
活动2:假如尼摩船长参加招聘会,你觉得他适合应聘什么工作,试着帮他写一份简历,写清楚他的基本资料、应聘岗位、竞聘优势和生平事迹等。简历与档案都可以介绍人物的基本信息和生平事迹,但本活动增加拟真情境,让学生尝试解决拟真情境下的具体任务。应聘的岗位应当综合考虑尼摩船长的形象特点,尼摩船长知识渊博、冷静勇敢,他喜欢探险但复仇愿望强烈,又始终和人类保持距离,学生如果能在合作探究时综合这些要素进行思考并陈述理由,虽然最终难以统一结论,但对培养学生思维大有裨益。
二、捕捉闪回策略
创作长篇作品,作者通常会设置一个重复出现的场景、人物、画面,或者动作、语言,甚至“道具”,帮助读者借助重复形成勾连,强化印象,领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活动1:阅读小说时,学会边阅读边标记,当某个人物的语言或动作第二次出现时,把它标记下来,回顾前文,尝试进行对比,并记录下你的阅读感受,课上与同学们交流。
以小说中尼德·兰三次对阿龙纳斯教授说“您的尼摩船长”为例。学生发现这三句“您的尼摩船长”都是尼德·兰在对尼摩船长表示不满或不解时说出,同时也表现出尼德·兰对阿龙纳斯教授与尼摩船长亲密关系的微妙态度,表达了尼德·兰对逃离诺第留斯号的强烈渴望。
活动2:找出小说中多次出现的语言、动作和场景,分析这些言行和场景背后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人物思想、内心世界,写一段分析文字,并给这段文字拟好一个标题。
作为一部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在给人们呈现奇妙丰富的海底世界的同时,也描写了不少海底世界中的惊险遭遇。诺第留斯号多次停留在某一个地区,行动受阻,而每一次化解危机时尼摩船长的表现都各不相同。如停留在了托雷斯海峡时,虽然路途凶险,但尼摩船长早有预料,胸有成竹;往南极点前行受阻,尼摩船长通过冷静分析、大胆尝试、勇敢探索,战胜了这个未知的困难;从南极点返回遇到事故,被困冰层之中,面对绝境,尼摩船长仍然保留强大的精神力量,有思想,有执行;面对巨型章鱼卡住螺旋桨无法前进,尼摩船长勇敢无畏,舍身搏斗。虽然面对的都是困境,但有已知的困难也有未知的困境,有绝望的处境还有生物带来的全新挑战。学生在勾连这些场景之后,对尼摩船长的认识不再简单停留在“机智勇敢”之类的概念性机械认识,而是在不同情境下,建构了全面立体的理解。
三、对照阅读策略
“对照阅读”不仅需要对比,还需要在对比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探究,即在阅读中自觉地将具有一定关联的人物、事物对比参照,区分细微差别,探究差别产生的本质原因。
活动1:填涂小说人物的形象柱状图,说说你这样涂的理由。尝试进行对比,如果能有新的发现,就把它记录下来,课上与同学交流。
学生填写的《海底两万里》人物形象柱状图
学生在完成表格时,需要回顾小说中有关的情节,不然无法阐述这样填涂的理由。而当图表填充完成之后,学生能够很直观地还原人物形象并发现人物形象之间的差异。适当对学生的探究稍加引导,还能获得很多新的发现。如,尼摩船长和尼德·兰都十分勇敢,尼摩船长的勇敢中带着智慧,尼德·兰的勇敢则更多的是天性;尼摩船长和康塞尔都十分冷静,但康塞尔是先天的冷淡性格,而尼摩船长的冷静源自智慧和勇敢,更具英雄气概。
活动2:小说中,多次写到了人物之间的争执,你能发现吗?请从人物性格的角度,想一想,哪几个人物之间容易发生争执,哪几个人物间不容易争执。尝试梳理他们的性格特点,分析后指出性格中的异同。
最容易和别人争吵的是尼德·兰,但他為什么几乎不和康塞尔争吵呢?尼德·兰与阿龙纳斯教授和尼摩船长都有交锋,但阿龙纳斯教授和尼摩船长之间却一直比较和谐,甚至在尼摩船长态度比较恶劣的情况下,阿龙纳斯教授仍然没有和他针锋相对。这些情况的背后,根源在于人物性格的差异,争执则是发现差异的钥匙。学生经过合作探究发现,阿龙纳斯教授在与尼德·兰争执时,表现出作为博物学家在认识上的自信,而面对见识更加丰富的尼摩船长,这一自信就被隐藏,表现出教授性格中更加顺从的一面。
四、跨界阅读策略
跨界阅读打破了学科和艺术形式的边界,在阅读中借助不同学科的知识加深对本文的理解,通过对不同艺术形式进行比较,从差异中获得阅读体验。对比《海底两万里》1954年和1997年翻拍的两个电影版本,1954年版相对更贴合原著。可以在学生通读原著的前提下,觀看电影,开展以下两个活动:
活动1:班级要制作以《海底两万里》人物为主题的台历,请你从电影中截取12张以人物为主的画面,并在小说中找到有关内容,看看二者是否一致,记录下异同和你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
学生在观看电影之后,截取12张以人物为主的画面,并把目光聚焦到人物身上,与小说中的描写进行对照,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感悟。如,下图中从电影截取的这个画面,学生发现尼摩船长站在中央后。回顾小说,发现小说中阿龙纳斯教授与尼摩船长的大多数对话,都以尼摩船长为话语主导,通过阿龙纳斯教授对尼摩船长的敬佩与赞美之情,衬托出尼摩船长的高大形象。结合字幕“我是复仇者”,加深了对尼摩船长多面性的认识。
活动2:读完小说后,电影中是否有哪个人物的身份、性格或言行与你脑海中想象的有所不同,请记录下来,课上与同学一同讨论。
除情节外,电影对小说的人物和主题都做了巨大的调整。原本是被绑进潜艇的阿龙纳斯教授、康塞尔和尼德·兰三人,在影片中主动走进诺第留斯号;原著里忠诚的仆人康塞尔在电影里也会反对阿龙纳斯教授的想法;尼摩船长的结局是凡尔纳留下的一大悬念,电影里则是与诺第留斯号一起长眠海底……电影人物的很多言行与原著小说大相径庭,甚至完全不符合小说人物的行为逻辑。学生如果能对此加以思考,可以对小说人物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五、文体策略
文体策略要求学生在开展阅读活动时,具备文体思维,依据小说的文体特点,用小说的读法去阅读小说。这也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前,提炼与小说人物有关的文体知识,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既加强对小说人物作用的认知,又对小说文体的其他概念有初步感知,为此设计以下两个活动:
活动1:如果你是尼德·兰,可能会对以下图片中的哪几个场景最难以忘怀,哪几个场景不感兴趣,说说理由。
阿龙纳斯教授是博物学者,对海底世界的生物、诺第留斯号的运行原理、大自然中未被发现的神秘领域都充满好奇,也会从科学研究者的角度,详细记录航行中有关生物、物理、地理等学科的新奇发现。而尼德·兰作为捕鲸手,虽然对海洋非常熟悉,但对形形色色的科学现象并不感兴趣,对与捕猎、美食、探险有关的场景却会更加难忘。在开展活动时,教师可以从书本的插图中,选取一些与科学研究有关的场景,再选一些与美食冒险有关的场景,请学生站在尼德·兰立场进行选择。此活动既能加强学生对尼德·兰这一人物的认识,也能让学生对叙述角度这一知识有初步认识。
活动2:如果你是尼德·兰,你对这次历险的哪段经历印象最为深刻,请用你的口吻,写一篇日志,讲述那段经历。
活动2与活动1的设计思路一致,但相比挑选图画,以特定人物的口吻撰写日志对综合能力要求更高,需要学生进一步分析小说人物的说话习惯和语言风格,并按照小说人物的思维进行加工,才能写出符合人物特点的日志。
《海底两万里》采用的是典型的“人物视点”,借用阿龙纳斯教授的双眼,向读者介绍这次奇妙的海底经历。两个活动的设计意图均是希望学生转换角度,站在小说人物尼德·兰的立场,思考一下这个故事怎么讲,呈现出什么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这样设置人物的意图,也由此让学生对小说的叙事艺术有所了解。
以上活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还可以根据学情和文本教学价值的不同进行调整,根据学情增减学习支架,根据文本的教学价值调整活动形式。开展基于文本和学情,最终指向阅读策略的阅读活动,帮助教师逐步突破整本书教学不知如何教的困境,使整本书阅读真正为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服务。
附:本文思维导图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